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制度,承担着保障底线公平的重要责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文章从低保制度的公共性角度出发,认为低保制度遇到的困境实质是其公共性的流失,通过分析公共性流失的各种表现,希望能为低保制度走出困境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公共性作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表现为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行为的公平和正义.本文分析了慈善事业的公共性的特征,以及慈善事业公共性的表现,分析慈善事业公共性流失的原因和提出了防范慈善事业公共性流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政府投资是政府配置公共财政资源的重要形式,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公共性是政府投资的本质属性,在根本上决定着政府投资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针对政府投资公共性可能存在的流失问题,应在职能、政策和项目三个层面上不断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不断增强政府投资的公共性,从而使政府投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4.
公共管理中公共性的缺失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基础与核心.公共性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对政府的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彻底的变革.文章通过梳理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中的内涵及演变过程,针对我国公共管理中国公共性的缺失,提出促使公共性回归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住房保障既存在保障房类型单一、保障房资源配置非均衡、政策排斥严重与覆盖范围小等固有的缺陷性失灵,也存在地方政府选择性执行、保障房"空间失配"等政策变异性失灵。住房保障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认识不足、财权与事权不对等、土地供给障碍,亟待实施差异性住房保障政策、建立住房保障财权与事权分担机制、破解土地瓶颈等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6.
“公共性”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和话语体系中有不同的内涵。公共性作为讨论现代政府基本属性和目的追求的一种重要工具,主要是探讨政府在代行公民权力时,怎样最大程度地体现公民的共同意志和增进公民的共同福祉。具体地说,“政府公共性”是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共需要、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公平正义而行使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当下全球化浪潮和公共性危机、公共性缺失凸显了政府公共性研究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大规模进行保障房建设的初始阶段,可以参照国外经验并汲取国内外保障房制度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保障房供给体系繁杂、保障房政策与商品房市场健康良性发展关系的处理、特殊的财政制度及城乡分割的住房制度等四个方面。从当前和长远看应当确立的原则是:要避免走国外保障房制度实施中的弯路,坚持以政府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为基本方向,构建城乡统一的住房保障制度。同时,必须建立健康良性发展的商品房市场,大规模建设保障房不能成为走计划路子的借口。  相似文献   

8.
住房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解决好住房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针对目前的社会发展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大力推进保障房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目前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仍然存在着商品房价格过高、保障房覆盖面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本文对西方国家公共住房制度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研究,找到了他们共有的一些特性,并在分析我国保障房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保障房建设的思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保障性住房在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维护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居住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目前来看,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其公共性在价值理念、供给主体、保障对象和实施手段等方面存在缺位或越位问题。需要重构价值理念体系框架、构建多元供给主体机制、健全保障对象分配与管理运行制度、完善公共权力监督体系等,以充分体现保障性住房的公共属性,从而切实保障和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民生。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一直被视为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并且正在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领域.而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经常受到各种问题的困扰,从而使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面临诸多困境,包括公共政策主体的自利性和公共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公共政策目标的虚无性和公共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和公共性之间的冲突问题以及公共政策价值中效率和公平的两难选择问题.科学梳理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公共性困境,有助于加快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从私人性到公共性——论公共权力的属性和归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圣中 《东方论坛》2003,(1):100-109
本文试图从权力的两重属性(即私人性和公共性)来梳理权力的内在运行法则.本文认为权力的私人本能性是促使权力不断占有社会资源的动力,而社会资源的稀缺就会造成资源占有者对缺乏者的支配.这种支配性权力就是控制权.与支配性权力相对的是个人自主性的行动权.正是行动权(包括人的行动和言语)赋予了个人自我展现的能力.按照私人性逻辑生成的公共权力将会对社会道德责任造成严重的压力,所以本文提出应该以公共性为价值目标用行动权、制度公共性等概念来重新解释和构建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12.
从哈贝马斯的公共性概念出发,以《南方周末》关于医疗事故处理政策论辩为案例,对大众传媒及公共政策之公共性问题进行考察。在该大众传媒个案中,传媒的公共性得以很好彰显。而在该公共政策个案中,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也充分显现。本个案的剖析,可以为当前中国大众传媒、公共政策之公共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微观视角。  相似文献   

13.
由于科学技术工作者往往只注重科学技术的客观公共性,因而科学技术被看成仅仅是价值中立的,进而科学技术就会被仅仅当成一种谋取物质利益和提升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能力的工具.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深度的科学技术化,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及感受生活意义的能力下降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无人幸免.由于无人幸免,因而也是一种公共性,只不过是负的公共性或坏的公共性.为了消解坏的公共性,就需建构一种好的公共性,即人本性公共性,这种人本性公共性就是科学技术的应有约束.  相似文献   

14.
保障房供给是社会文明的产物,是政府利用公共资源补贴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机制,也是公民应享有的权利。但是,由于政策制定以及执行中的偏差,造成了保障性福利保富人的"负保障"现象。分析我国现阶段"负保障"问题及原因,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保障房供给政策,提出预防和消除保障房"负保障"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公共利益:公共政策伦理精神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是为公共所作的政策安排,公共政策必须体现公共性、公正性、合法性的伦理诉求.公共政策必须从公共利益出发,为公共利益而作.公共利益的诉求体现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公正性、合法性,因而是公共政策伦理精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公共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应有之义。公共性是历史的产物,它是建立在每个社会成员的个性基础上的,公共利益形成了公共性的重要前提。公权私用、行政性垄断等公共性的缺失影响以人为本的实现。坚持公共性,加强公共理念建设,以公共服务为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公共性和公权私用等社会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样以人为本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住房保障是住房政策及社会保障的重点领域,关系社会公平与和谐,也是发达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德国是最早提出社会保障的国家之一,在住房保障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经验对我国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德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包括公共住房制度、房租补贴制度、补贴建房购房制度、住房储蓄制度等,充分发挥了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作用与责任.目前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和保障房制度建设应充分借鉴德国的有益经验,强化政府责任,完善住房保障法律体系,并适时调整制度内容从而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还应不断完善配套制度,为我国的保障房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连接政治体系和社会公众的重要中介因素,也是确保民主政治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对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公共性"作了深入阐述,根据"公共性"的几个维度,即公有性、公治性、公益性和公开性等,分析了我国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现状,并就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作用和影响,提出了增强政策"公共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保障性住房是改善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调控日益高涨的房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但是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造成保障性住房供给严重不足.论文提出以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模式作为解决我国保障房建设融资难题的途径,分析了其可行性及在我国施行的主要障碍.以最小法律制度障碍及可操作性为目标,创新性提出选取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作为保障房建设REITs的可行路径,分析了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本质属性,论证了利用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实施REITs的可行性及优势,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河北省中低收入人群的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对保障房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户籍、家庭年总收入、单位住房福利都对保障房需求有显著影响.并根据这些显著影响因素,针对河北省保障房现状提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