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主权与人权的基本关系是:人权是根本,主权立于人权之上;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主权是保护人权的,但有主权并不等于就有人权。人权的国际保护与主权不容侵犯、内政不容干涉二者间关系较复杂,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关键在于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一方面搞好本国的人权保障,一方面对人权问题进行善意的批评,尊重别国的主权  相似文献   

2.
再论人权     
人权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产物,人权是一种不断发展中的权利,由于受到一个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任何国家的人权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关于人权问题,在国际上虽有一些共同性的规定,而就其本质来说,人权仍然是纯属于一个国家的内部主权问题。建立什么样的人权制度,实行什么样的人权政策,都属于一个国家的内政,只能由本国主权来决定。主权高于人权,人权必须服从主权,这就是我们在处理人权问题时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人权与主权的关系问题,是国际意识形态争端最剧烈的焦点之一。要弄清楚二者关系的是是非非,必须分别考察主权和人权的产生过程及其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一、主权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主权,亦称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国家必须是主权的,没有主权也就不成其为国家。从国家理论的角度而言,主权也是构成国家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言,主权则是国家的最根本的属性。然而,国家主权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黎尔平 《学术界》2012,(9):218-226,279,284
近30余年来,中国经历了人权与主权无关到人权与主权相连,再到人权与主权争高下、人权与主权相对分离这样一个过程.西方对中国人权事务的干预,以及中国参与全球化过程引发了主权与人权的互动、冲突和矛盾.事实上,人权与主权最初是两个互不相关的概念,自纽伦堡审判、国际人权运动兴起后,人权与主权才表现出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有时也相互对立与排斥,不分高下,正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着中国人权事务的发展.当中国政府把对人权的关注从国际人权斗争转向国内人权保护的时候,这便是主权观从国家主权向人民主权转变,目前中国正处于此阶段.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使中东和整个伊斯兰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边缘化,使伊斯兰国家的主权受到削弱、伊斯兰文化和价值观面临被“异质化”、“西方化”的威胁,这些都刺激了伊斯兰复兴运动。当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共同利益有助于国际社会共同合作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复兴和泛滥。  相似文献   

6.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权与人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与人权问题不仅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两个主要范畴,也是给当今国际社会现实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热点。在诸如主权原则、人权概念、二者的关系,人权的国际化趋势与国内管辖权的矛盾,以及由此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造成的冲击和对国际法、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挑战等方面,人们确有深入思考、探究和冷静应对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转型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调适,是至为重要的问题。国家与社会在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上,如何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以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以适应民主政治的需要,以符合法治国家的旨趣,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理论探讨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为此,本刊约请三位学者,分别从经济学、法学和政治学路径,就此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讨。  相似文献   

8.
引渡是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形式之一,尊重主权、保护人权是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基本原则.有关国家在引渡过程中应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处理国家主权与人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尊重彼此主权的基础上,充分保障被请求引渡对象的人权.  相似文献   

9.
人权和主权都是历史的概念,它们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们既是“天赋”的,也是“人赋”的;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政治需要。它们都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仍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人权挑战主权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国际社会和国际政治中的现实;同时,主权是人权的保障,人权是主权的目的,哒是国际社会的理想。现实和理想的这种有机交互,就构成了全球化背景下人权和主权关系的全景图。  相似文献   

10.
国际上有人认为:“人权高于主权”,不干涉内政原则不适用于人权问题,“人权无国界”……这些论调的背后,除了意识形态原因作祟外,还有理论上混淆了国外主权与国内主权、人权的国内保障与人权的国际保护等一系列概念,模糊了人权与主权的质的关系。因此,理论上澄清是非,实践中作出回答,在当前尤显必要。本文试图从人权与主权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不仅对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对中东伊斯兰国家问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激活了中东伊斯兰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伊斯兰复兴运动也对中东伊斯兰国家间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整合作用。本文以伊朗与沙特阿拉伯、伊朗与伊拉克的关系为例,分析了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中东伊斯兰国家间矛盾与冲突的影响,并以伊斯兰会议组织和冷战后伊斯兰世界的国际合作为例,分析了伊斯兰教在中东伊斯兰国家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伊斯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伊斯兰复兴运动在这些思朝中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产生了最深刻的影响。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于探索伊斯兰式的现代化路径有重大意义。能否协调伊斯兰复兴运动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伊斯兰国家的现代化是否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深邃的智慧,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明确地回答了包括人权在内的一系列新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了中国的外交工作和人权建设。1国权高于人权,人权从属于主权的思想。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中国“把国权看得高于一切,要求人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服从国权,实际上是在维护国权的名义下,维护中共的统治权力。”扬言“国际社会有权进入一国境内去保护人权和解决灾难。”人权与国权的关系之争,是当代国际人权领域斗争的一个焦点。针对西方某些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特别是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当代中东政治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当代中东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政治合法性、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 ,中东的政治发展进程对伊斯兰教形成了强劲的冲击 ,而政治现代化的受挫更是构成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政治根源。伊斯兰复兴运动又从政治合法性、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政治民主化等层面迟滞了中东的政治现代化进程。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运用政治学的范畴及理论对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东政治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西方国家冒出了一种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那么,这种论调的实质是什么?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剖析,或许对善良的人们有所警示。一、“人权高于主权”: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当代版本“人权高于主权”论,又叫“人权的无国界”论。这种理论认为:凡人皆有人性,因此,一切以人性为基础的人的权利,都应受到尊重得到保障。当今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已使各国不可能孤立地应付、解决其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因此,维护国家主权必须以维护人权为基础。换言之,在人权问题上,必须超越民族、国家的限制,由国际社会主持公道,对于…  相似文献   

16.
<正> 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简称政治学,是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国家和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政治学和法学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不能等同,混为一谈。研究法学要涉及到政治制度,但它的着重点毕竟是研究法;研究政治学也要涉及到法,但它是在同法律制度的联系中着重去研究政治。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有过不同的政治学说。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政治学说,可以说社会政治制度是政治学说的社会实践;反之,一定的政治学说的创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可以说政治学说是政治制度的实践总结。政治学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历  相似文献   

17.
俞祖华 《河北学刊》2013,33(1):57-65
可从外部的国家与世界,内部的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三重互动关系入手,即从国权、民权与人权三个维度,去梳理晚清知识分子现代国家观念的建构: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出发,趋向是在现代民族观念、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基础上,催生出建立民族国家、捍卫领土主权的"主权"观念,同时确立起通过学习世界先进文明促进国家发展的世界意识;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趋向是在现代社会观念、现代国民观念形成的基础上,彰显"民权"理念,同时培育国民的国家认同;在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上,趋向是在引入现代性的个人观念、自由观念的基础上,催生国家尊重与保障个人"人权"的意识,同时倡导公民个人为国家服务、为国家作出牺牲的公共精神。现代国家建设是包括从普世帝国到民族国家、从王朝国家到国民国家、从君主国家到民主国家在内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8.
在对主体权利和人民主权关系的理解上,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自由主义把权利的正当性建立在道德自主性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人权高于主权,把人权看作是脱离人民主权而私人独立享受的东西,主张用一种弱的民主制度来实现人权。而共和主义则相反,从伦理共同体基础上理解人权和主权的关系,强调主权高于人权,认为人权只能在人民主权的实施中被享用,主张用一种强的民主制度来保障人权。而哈贝马斯强调从程序主义角度重新理解权利,把人不仅作为法律的承受者,而且作为法律的创制者,强调人权和主权是相互补充的,主张通过程序主义的民主制度保证同时实现人权和人民主权。但是这种程序主义却没有程序。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国际社会,可以从基本人权与人民主权的共存与互动入手探讨人权与主权的共存与互动关系.基本人权与人民主权可以和谐共存、良性互动.这有其法理依据和文明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构建政治民主化和谐社会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道晖 《河北学刊》2007,27(1):196-201
“和谐社会”这一现代政治学、社会学概念,不能简单地套用于法学范畴。与“和谐”相对应的法学范畴是“平衡”,它主要体现为公民的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平衡,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社会主体之间的权利平衡,以及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格局的相互谐调,互补互动。建构和谐社会是社会矛盾运动的过程。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化解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一冲突的阶级性实质是权贵资产者阶层与工农弱势群体的矛盾与对立,而建构公民社会则是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