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丁新胜  张奇 《南都学坛》2014,(1):119-121
大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从事创造性劳动所必备的工作条件是影响其创造力发挥的主要外部条件,而创造观念、创造动机和创造潜能是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挥的自身因素。因此,要培养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就必须把大学建设成为最具备创造力发挥条件的场所。充分发挥大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培养方针: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引导支持。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应做好开放实验室的利用和大学生论文的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2.
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本文着重对创造力的含义、创造教育的实现,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意义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与创造潜力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是一个最具创造潜力开发的群体。要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力,必须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在开发创造力中的作用,把握住大学生思想成熟、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良好非智力因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努力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成年后的创造力如何,关键是看其在儿童时期创造力是否得到开发和保护。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途径很多,作者认为:首先,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儿童创造观,正确认识孩子的创造力;其次,要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合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第三,要开发儿童的右脑,在提高儿童智力水平的同时提高儿童的创造力水平;第四,注重孩子情商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审美教育在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中的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美育特有的内涵,认为审美教育蕴涵着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三大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动机的激发;有利于大学生保持旺盛的创造活力;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途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层次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动力,高校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进行创造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提高教师的素质,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促进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活动,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教育创造的本质是人的创造,而人是艺术和诗意的存在,人不可以对象化,也不可以客观化,因而人的创造也不同于知识创造和技艺的创造,人的创造只能是诗性的、艺术的创造,只有审美性的创造才是教育创造的最高境界。这种最高境界的教育创造最终要依托于教师的审美创造力,从这一理解出发,教师创造力的培养,关键不是培养教师的知识创造力和技艺创...  相似文献   

8.
创造教育,是通过系统的教学过程和其他有关教育方式,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活动.这是一种在信息时代,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应运而起的新型教育.其核心,在于全面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其实质,就是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造力,是一种能产生有价值的构想,或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综合性能力.在当代世界,开发国民的创造力,提高国民的素质,是世界各国加强综合国力和国防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因而,故将此作为一个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这方面,教育责无旁贷地负有最为重要的使命.同时,这对教育也无疑是一个极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能力是创造力 ,培养创造力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本文依据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以及国内外心理学家、创造学家的若干观点 ,就创造力的构成要素提出新的观点和创造力的计算公式 ,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女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在影响女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诸多因素中,非智力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和关键的因素,它在女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中具有动力作用、稳定作用和补充作用等作用。因此,我们要从非智力因素的兴趣、人格、情感、意志等的培养入手,提高女大学生的非智力水平和创造力水平。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多种形式的调查表明,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的大学生,其非智力水平低成为制约创造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急需新的教育模式实施创新教育.高等教育应适当加大非智力教育力度,培养创新意识,开发潜能;坚持系统性和学生主体性原则;以优良个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与技能训练和自学能力的提高为主要教育内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地开展创新教育.高校学生专业社团就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个性,激活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奠定知识创新、能力创新的基础。要使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服务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健全大学生学术科技运行机制,建立系统的创新活动和实践培训体系,同时积极开展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特征的分析,认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应转变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知识、能力、创新精神三者的关系;立足于基本能力的锻炼,着眼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两个课堂的重要作用的发挥,为创新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注重“软件系统”的建设,激励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城乡小学儿童认知风格与创造力关系。方法:使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和创造力主观测试。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舟山市定海区城乡不同认知风格儿童160名,男生80人,女生80人。结果:客观测量中冲动型儿童独创性高于思考型儿童,且年级越低创造性越高;思考型儿童有创造潜能,但不够主动。儿童创造力主观评价方面差异不显著。结论:儿童创造力水平与认知风格呈一定关联,应引起重视,保护冲动型认知风格儿童的创造欲望,鼓励思考型认知风格儿童大胆提出见解。全社会共同营造一种积极创新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不仅要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道德规范传递给下一代,还要特别重视自我修养能力、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未来的竞争是创新思想的竞争,未来人才应具有创造精神.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组织学生的创造行为,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创造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应从培养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热情、磨砺创造意志、优化创造品格、开展创造活动等五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6.
创意教学自我效能感是在教学效能感与创意自我效能感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教师对自己的创造性教学能力及其影响学生学习程度的知觉和信念。它会受到教师对教学任务和自身教学能力的分析、他人评价以及自身经验和生理状态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是一个重要的个体预测变量。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应关注创意教学自我效能感产生的机制、途径以及创意教学自我效能感与学生个体特征是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信息素养作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针对国内高校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多措并举加以提高完善。  相似文献   

18.
图形创意课程应主要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图形创意表现能力和设计文化素养三方面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图形创意课程必须从讲授、讨论、实践、评价等教学全过程中贯穿创新思维的培养,真正从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让学生的创意思维得到系统训练和培养。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命题、概念的提炼、创意准则三者的定位显得尤其重要,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创意的经验交流是图形创意课程重要的教学手段,体现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经常性的互动式的交流经验、讨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创新乃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中的骨干,是高校大学生中的高素质群体,最具创造性、能动性、号召力、凝聚力,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带动一大批学生。积极研究和探讨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干部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发挥高素质群体优势,是广大学生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20.
创新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和创新知识结构的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包括激活创新需要、引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兴趣、树立创新理想和信念。创新心理品质培养,包括独立性心理品质、敢为性心理品质、坚韧性心理品质、自控性心理品质、合作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包括创新基本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创新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知识结构培养在创新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创新能力决定于知识的质量,即创新知识结构。创新知识结构模式有胶团模式、知识层次模式、鼎型模式、"王"牌模式等,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与培养,对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