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古代士人的忧患意识与立言传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代士人的忧患意识,主要通过其作品表现在对国事的忧虑、对民生的关注和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三个方面。忧世之音、家国之思表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民瘼,忧民之忧,表达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怀才不遇,忧生之嗟,充满了岁月不居的无奈和功名未就的忧患。这种忧患意识源自于儒家心忧天下、民惟邦本等思想。在儒家文化的长期整合下,忧患意识在古代文人中凝聚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和内驱力。当他们在“立德立功”之途不顺畅时,主要是以“立言”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从而实现了人生价值的追求和精神上的永存。  相似文献   

2.
忧患意识是主体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一定问题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应对和预防的精神状态。以儒家教育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忧国忧民、忧道忧教、忧功忧名。继承、发扬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忧患意识,能激发教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志教育的献身精神,以及投身教育改革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3.
"文质模式"是儒家理解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学艺术的独特视角,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阐释模式,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念与人格理想。在孔子那里,"文质模式"原本是关于君子人格的规范性标准,其内涵是传统贵族精神与新兴士人趣味的复合体。在汉儒那里,这一模式就演变成了考察社会历史的阐释框架,衍化为一种政治标准。而到了汉魏之际,这一模式再进而演变为衡量诗文书画风格特征的尺度,成为一种审美趣味。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阐释模式意义与功能的演变始终与古代士人阶层身份意识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士在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以士人为题材的文学成就并不突出。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吴敬梓作为士林中人,从其不可替代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创作了《儒林外史》,使士人文学题材中内化了丰富的个人、时代和历史文化的涵蕴,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小说类型。  相似文献   

5.
书院祭祀的教育及社会教化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祭祀是书院规制的重要内容。书院祭祀可以确立、增强士人对儒家伦常道德观念的认同感,引发士人对儒学的信仰,激发士人的道德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不仅如此,书院祭祀的影响还超出书院本身而及于整个社会,发挥着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集中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人格构建特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生命危浅,朝不保夕,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已无法适社会现状。为适应历史要求与社会现实,魏晋士人从儒家关注个人的社会价值转向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他们自觉从三个方面——人与自然、他人(社会)及自我的关系——来构建与完善自己的人格。  相似文献   

7.
论魏晋士人的朝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处问题是中国古代士人必然面临的问题,按照儒家的看法,士人面前通常只有两条路,或者为人臣,或者为处士。魏晋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玄学的盛行,士人在隐与仕之间徘徊去就,其中许多人选择了一条非隐非仕的中间道路,这就是具有魏晋特色的“朝隐”。  相似文献   

8.
嵇康生活在政治制度极为黑暗的魏晋之交。当时的司马氏集团用儒家忠孝思想麻痹世人,这使得部分士人感到极度失望,于是开始用清谈玄学来抒发内心不平,希望通过超脱现实、远离尘世的思想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因而,嵇康诗文中既有老庄优游容与的生活方式,也有孔孟关注现实的忧患意识。儒道两种思想意识的冲突构成嵇康思想中不可开解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下层文人集体创作的文人五言诗,其内容多呈现出浓重的悲情意蕴,使诗歌形成一种悲凉、哀怨的艺术风格。实际上,古诗中这种悲情的意蕴正是汉末知识分子生命意识觉醒的具体体现。东汉末年动乱的社会环境,士人失去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传统的儒家价值体系逐渐淡化,士人开始对生命发出追问和思考,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士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无论对于文学的个性化还是思想解放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东汉士人的遗令和敕子书入手对东汉士风进行了一个角度的分析和透视。东汉士人在遗令和敕子书中大都以明哲保身的生存原则告诫后人,这里面有社会现实的原因,更多的则是体现了东汉士人与皇权的疏离,以及开始对家族利益的关注,这是士族在东汉形成的一个基础和表现。另外他们也不是一味消极,对薄葬的身体力行,体现出士人对扰乱朝纲的外戚和宦官的隐性批判和不予合作,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东汉士人儒家风范的一面。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一隐一显构成了东汉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1.
苏轼民族意识的进步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在民族危机上积极的战守意识 ,倾向民族和平的共存意识和倡导民族交流的融合意识。苏轼民族意识可谓是其“大儒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2.
西汉赋具有浓郁的生命焦虑色彩。可以看出,赋家们最为忧心焦虑的是自我生命价值的如何实现问题,我们姑且称之为生命焦虑意识。西汉赋家的生命焦虑具有个体性和群体性指向。这说明西汉赋家既有明显的自恋倾向,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职业的角色意识,包括维护档案的历史真实性的使命感、责任感的意识,档案资政惠民服务功能的意识,勇于创新和开拓精神的意识。这是社会对档案职业的角色期望,是社会对档案职业这个岗位所要求的职责所在,也是档案职业者站在角色位置上要表现的符合角色行为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运用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的现状分析,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呈现出重视个人价值实现、认识到家庭重要、注重人际关系交往、有基本的社会责任感、有较强的国家忠诚意识以及有基本的责任能力等新特点,但也存在着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的不足。因此,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的提高,需从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运用领导组织行为学的观点,简述了高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对提高领导干部影响力的作用,着重论述了高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必须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增强党性意识、公仆意识和奉献意识.  相似文献   

16.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在《红楼梦》缤纷绚丽的女性世界中,曹雪芹刻画了一些具有女性意识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有典型的传统意义中的女性。林黛玉与薛宝钗、晴雯与袭人、鸳鸯与邢夫人、尤二姐与尤三姐,在这四组女性人物形象的对比中,可以看到鲜明的女性意识的对立。曹雪芹在如此的描写与刻画中,反映出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性在与时代抗争中的伟大。  相似文献   

17.
论现代编辑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时期对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人员既要具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超前意识;既要精通业务,还要具有相应的理论水平和市场观念,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文章从编辑素质入手,着重论及了新时期编辑应具备的三种现代意识:主人翁意识、创新意识、超前意识。  相似文献   

18.
当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责任问题,责任又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规范。责任意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居于重要地位。如何确立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这里,我们借鉴后现代主义者——二十世纪后期的法籍立陶宛裔著名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主要观点,带着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问题,走进"他者"的思想言路中,使大学生树立为他者的眼光,以实现伦理意义上的责任自觉。  相似文献   

19.
论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是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传播地,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建立起浓厚的责任感、使命感有重要现实意义。高校教师在大学教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激活师德意识,发挥高校教师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作用十分必要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学生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建设祖国的重大历史责任,而一些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轻视就业指导课程学习、过分修饰求职材料、无视劳动雇佣的契约关系等现象,既损害了大学生群体的形象,又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高校要把握好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加以正确的引导;通过打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