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饶芄子教授负责主持的《中西戏剧比较教程》是纳入国家教委七·五期间重点文科教材规划的项目,该成果完成后于1987年7月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1990年在“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还获广东省高校文科类教材一等奖。《教程》较为完整系统地对中西戏剧进行了比较。首先它从文化学的宏观角度把握中西戏剧的特点,认为中西戏剧的比较,实际上是中西两大不同的文化传统的比较,由于中西戏剧分别处于不同的文  相似文献   

2.
戏剧美学研究的新突破──评《中西戏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陈水云彭修银博士的新著《中西戏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有关中酉戏剧美学研究的力作,它在过去比较戏剧美学研究的基础上有如下新的突破:第一,将戏剧美学放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比较中...  相似文献   

3.
近年以来,暨南大学的比较文学研究异军突起,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注目。以1984年12月举办全国文学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为发端,1985年发起成立了广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创办了《文学比较研究通讯》,展开了与香港及海外的交流,最近,又以《中西戏剧比较教程》的出版受到广泛的重视、显示了新的实绩。为此,笔者访问了这支新军的领头人,暨南大学副校长饶芃子教授。问:饶先生,听说由您主编的《中西戏剧比  相似文献   

4.
中西戏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把中西戏剧发展史加以比较探讨,研究其起源、形成和发展上的异同,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总体戏剧规律,识别中西戏剧的不同特质,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西方戏剧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戏剧是由民间的宗教仪式,具体地说,就是农村祭酒神的颂歌演变来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倪索斯是掌管万物之神,后来成为酒与葡萄之神。古希  相似文献   

5.
“五四”前后,中西方美学的比较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王国维较早自觉地在中西美学的对比中系统地总结我国古代美学的传统,鲁迅曾将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许地山曾将中西绘画和叙事文学的差异作过比较,吴宓曾对中西诗歌的不同韵律节奏作了辨析。在中西美学比较的历史中有卓越贡献的是朱光潜、宗白华和钱钟书。朱光潜在《诗论》等著作中,在对中西美学思想详尽比较中探讨中国诗歌的独特个性,奠定了中国比较诗学的基石;宗白华在《艺境》等著作里,从较广阔的中西艺术现象的比较中探析中西诗歌、美术、戏剧、音乐等艺术样式中体现的中西美学思想不同的特征,为中西美学比较的科际整合研究作出了范例;钱钟书在《谈艺录》等著作中将中西文学理论中共同的某些创作规律问题加以比较研究,拓展了中西美学比较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中西戏剧内在审美特征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论述。通过二者的比较研究,反映出中西方在政治文化、情感价值、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字字珠玑。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俄狄浦斯王》、《窦娥冤》二剧为实例,分析、比较了亚氏理论和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的戏剧思想,尤其详细地分析、鉴别了亚氏悲剧的至理名言,而实现了管窥中西戏剧差异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雷雨》和《哈姆雷特》是中西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周朴园和克劳狄斯分别是剧中的主要反面人物。他们生活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但是他们在生活的时代特征、在故事中的否定作用以及悲剧性结局等方面又有某些相似性。对他们这些相似性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部经典戏剧。  相似文献   

9.
高旭东教授的专著《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把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站在整合中西文学和建立文学文化学批评的高度,对跨文化的中西比较文学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的透视和分析。该著既精辟地阐述了跨文化的中西文学的共通点,又深刻揭示了跨文化的中西文学多层面的差异性;既有对中西文学和文化发展脉络的全景式透视,又有对中西文学和文化典型代表作品的多维解析;既有对二十世纪中西文学和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刻反思,又有面向中国文化未来的文学与文化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戏曲演剧形态与20世纪中西方戏剧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维昭 《学术研究》2002,3(8):121-125
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演剧形态进入了20世纪中西戏剧的建构视野。只有从西方戏剧转型的建构策略的角度 ,才能理解中国戏曲在西方被误读的命运 ,也只有从中国戏剧自身转型的建构策略的角度 ,才能理解中国戏曲“写意说”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和”为中心 ,考察中西戏剧文学样式中诗体 /散体的不同侧重与发展 ,继而进一步考察二者在原始阶段对于“乐”这一戏剧要素的不同认识与表现 ,从而论证西方戏剧以“真”为其核心 ,而中国戏曲则以“美”为其环中 ,而这一区分也正是西方戏剧重文本、中国戏曲重表演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的中国剧坛,以"新潮演剧"为标志,开启了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历程。"新潮演剧"不仅蕴涵着中国现代戏剧发展中的各种文化矛盾,而且以此为起点,显示了中国戏剧审美现代性的确立。从而,在艺术精神上,表现出传统教化意识转化为现代形态的启蒙诉求;审美形态上,形成了话剧与戏曲的二元对应。从而,以清末民初"新潮演剧"为开端,在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以及审美与功用之间体现出一种明显的矛盾张力结构,影响和制约着现代中国戏剧的历史走向与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13.
<正> 美国J·刘若愚以为:“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使我们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文学。”(《中国的文学理论》)。从艺术理论是艺术经验的概括来看,这话是可信的。本文便主要从中西戏剧理论上来探讨其共同性。中西戏剧艺术之别,论者甚多,以至有人认为是两种全然不同的文学样式。但莎士比亚的戏剧能为中国观众所爱好,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亦为西方观众所赞赏,是必有其共同之迹可寻。人皆言异而我言同,其有未当,幸以门外剧谈者的大胆妄言视之;盖以应香港中大主办国际比较文学盛会之约而逼上梁山耳。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文论,表现在外部形态上,是新旧并陈、旧中寓新、中西交汇、新质萌生。而在深层次的“内部形态”方面,中国近代文论则有五个突出特点:一是鲜明的反传统精神,以及求变、求新和经世致用的近代意识;二是打破了杂文学观念,由以诗文为文体中心转向了小说和戏剧,形成了近代文体中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互为依存的文学体系;三是主张言文合一,倡导文学的通俗化;四是汲取西方先进的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以新的理论武器和思维方式试图建构中国近代新的文学理论体系;五是翻译文学的出现为中国提供了中西文学比较的可能,从而产生了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小说的现代转型很成功,新诗转型虽然并不非常成功,但新诗与旧诗能够各安其位地独立发展。只有戏剧这种文体,从五四文学革命时代西方话剧排斥中国戏曲的激烈冲撞,到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互不相关的各自完善,一直到后来新生话剧与传统京剧杂交而生出中西结合的"文化骡子"——"样板戏",成为20世纪最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在对这种结合的经验教训以及20世纪最后20年的话剧与戏曲进行全面反思之后,展望中华国剧的前景:应该汲取西方话剧及其它艺术精华,使传统戏剧艺术完成现代转型,融合中西,铸造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中华国剧。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0月29-31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绍兴文理学院协办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40余人,收到论文27篇。这次盛会,让我们领略了当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倾向,外国学者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态度以及中西哲学新一轮比较研究的可能出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起步的中西新闻比较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中西报人、学者、传媒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建构了中西新闻比较的视角、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心态,指向西方化与去西方化的思维方式.尽管中西新闻比较充满矛盾与困难,但它依然是中国新闻改革的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8.
朱栋霖,1949年6月出生于苏州市。1978年他作为我国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后首届硕士研究生,在南京大学师从著名戏剧理论家陈瘦竹、现代文学史家叶子铭与邹恬教授,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曾以其学位论文《论曹禺的戏剧创作》的新颖思维与深刻论述而受到学术界前辈高度评价。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先后任苏州大学教授、南京大学教授。199]年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朱栋霖的学术成就授予他“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朱栋霖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为苏州大学传播艺术研…  相似文献   

19.
赵奎英教授新作<中西语言诗学基本问题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站在统观中西语言文化的高度上,对中西诗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比较分析,并且针对语言诗学中的焦点、盲点、难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开拓出中西文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对于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百年来的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它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以及“充满思辨色彩”等几个基本特征;第二,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间段;第三,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