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宏宇 《探求》2013,(3):40-45
《论语》是一部有着两千多年解释史的儒家经典作品,但历代注家在解释这部经典的过程中,都要对文本自身的歧义性和语境的模糊性做出富有说服力的诠释.比照这些不同诠释方式之间的差异,阐明先儒在注释《论语》过程中所面对的歧见与困难,并从解释学的角度对此做出分析与观照,既可以让我们在更加本原的意义上理解文本与诠释之间的张力关系,也有助于我们以更好的方式来解读《论语》以及其他类似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儒家的开山鼻祖,荀子是战国未期的儒家大师,二人都是先秦的大教育家,他们都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学习的重要。《论语》压卷第一篇是“学而”,《荀子》开宗明义第一篇是“劝学”。“学而篇”第一句便要人“学而时习之”,“劝学”头一句就教人“学不可以已”,二书开卷都先论学习。  相似文献   

3.
徐源 《社科纵横》2012,(5):155-159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在教育实践中践行着这样的理念———将"仁"、"义"、"礼"、"信"、"孝"、"悌"等为核心的德育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以有教无类,注重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以丰富的教育内容为手段,通过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以因材施教的差异性教学方法,培养"仁"和"智"统一,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论语》中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学堂》2015,(4)
本文梳理《论语》为政之道,指出政者正也是为政的核心理念;正己正人,德风德草是为政的首要前提;民无信不立是为政的基本原则;德礼为主,政刑为辅是为政的总体构架;王道政治是为政的理想模式,天下大同是为政的最高理想。今天应该重视儒家治道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整理,重建德治、礼治、法治三元和合的治国模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郝洪涛 《社科纵横》2012,27(12):131-132
文章通过对《论语》的解读,探讨了孔子的思想、治学精神和处世哲学等.  相似文献   

6.
我少年时读四书,对于孔子没有任何的批判。后来,又对孔子采取基本否定的态度。今天感到,恐怕该是从正、反到合,对孔子作一番基本肯定而又有分析的时候了,于是再读《论语》。所谓“基本肯定”,也不是说孔子对于两千四百六十多年以后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是说,孔子在他当时的时候,以及以后在形成中国汉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积极的,应予肯定。而且他所提出的主要的伦理和政治的原则,在  相似文献   

7.
无论读《论语》或研究《论语》的人,都会对《论语》编次的杂乱无章感到头痛。朱嘉《论语集注·学而第一注》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他认为《论语》各章还是有中心和目的的。不过,就《学而篇》而言,每句话就是一个中心,如果都是“学者之先务”的话,那“先务”也就太多了,还哪里算得是“先务”呢?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当孔子时,诸弟子撰记言行,各自成篇,不出一人之手,故有一语而前后篇再出也。”这或者接近实际,也可能就是编次杂乱的原因。汉代的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论,善者从…  相似文献   

8.
董晔  李妍妍 《唐都学刊》2006,22(3):131-134
孔子在《论语》中用“思无邪”对《诗经》作了整体性的评价。毋庸置疑的是,无论后人对“思无邪”作何种解释,它的意思仍是说:《诗经》中的所有篇章都合乎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由于《诗经》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相当复杂,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之“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原因,就必须考察其在《诗经》和《论语》中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以及由此造成的两种含义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5,(5):131-139
"三礼"属于中国儒家的传统经典,其中《礼记》又名列"五经"之一,在明清科举考试中属于考生"各占一经"中的选项。蒲松龄在科场奋战大半世,"四书"而外,他于"五经"中究竟所选哪一部应考,今天虽已难于考见,但《聊斋志异》的写作受到《礼记》乃至《周礼》、《仪礼》这"三礼"的影响则显而易见。如何正确诠解《聊斋志异》,涉及利用"三礼"相关书证对《聊斋志异》文字加以校勘辨析诸问题。探讨蒲松龄如何巧妙灵活运用"三礼"相关词语典故的问题,更是今天的读者鉴赏《聊斋志异》写作技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萨格勒布“地球仪”出版社1987年出版了V.鲁斯的一本新著《道德与社会主义》。鲁斯是公众熟悉的著名科学工作者和宣传家。该书是他多年从事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研究的结果。鲁斯认为,“现代哲学伦理学是现代人类放荡不羁、分裂和异化的组成部分。”按照作者的观点,“道德是人类在其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建立新的社会价值和新的社会关系体现出来的有意识的行为,因而总是某种特殊的道德结构实践形式。”因此,应该创立一  相似文献   

11.
《论语》和《萨迦格言》是汉藏两个民族各自经典的教育著作,通过研究这两部著作教育思想中之间存在的一些异同可以了解到我国文化宝库的丰富性和民族文化间长期的磨合和交流,逐渐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特点。从而也可见证两个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2.
先秦诸子著作的首篇首章都是极为重要的,即《孝经》所谓“开宗明义”。对孔子的《论语》也应做如是观。《论语》首章即开篇第一则是如下三句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往对这一则的解释大都没有把三句话联系起来,而是隔断开来,认为这则中的三句话各句意思是独立的,分别讲的是“学”、“有朋来”、“人不知”三方面的事情。他们看不到这三句话的联系,甚至有的人说孔子这三句话不是说于同时,三句话放在一起是后学整理编辑的结果。第一则这三句话在字面上确实很难看出联  相似文献   

13.
《朱子家礼》是中国近世一部重要的儒家礼书。探究《朱子家礼》文本流传与仪节实践也是中国近世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竞相关注的议题。本文尝试从《朱子家礼》成书之真伪、《朱子家礼》与《书仪》之比较、《朱子家礼》文本之传布、《朱子家礼》祠堂制度之推行与祭祖礼仪之展开四个问题出发,回顾检讨既有研究成果,并就诸问题的未来前景及《朱子家礼》研究的整体方向提出具体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法治”语境下,关照历史与现实的社会问题,对《论语》做出的一个尝试解读和法理学思考认为:为维系传统的社会政治秩序,儒家所推崇的“仁”学乃是一个至大至刚的概念,历史地看,它始终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困境:一是“仁”的实质内涵难于明确昭示,二是“惟仁者宜在高位”的理想无由成为一个切实可行的制度。这也就是传统文化内在的失败:在一定意义上,历史上的“礼崩乐坏”的深层问题仍然在困扰着今天,这也是今天的法治建设不能回避的问题;并且,传统的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秩序应当得到今天法理学的重视,传统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法学意义和现代文明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余群 《学术交流》2004,(10):154-157
《世说新语》无论是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还是书名、编排体制等,都明显受到了《论语》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世说新语》有尊儒思想。二、大量运用《论语》典故。三、学习《论语》的人物形象塑造法。四、大量的篇章是仿效《论语》而作的。五、语言风格具有《论语》的简练含蓄、富于哲理和机趣的特征。六、仿效《论语》写实的笔法。  相似文献   

16.
17.
王婧 《社科纵横》2006,21(2):136
《论语》的各个版本中,唯和惟经常混用,本文旨在通过对唯与惟关系的考察,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司马氏书仪》和《朱子家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氏书仪》和《朱子家礼》(又称《温公书仪》、《文公家礼》,本文简称《书仪》、《家礼》)是宋代两部关于家庭礼仪的著作。前者为司马光所撰,后者在朱熹的名下流传。两书被后世奉为经典,尤其是《家礼》,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民间通用礼。本文拟从宋代社会文化发展、嬗变和家庭礼仪制度调整、更新的相关度入手,对两书试作研讨。一、士庶通礼的发展和完善诚如《明集礼》指出的,“汉晋以来士礼废而不讲,至于唐宋,乃有士庶通礼”。所谓“士礼”,主要指记载在《仪礼》、《礼记》中的一套礼仪制度。由于“士礼”过于繁缛复杂,随着社会的变迁,其适用的面越来越小。至唐、宋,社会上出现和流传经过简化和调整的家庭礼仪著作,其  相似文献   

19.
浅谈市场经济中的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市场经济中的道德问题梁德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动与拓展已成为当今中国的大趋势,它对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搞活经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无疑正发生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市场经济运作的同时,经济生活中的种种非道德行为也日益增多,商业欺诈、假冒伪劣产品、...  相似文献   

20.
王志跃 《求是学刊》2013,40(5):163-169
明政府尊崇程朱理学,推崇《朱子家礼》,但社会上不遵循《朱子家礼》的现象仍广泛存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朱子家礼》自身存在不足,不良风俗的阻挠、地理位置的限制、人情、恩义、宗族以及人们认识不同等主客观原因导致的。从礼制史角度来认识明人不遵循《朱子家礼》的现象,使我们更为深刻地了解礼制诸多共性,即礼制有时代性的特征、变通创新是礼制发展的规律、礼制的普及需要破除恶俗、礼制的实施需要考虑社会现实等。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社会正遭遇礼仪的缺失,建立既适应当代社会,又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礼制,是需要学界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