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艺术学理论的中国艺术史,本质上是综合的、宏观的、整体的研究与描述的中国艺术史,即是“复数”的艺术史形态,不是分门别类的门类史的形态,也不是“拼盘”的艺术史形态。将各种艺术门类同时纳入“史境”中,整体地研究中国艺术各种现象的形成与流变,整合艺术门类的材料与作品,对“史境”中的共同艺术规律和艺术现象进行综合的描述,避免像过去的艺术史成为门类艺术史的“拼盘”方式。这是在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基础上,建立、架构与整体地建构中国艺术史学的起点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西方著名的美学家鲁遭夫·阿恩海姆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他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但是这个“形”并不是指外物的形状或艺术的形式,而是指“完形”。也就是说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谈“形”时,非常强调它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的基本特点,就是说明整体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它决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的整体。(参见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格式塔心理学所阐述的这种“完形律”,其要义在于把“形”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来把握,发现整体大于其部分相加的总和。它不但是艺术思维、艺术创造的基本规律,也是中学文体教学所应当遵循的一个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3.
企业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企业管理是科学”的内涵在于它和科学同是人类社会活动,具有共同的本质。“企业管理更是艺术”在于它不单单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追求美、创造美的艺术活动。企业管理中存在着其特有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每个企业管理人员都应当自觉地创造这种现实美。  相似文献   

4.
对苏轼的形神观,至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他重主观美、重神似而忽视形似;一种认为他重神似,也重形似,重主观也重客观。前名显然是一种误会,后者更接近苏轼真貌,但忽视了苏轼在艺术批评上拘泥于形似的局限。这局限主要表现在苏轼文论中的“理”上。苏轼“理”的内容,主要指事物客观规律。在理论批评上,苏轼十分重视“理”的掌握和表现,强调“循物之理”,以“理”作为衡量艺术真实性的重要标准,这是值得肯定的,其中也不乏丰富的内容和精辟的见解。不过,艺术的“循物之理”,是有所取弃的。它要循的是艺术所要表现的事物本质规律的真实,不是自然主义地去遵循。苏轼的“理”,正有一切循乎自然的自然主义色彩,对艺术所应表现的客观事物本质规律和不属艺术所应表  相似文献   

5.
高尔基曾以“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的民间谚语,形象地说明语言的巨大表现力。的确,无论是广漠无垠、色彩纷呈的客观世界,还是精细隐微、丰富复杂的主观情感,无一不可借助语言表现出来。构成文学作品的文学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它是一种个性得到高度尊重、情感享受充分自由、主观被尽量物化了的语言,是一种美的语言.我们把文学语言的美分解为情感美、形象美、音乐美、整体美,并从这四个方面对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作一粗略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6.
高尔基曾以“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的民间谚语,形象地说明语言的巨大表现力。的确,无论是广漠无垠、色彩纷呈的客观世界,还是精细隐微、丰富复杂的主观情感,无一不可借助语言表现出来。构成文学作品的文学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它是一种个性得到高度尊重、情感享受充分自由、主观被尽量物化了的语言,是一种美的语言。我们把文学语言的美分解为情感美、形象美、音乐美、整体美,并从这四个方面对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作一粗略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7.
摆在人类面前的是一个复杂奇妙、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包罗万象而又变化多端的美的世界。这是任何人都承认的。但是再一细究,客观事物的什么本质才是美的本质?很多人却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属性或典型或客观生活,这些回答都太笼统,没有解决美的本质问题。我认为,美这种东西,是和艺术不可分的。大量的经验事实证明,美并不是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本质,即所谓事物的“真”。人们想获得对客观事物“真”的知  相似文献   

8.
“抽象”,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性,指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属性、关系等.在绘画上,“抽象”是指从自然界抽取出美的、适意于自己心语的、非客观的东西的过程.抽象美即是指抽掉了写实艺术中物象摹拟或简化和变形了的物象摹拟.抽象美的艺术形式是同具象(具体或写实)美的形式相对而言的.抽象美要求表现的是一种内在激情的毫无阻碍和做作的外泄.“内在激情”又是受真实外在物的挑击与画家心弦的共振同韵而奔发的.而客体实在仅是抽象美内容的载体,它不是抽象美内容的本质.也即画面形象的符号内容是次要属实,主要的是借有限的画语符号传递、渲泄画家的真情实感和心语.这近似于中国文人画的重“神似”轻“形似”的主张.也正如现代  相似文献   

9.
教学中有艺术。艺术的真谛是美,艺术的生命就在于美。艺术创造,就是美的创造,因为艺术生产是按照美的规律而从事的一种精神生产。因此,教学如果不只是对艺术这一美称的牵强附会的借用,或只当作一种譬喻,那么,它就该自觉地与美的原则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也就是说,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技巧的总结上,而应该进一步从美学的高度去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改革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境界。把教学视为一门艺术,是从动态角度着眼的,即是说,是把教学当作一种活动、一种过程来看的。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它是实现传授知识和培养智能的手段和途径。既然是手段和途径,就青巧拙、生熟、高下之分。从教学效果看,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个复杂短语(即复杂词组)和句子都是由词和短语组合而成的。它们在组合时,不是在一个层次上的一次性组合,也不是一个挨着一个地顺次组合,而是一个层次套上一个层次地逐层组合起来的。词和词一经组合,就发生一定的结构关系,就形成了一个结构整体。而做为参与构成这个结构整体的两个词(或两个短语、或一个词同一个短语),就是这个结构整体的两个“结构成分”,也称做“成分”。  相似文献   

11.
生态艺术是生态系统艺术化与纯雅艺术生态化的有机统合,形成了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审美规律三位一体与真善美益宜五者中和的本质规定性.它经由生存性艺术、生活性艺术,走向共生形态的整体艺术和整生形态的天成艺术,序态地拓展了人类的美生场域,递次地提升了人类的美生品格.  相似文献   

12.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学。对此,马克思有一段著名的话,他说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这段话的要点是:1、神话的本质:一种“自然界和社会形态”,即客观现实的反应;2、神话的特征:它不是按事物的本来面貌反应客观现实,而是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把客观现实曲折地表现出来,而这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是幻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乐,在我国的古代主要是指音乐,同时也包括诵诗歌舞演戏等方面。乐,是一种尚未分化的古代艺术的综合体。墨子“非乐”,是指出乐的“不是”,反对进行音乐艺术活动,但并不否认乐是一种美的存在;墨子的审美判断,一方面承认美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却反对对美的追求。既然乐是一种美的东西,墨子为什么还要“非”呢?在《非乐上》里,反复详尽地申述了他的理由。这些理由都是以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为最基本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必然有规律可循;是艺术则贵在探索创造.“科学包含客观真理,不受个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影响”①,而“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之创造”②.笔者认为:既然科学研究的是“真”.那么艺术研究的则是“美”.“真”与“美”是翻译中的“精髓”.正如鲁迅说得“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③.鲁迅的“力求其易解”和“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实际上指的就是“真”与“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言语和语言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语言,是指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体系,多半捐书面形式;言语,是指说的话,或指一种招呼,某种问答,或指一种表示,某种情态,多半指口头的.“传遍、授业、解惑”离不开这种口头的言语,而言语既有有声的,也有无声的.在课堂教学中,这种有声的和无声的言语经常交控使用,若用得好,可以让学生产生美感,从而受到终身难忘的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和说话艺术的教育.教学言语的美是以有声言语美为基础的.它的美表现在准、清、槽、请四个方面.准,指教学言语的准确.即准确地阐明概念、解任事理、…  相似文献   

16.
自由自觉的人类对“真”的探索与追求是一个永恒的不断丰富的过程,“真”的千彩纷呈阐释“人性”的淋漓尽致。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无疑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丰富的体验,执着的心灵为“艺术之真,美之真”的自觉添上了自由的翅膀,他对美与艺术所营造的想象的可能世界的强大信心充盈着“艺术之真”“美即是真”的“真”命题。本文通过了讨论济慈为何,缘何,何为来补写我们对济慈真实观的认识的空。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学的自觉”,历来有不尽相同的理解。本文解释了“文学的自觉”的本质含义,并从鲁迅先生的论断出发考察了“文学的自觉”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关系,认为二者紧密相关,不可分割。文章进而认为曹丕的时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的自觉时代;到西晋时,文学的自觉道路才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18.
林莽的诗歌创作始于“白洋淀”时期,从起步期开始,他的创作便体现出“诗画相通”的艺术特色,包括在日后成熟期的创作中,与美术构思深深相通的画面美都一直是林莽创作的主要特征之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一系列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林莽完成了思想上的自我启蒙,创作上对现代主义有所吸收。八十年代中期,林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革命”,捕捉绵密、细微的日常生活之美,并逐步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尽管如此,人们对林莽的印象却仍大多停留在白洋淀时期,对林莽诗歌创作中的“艺术自觉”问题不够重视。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完整地考察林莽的艺术自觉,有助于使研究者注意到文学史研究的局限性,对于反思先锋诗歌的艺术追求和社会激进思潮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人意象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人”(或“佳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出现最频繁的原型意象之一。她包含三重境界:“美人”意象的文化原型是巫觋,以“美人”喻君或君子构成源远流长的象征艺术传统,“美人”回归女性本体,成为审美观照的美的对象。这三重境界使“美人”成为古代最具魅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意象。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代的自由解放思潮,孕育了觉醒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的审美精神,推崇“清”成为时尚。以“清”为美,“清”在玄学清谈的氛围中升华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和艺术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的独特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