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形势,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因为正是这一问题,既关系到两岸中国人民当前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祖国和平统一大局的历史进程。 一、当前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基本态势 两岸经贸关系的内涵包括两岸双边贸易和投资两个方面。迄今,两岸经贸关系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史。20年来,它历经了三个曲折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为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其发展主要表现为单向间接贸易的发展,即通过大陆进口台湾商品带动两岸间接贸易  相似文献   

2.
两岸经贸关系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恢复发展至今,呈现的主要特点是:两岸贸易规模迅速扩张,贸易关系日趋紧密,商品结构不断调整,台商对大陆投资规模持续扩张,投资领域呈多元化,投资地域分布相对集中,投资经济效益明显。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两岸贸易规模继续扩大,贸易关系更加紧密,商品结构趋向多元、互补,台商对大陆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台商普遍增资扩股,投资产业层次逐步提高,投资地域有向内陆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3.
台湾当局为适应两岸关系的发展及配合大陆政策的调整,对两岸经贸关系逐渐构建起规范化体系,其主要表现是:在确定大陆政策的总体构架后,陆续推出一系列行政规范加强对两岸经贸关系的“辅导与管理”,涵盖两岸经贸关系的有关立法也正加紧进行。这种规范化体系的形成将意味着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在较长时期内获得一种成熟而又稳定的法律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 两岸经济贸易在大陆改革开放后有了长足的进展.仅1995年至2000年,短短六年间,两岸间接贸易额1300多亿美圆,2001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由于祖国大陆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投资大幅提升,两岸间接贸易320多亿美圆。这说明两岸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也反映了两岸民心所向。 祖国大陆对于发展两岸经贸往来的太度是一贯  相似文献   

5.
自1979年大陆实行和平统一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海峡两岸经贸往来发展很快。特别近年来,由于台湾海峡出现了祥和的气氛,大陆和台湾经贸关系已出现了新的形势和新的特点,使两岸的合作关系更加密切。为加速实现“三通”,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起着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台湾对大陆的间接投资及服从于该种投资的贸易,一度是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中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不过,时序迈入1995,旧有的投资带动贸易,或者说贸易从属于投资的形式,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7.
两岸同时加入WTO后,是主权国家与单独关税区的关系。文章分析了两岸尤其是台湾当局对“三通”、两岸相互投资等问题在入世后的政策变迁,认为两岸经济依存度的增大显示两岸一体化的趋势,对两岸在地经济的重构、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有裨益,在目前两岸政治僵局未打破的情况下,可先促进两岸民间经贸交流,循序促进两岸“三通”,最终谋求两岸四地自由贸易区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中苏两国政治关系的正常化,将为经济往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目前,两国经济的接触还带有开始恢复的性质,尚没有找到一种能够保持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途径,但双方对发展的前景,都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这一点上,苏联似乎比中国表现的更为迫切。这里仅就涉及中国的苏联经济发展战略、策略及一些具体措施的缘由,谈点我的粗浅看法。一、苏联经济发展战略东移对我们的启示。苏联经济发展战略东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欧俄地区原料资源能源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已接近枯竭,迫使苏联的经济发展战略东移,即致力于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戈尔巴乔夫早在1986年就曾指出;“要把远东地区建设成高度发达的国民经济综合体”。开发远东计划规定2000年投资1980亿卢布。苏联开发远东地区不仅是国内的经济原因;另一个外部原因是,当今亚洲太平洋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苏联想极力加入这个地区的国际分工体系,增强自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日经贸关系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经贸合作的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在的利益。但是,由于近年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中日经贸合作的发展势头有所减缓,中日经贸关系的前景不容乐观。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认清两国经贸关系中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维护和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就成为中日双方所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美经贸关系,正在以其突出的作用展现在世界经贸舞台之上。两国的共同利益、经济的互补性是双边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中美高层领导的接触和互访为中美经贸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客观地追溯中美贸易历史,认真地分析其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面对新机遇,积极运筹,妥善处理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和摩擦,对促进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的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加入WTO对台湾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作为协调国际经贸合作的世界组织 ,要求两岸在 WTO框架下必须遵循共同的经贸规范。这将使台湾当局对大陆限制性、歧视性的经贸政策面临考验。而大陆也应积极完善其投资环境和经贸立法。与此同时 ,两岸还应大力加强信息交流 ,加大政策透明度 ,增强彼此信任 ,大力推动双边经贸发展 ,充分发挥WTO框架下多边贸易体制的优越性 ,使两岸的经贸关系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祖国大陆和台湾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 ,自然禀赋有极大的差异 ,在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方面各具优劣 ,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然而 ,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 ,不仅存在政治层面的藩篱 ,也存在着经济层面的障碍 ,制约了两岸经贸关系向纵深方向发展。大陆和台湾都申请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多年来的“入世”愿望即将变为现实。两岸如果能够抓住共同“入世”的时机 ,求同存异 ,克服障碍 ,大力推进两岸的经贸交往与合作 ,必能发挥“中华经济区”之优势 ,实现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3.
继祖国大陆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WTO成员之后,台湾于2002年1月以“台、澎、金、马单独关税区”的身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 在台湾入世问题上,祖国大陆始终本着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向世贸组织提出“我先台后”的解决方针,并得到WTO组织成员的普遍支持,从而使两岸入世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三年以来,中美经贸关系总体上呈现了不断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接连不断,并持续升温.中美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发达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发展经贸合作潜力巨大.在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中美高层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频繁交流,这对双方加深了解,扩大共识,发展两国经贸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中美经贸关系如同一艘巨轮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速度时快时慢,却始终向前航行;中美经贸关系也如同走在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峰回路转,却始终向上攀登.  相似文献   

15.
十几年来东亚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热点。东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需要一定的外部因素,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与此同时,欧盟内部以及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竞争加剧,市场趋于饱和。这就促使包括德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将目光转向东亚,在东亚这一新的热点地区展开新的竞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老挝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它是中国开辟东南亚市场的必经之地。因此,中老关系将直接影响老挝在中国与东盟之间桥梁作用的发挥。中老经贸关系对我们有效的制定新时期两国间经贸发展政策,最终为两国的国内建设创造良好周边环境,从而促进两国共同繁荣和发展,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南贸易,即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是南南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战后,南南贸易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增长较迅速。南南贸易的发展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逐步摆脱在经济上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改变旧的国际分工的格局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美各自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发展、中美经济总量对比的新变化和双边经贸互动的新趋势,中美经贸关系出现了新的常态。首先,中美经济总量和双边经贸关系趋向均衡。其次,中美两国在国际和地区经贸规则制定上存在着制度竞争。再次,中美两国经贸互动中的利益置换思维愈发明显。最后,中美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双核作用。这些新常态带来新机遇,也诱发新挑战。中美两国要认真研究新常态,充分考虑新常态的特征,并立足于此更好地谋划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一 中韩经贸前景回顾与展望 中韩经贸关系经过10多年不断深入的交往,已经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回顾与展望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可以看到: 1.经济贸易往来的条件日益改善 在互设贸易代表处的基础上,中韩两国又签订了民间贸易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这些协定使贸易和投资活动获得法律保证,有助于消除双方可能产生的摩擦,必将把两国的贸易和技术合作事业推向新的阶段。1992年8月20日的正式建交使中韩两国的经贸发展前景更加乐观。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国家经济利益的驱动,产生对国际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在贸易伙伴中则表现为跨越国家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摩擦和冲突.中美贸易摩擦是当今国际经贸摩擦中的一个突出案例.但是,中美两国经贸毕竟存在着一种复合的相互依赖关系,贸易摩擦也并不符合各自的根本利益,所以伴随着贸易摩擦的深化,中国应该避免贸易摩擦以过激的形式出现,同时要致力于贸易战略协调机制的建设,形成更富有成效的战略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