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在瓦莱里、海德格尔、萨特、列维-斯特劳斯等质疑历史客观性和真实性及强调历史文本虚构成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本质上将历史文本看作"文学虚构"的"纯粹语言制品".本文通过对怀特历史叙事多层面话语系统和阐释模式的分析,重新透视历史叙事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试图为史学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以叙事为主导的文学样式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张东芹  史岩林 《理论界》2013,(11):123-125
德里罗小说《坠落的人》以美国9.11事件作为历史背景,运用人物变形、历史事件并置、文本嵌套等后现代叙事技巧,将真实历史与虚构事件融合起来,表明作者通过小说叙事重述历史的反叙事批判立场.德里罗在小说中使用反叙事策略重新书写历史,赋予沉默的大多数人以言说的权利,重塑了恐怖分子的刻板形象,激活了已被遗忘的历史事件,揭露了美国的极权政治,展现了作家对历史题材寄予的反叙事的政治寓意.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78-83
"非虚构"写作是新世纪文学的一种叙事策略,"非虚构"文本对底层表现出特别的关注,现代化语境下的农村现实和工业浪潮下的打工者阶层的生活与情感是"非虚构"写作着重突显的经验场域。"非虚构"写作着力于寻求个人经验与公共经验的重叠,但并没有解决或消除从个体经验上升为公共经验的叙事机制内在的困窘,从而使其对底层经验的书写仍然流于象征意义上的整体性和表面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是近年"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虽前者偏重于学者访谈、后者有强烈的小说叙事意图,其历史叙事呈现出不同的立场和效果,但从本质来说,皆秉持良知与责任直面中国农村的精神溃败和现实自杀问题,以社会学叙事方法展现出了中国农村现代性进程之殇。从这一角度而言,"非虚构"写作是一个对文学责任的重新寻找,对文学精神再次体认的过程。同时,俯就现实与权利规训下的价值迷失、作家对文学话语建构历史合法性的过于自信也造成了文本叙事中的过度介入问题,进而显现出非虚构写作在当下因工具理性主义遮蔽文本叙事艺术所展现的写作缺失。  相似文献   

5.
苏童是中国当代最擅长空间叙事的作家之一。他总是有意识地规避时间的束缚,让时间融化在某种空间形式中。"香椿树街"与"枫杨树乡"这两个标志性的空间坐标,建构起了属于苏童的"纸上的南方"。这一虚构的空间,并非承载故事的一个空洞载体,而是推动叙事进程的有力手段,是整个文本的总体叙事策略。其中蕴藉的丰厚隐喻超越了地域景观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延伸向广袤的历史与社会,与创作主体强大的情感力量共同书写了各色人间故事,生成文本主体性的生产机制和意义建构。"纸上的南方"本身成为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悬念与故事密不可分,对悬念的思考一直隐藏在各种虚构叙事艺术的研究之中,从与之有关的理论资源来看,包括以语言和身体为媒介的传统虚构叙事艺术样式(故事、戏剧、小说),对它们的虚构叙事行为及文本的研究发展出情节悬念、结构悬念、信息悬念、心理悬念、修辞悬念等观念;而在以影视艺术为代表的现代视觉技术为媒介的视觉文化中,悬念不仅细化了对虚构叙事行为的研究,而且在对"作者电影"和"类型电影"之别中,在将电影作为商品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拓展了悬念的问题域,使之成为文化分析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博尔赫斯是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小说叙述风格简洁、明快,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哲理性,融现实与幻想、真实与虚构、叙述与评论于一体,这就是"博尔赫斯式风格".他认为小说是一种叙述,为了叙述之便,他一反传统的小说叙事观,在小说中运用文本互涉、开放式结构、迷宫叙事、无限性叙事、双重叙事等多种方法,使其具有一种强烈的反传统性.  相似文献   

8.
梳理桑塔格的全部作品发现,她在虚构类小说的创作中发展了"旅行"作为"自我风景发现"这一西方浪漫主义写作传统,将自我发现与理想乌托邦的寻找加以联系;在批评性散文的写作中,将对自我的关注置于历史意义的语境,对文学的功能及思想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桑塔格的旅行观和其作品具有同构关系,文本的情感格调发生于流散的乡愁和文学召唤的双重情结;叙事赋格则源自对主体及族群创伤记忆的再现和重构。  相似文献   

9.
历史话语的书写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之内进行的,文学史同样是一种社会象征行为文本.本文着重分析"民间"与"现代性"作为新的文学史叙事的核心概念与90年代历史背景的关联,以及它们所具有的对文学史的阐释功能.  相似文献   

10.
双雪涛的"东北"叙事以"新东北作家群"的集体写作在文坛中亮相并备受瞩目.他基于个人经验的"东北"叙事颠覆了主流叙事中的"东北想象",让被遮蔽的历史与人得以浮出地表.而当下双雪涛文学书写中已然出现了与"东北"作别的情绪与转型的倾向.本文即从其创作文本的细部入手,探讨双雪涛"东北"叙事的价值与转型,兼及其提供的新文学写作经验及超越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身体意象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文本具有恒常的伴随性,为叙事提供动力性支持。凭借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杜拉斯实践了身体意象在叙事进程中从物质要素向结构核心的还原。在审视身体叙事的阐释学意义时不难发现,作家的身体书写不仅暗合“阴性书写”理论,成功构建了女性的主体性地位,使女性得以走出"他者"的阴影,同时也释放了历史话语的哀悼声音,是书写社会历史隐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虚构"和"纪实"这两种并生的叙事修辞,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小说叙事的重要方面,是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推论实践的重要体现.乌托邦叙事由两种形式构成:梦与白日梦.这种乌托邦叙事也只是为女性的现实困境提供一种想像性解决:不是在梦里,就是在自日梦里.女性小说的仿真叙事则尽可能禀承和贴近现实主义传统,让叙事成为"复述",强调个人经验的不可替代性与不可复制性,使女性叙事的文本形态有了属于自己的结构、肌理和色泽.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意味着由男性代言的历史被终结.  相似文献   

13.
“文革”叙事与新移民作家的叙述视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革"作为我们民族历史中不可忽略的段落,包孕着太多的政治和文化内涵,理应是中国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因为文学始终都承担着对民族历史叙述的使命。在近年日益引起评论界重视的新移民作家群体中,"文革"也是一个重要的书写点。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与内地的同类文本,当然有其相似之处,因为面对的精神资源是同一的。但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又绝不是内地同类文本的简单重复,它显然呈现着自己的独特立场和美学风格。应该说,新移民作家的"文革"叙事与内地的"文革"叙事构成了一种互补,共同构筑着中国文学中对于"文革"历史的记录。  相似文献   

14.
藏族女性作家的书写在新时期以来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她们的汉语书写一方面使文本具有了对话性质的双语互文本;另一方面通过对民族历史和藏族女性的关注,也展示了不亚于藏族男性作家的叙事能力.这种藏族女性的独立意识,建构起了她们作为藏族女性这个边缘群体的书写主体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研究一度在美国的中国学界成为显学.两位美国华裔学者李欧梵和卢汉超,于1999年出版了研究上海的力作—《上海摩登》和《霓虹灯外》.两书共同之处是:对上海的深沉爱恋;利用资料丰富:跨学科特点;关注都市日常生活叙事和大众文化.两书存有许多不同:李欧梵追寻上海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卢汉超展现上海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李欧梵的上海是租界内的摩登世界,卢汉超的上海是棚户区的破落景象和里弄的日常图景.也许和怀旧有关,两书的中译本在大陆反响不同.  相似文献   

16.
刘永丽 《学术研究》2006,(8):120-124
20世纪90年代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是对上海的怀旧。90年代的怀旧作品滤去了现代历史中上海之贫穷和血腥的一面,尽力渲染其繁华的一面,这种怀旧书写源于现实中的某种匮乏,反映出人们内心对一种审美生活方式的追求。这种向往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精致而审美的日常生活;浪漫而自由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大清相国》是"官场小说第一人"王跃文迄今为止创作的唯一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官场仍旧是其主要的叙事场所,它再现了三百多年前清朝波谲云诡的官场风云,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代表的满清宦海大臣群像.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贯穿始终,在对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合理想象和虚构的基础上完成历史叙事建构,叙事语言的戏剧化倾向以及官场"完人"形象的塑造,使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本世界.同时,"等、忍、稳、狠、隐"的五字诀是主角陈廷敬驰骋官场多年所遵守的为官之道和处世秘诀,不仅为古代官场系列小说增添了新的审美品格,于当代职场也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叙事学的跨学科线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学并非是个单一起源、线性演化的研究传统,它其实是多种学科的兴趣交集.叙事研究的跨学科线路可以通过"人文科学中的叙事转向"和"叙事理论中的认知转向"来进行追踪.跨学科叙事学的理论模式可以从语用/政治、语义/经验、文本/媒介三个层次进行建构,在对叙事虚构与经验现实互动关系做认知描写的基础上,派生出跨学科叙事学的各个分支.  相似文献   

19.
田淑晶 《理论界》2012,(11):144-145
《红楼梦》以佛教"一切俱幻"思想为底里架构出一个幻中有幻、痴中有痴、由幻而痴、因痴而悲的层级立体叙事。文本用各种方式表明其"幻造(虚构)"性质,又赋予幻造以本体论意义上的幻质。作者着意于幻的无常性,书写人对幻的痴迷和苦情,并且塑造出一个知幻仍迷于幻的"痴作者"形象。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老上海时尚怀旧文化热潮﹐影响延续当下。其消费文化的实质﹐投射出以复制方式所表达的历史的匮缺感。商业性为内核的选择性记忆﹐亦标识其与《长恨歌》等书写上海的严肃文学作品所蕴涵怀旧元素的分野。王安忆等作家所建构的小说文本所呈现出的时间—历史与空间—城市交互指涉的关系,构成了潜在的知识分子话语对于消费主义空间观及其相联系的资本营运方式的的反拨。而新天地等新兴都市空间的出现,则将以上对抗实体化。旧城空间的衰落﹐大量资本的注入及在改造过程中对高尚阶层的吸引策略,构成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的资本营运过程。其进一步表现出商业性怀旧与生俱来的缙绅化倾向对历史空间在地化的席卷与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