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史学界对印度古代(包括中世纪)有没有土地私有制争论激烈。80年代以来,主张有私有制的学者多起来,但对印度古代土地私有制如何产生和发展,还缺少深入的论述。本文试图从一个角度来论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望同行和读者赐教。  相似文献   

2.
自1853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东方,特别是印度“不存在土地私有制”以来,古代印度有没有土地私有制问题就一直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问题,而1859年马克思以印度村社制度为主要依据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提出,又使这种争论加剧。因此,古代印度有没有土地私有制的问题,不仅成了印度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成为世界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一切文明民族土地制度的发展是否都是按“公-私-公”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对印度古代社会土地所有制的观点是很明确的。1853年,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贝尼埃完全正确地看到,东方(他指的是土耳其、波斯、印度斯坦)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恩格斯完全赞同马克思的观点,并对“东方各民族为什么没有达到土地私有制,甚至没有达到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呢?”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一观点在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时候,在1879—1880年间研究了科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后,基本上没有改变。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指出,古代亚洲的土地所有制是国有制,他写道:“如果不是私有土地的所有者,而象在亚洲那样,国家既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而同直接生产者相对立,  相似文献   

4.
印度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长期争论的问题。国外学者曾就此写过大量文章,发表了许多见解,但至今还是众说纷纭。现在要全面论述这一问题困难很大,因为我们缺乏系统的史料。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进行分析和概括,更非易事。本文只试图对古代印度农村公社的性质作一初步探讨,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目的在于引起注意并进行深入讨论。一、古代印度的农村公社印度地域辽阔,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各个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古代印度保存了氏族公社和农村公社等原始社会形态,但农村公社占优势,氏族公社只存在于某些地区,如印度西北地区。土地私有制虽已产生,但没有获得大的发展。农村公社的长期  相似文献   

5.
《印度土地制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的院重点课题之一(1993年7月至1996年6月)。全书15章,约30万字。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了国内外史学界,特别是印度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20世纪90年代前期印度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如何由原始的公有制向私有制演变及其演变的特点,以及随着土地制度的演变,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以土地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即阶级关系的变化。《印度土地制度研究》是一项时间跨度长、难点多的研究课题,笔者之所以不顾学识浅薄、功力缺乏,勉为其难地进行研究,并按计划写出这部书稿,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社会主义中国还存在私有制,因而还存在异化现象。对新时期的中国如何认识并逐步消除异化现象或者说克服异化现象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从研究中产生灵感、吸取营养来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家丹尼尔·索纳(Daniel Thorner)生前研究印度四十多年。六十年代曾在印度各邦进行广泛的农村调查,对印度土地问题具有卓越的创见。他本人的著作表明,他在印度社会经济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来自他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和印度经济史的研究。美国经济史学家丹尼尔·索纳1936年起就研究印度,发表过的论著不下六十多种,其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从以下 4个方面探讨印度学者在中国学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文明与文化、政治思想、发展理论和国际政治与安全。印度学者探讨的理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独特而新颖 ,与西方学界的主流趋向有所不同。 2 0世纪前半叶的反帝斗争、应对冷战政策、面对发展的挑战以及后来面对全球化和霸权主义的影响———这些是印度学界形成对中国认识的背景。像在西方一样 ,印度存在着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差异的不同的观点 ,其中一些与西方观点相类似。然而 ,历史经验、文化背景以及有关印度转型模式的斗争还是给予整个印度学界 ,特别是印度的中国学研究一些有…  相似文献   

9.
董玉魁同志《试谈价值规律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载《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2期)提出了不少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些观点,我还不敢率尔同意。关于价值规律的广义与狭义问题董玉魁同志首先把价值规律区分为广义的价值规律和狭义的价值规律两种。然后认定,我的观点属于狭义的价值规律,孙冶方同志的观点则是广义的价值规律。接着说:“狭义的价值规律,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广义的价值规律,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孙冶方同志的主张社否确属董文所说的广义价值规律,我且不做评论;但对于我自己的观点,我则可以明确地声明,它断乎不是董文所说的那种狭义的价值规律。我在《也谈价值规律》一文(见《光明日报》1978年11月25日)中是这样讲的:“价  相似文献   

10.
寻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必须坚持马克思的观点和方法,即,社会分工和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一般原因。马恩作出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的判断,问题不在于他们的观点、方法错了,而在于他们根据当时生产集中趋势推断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大工厂。二次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马恩不曾预料到的,生产社会化既表现为集中大型化,又表现为分散小型化;大公司内部互相以商品货币相对待的新趋势。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内部,类似资本主义大公司内部,形成一种两重所有关系。所以,社会主义必然长久存在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11):91-94
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私有制有助于催生道德,甚至认为私有制是道德的基础,仔细推敲,此观点是十分不妥的。私有制对道德建设并无积极意义,私有制与道德的关系应是道德有助于私有制健康发展,而不是私有制有助于道德发展。从长远看,国家发展,一定要把道德建设放在更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2.
亚洲伦理思想从地理范围讲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地区。从思想渊源讲,来源于三个不同的文化圈,即印度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和中国汉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主要是以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为中心。佛教文化由印度分南北两路向外延伸,北路一支经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汉地,由此再东传至朝鲜、日本,南下至越南,主要是大乘佛教;另一支传入中国的藏、蒙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根据他今年7月1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作报告的打字稿译出的(本刊对译文略有删节)。尽管我们并不完全同意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我们还是把它作为印度学者的一种重要观点发表出来,供我国研究印度问题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识和解决所有制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4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把共产党人的理论高度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国家70多年的实践,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我国12年来的社会主义改革,一项重要内容也就是要解决所有制问题。中共中央在关于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  相似文献   

15.
贾东海  李华 《社科纵横》2006,21(6):166-166
经中央文献研究室授权,由马福元先生编撰的《马克思恩格斯论阿拉伯文化》(民族出版社,北京,2005年4月版)一书,终于出版了,这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一部《马克思恩格斯论阿拉伯文化》的坚实力作。一、这部文集作者收入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阿拉伯、伊斯兰教、穆斯林和阿拉伯国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重要论述和能查阅的全部文章。全书共分十二部分。(一)马恩“论阿拉伯;”(二)马恩“论伊斯兰教;”(三)马恩“论穆斯林;”(四)马恩“论叙利亚;”(五)马恩“论埃及;”(六)马恩“论阿尔及利亚”;(七)马恩“论摩洛哥;”(八…  相似文献   

16.
从印度法学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印度现代法学教育是由英国殖民者输入的,其发展相对滞后于普通法制度的建立.独立后,为满足经济和社会改革的需要,印度虽曾经对法学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印度宪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关系、司法审查、司法独立及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与基本特征基准.这些问题与印度的经济和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其中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间的关系尤为引人注目,如何控制司法的能动主义、防止司法审查权的滥用,足解决上述热点问题的一个共同话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印度教育研究的真正兴起和发展是在80年代。自我国比较教育学界老前辈、已故教授朱勃先生于1980年发表《印度教育见闻》(《外国教育》,1980年第3期)和《印度的中小学结构及师范教育概况》(《华南师大学报》,1980年第2期)以来,我国介绍和研究印度教育的著述日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发表的各类文章(简迅、报道和译文不包括在内)已有30多篇,其中多数又发表于最近几年。虽然目前我国印度教育的研究成果难以与其他领域如印度经济、哲学、文学等的研究成果相比,但它几乎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开始的,可以说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本文仅对我国印度教育研究的现状作一叙述并对今后如何深化这一研究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新课改下,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史料的探究和运用,要求学生会阅读史料,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练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史学研究方法,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相似文献   

1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第三手稿的"私有制和共产主义"一节中有一段以"性别关系"为例证的论述.学界有三种看法:一是当作马克思论述人道主义和异化史观的辅助论证材料来解读;二是当作马克思关于两性关系、博爱观、爱情观的基本观点来对待和加以研究;三是女性主义者把他当作女性主义理论资源和对社会性别歧视、压迫等问题批判及妇女解放的理论.笔者认为,这不是马克思的根本意图.这里的"性别关系"不是要讲一般的男女关系,而是借用"性别关系"来例证如何基于实践的原则来把握"私有制"与"共产主义"的关系的需要,在于阐明"实践原则"所包含的方法—具体就是历史实践的"内在关系"即"人的自然关系"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关系及其蕴含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判断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是否存在,依托于私人土地所有权的权利状态。现代财产所有权在民法学与宪法学的差异,可以转变成私人土地所有权在古代公领域和私领域的权能状态。古代私人土地所有权在私领域出现后,逐渐在法律领域制度化并呈现对抗私人的有效性,但由于国、民之间关系的依附性与仆从化而不具有对抗国家的有效性。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公领域内私人土地所有权对抗国家的无效性是主导方面,由此也可以判断"私人土地所有权"这一概念应用于古代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合理性,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古代是阙如的。私人对土地的支配不过是掌握政权者获取财富方式转变的客观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