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独秀是我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五四前后中国社会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反帝反封建的斗士,站到了时代的前列,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唤起中国人民新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陈独秀又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两种不协调的思想:他既有要摧毁一切旧的封建残余的信念,又有维护旧东西的一面.这正体现了当时我国思想界刚从封建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客观实际.对这一时期陈独秀思想的发展进行一番剖析,有助于我们认识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陈独秀由一个激进的启蒙思想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相应地,在伦理思想上他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从倡导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替代封建家族主义为内容的道德革命,到以集体主义超越个人主义,完成了一次伦理观的飞跃。研究其伦理观演变的过程,对我们反思当代伦理观论争不无启发意义。一与大多数五四启蒙思想家一样,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主张“重估一切价值”,但其独到之处是紧紧抓住伦理价值的变更,特别强调道德革命。他提出“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他敏锐地觉察到了当时处于深刻历史变动的中国社会经历着一场道德失范和道德新旧转换的痛苦过程。他一方面承袭了  相似文献   

3.
<正>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政治生涯中渡过。虽然五四时期他首先举起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发起新文化启蒙运动,以激进民主主义者著称于政治思想界。但是,他涉足政治活动并非始于此时,而是在辛亥革命之前。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刚刚步入青年时代的陈独秀,就冲破封建主义思想的禁锢,投身于爱国革命活动,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他的这些早期活动,为其五四时期的斗争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因此,弄清陈独秀在这一阶段的思想,有助于对他的一生作出全面的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前、后期的划分,同样,对于陈独秀个人在这一运动期间的思想状况,也大都认为前后有所变化,只是人们对于所谓前、后期的界定意见不尽相同。笔者认为,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其中的一部分逐渐而明显地带有了政治运动的性质。而从陈独秀的情况来看,他在“五四爱国运动”的高潮中意外被捕,正与上述演变相吻合,另外,他在获释后的社会活动,更是鲜明地转向实际的政治活动方面,至于这阶段的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的文化观教军章陈独秀作为一位跨时代的思想家,其文化观的思想体系化在“五四”运动前夕基本完成。因此,系统地研究这一时期陈独秀的文化观,对于确立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关于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是陈独秀文化观首先...  相似文献   

6.
宪政思想是陈独秀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前陈独秀的宪政思想带有明显的自由民主主义色彩,在理论上以西方资产阶级启蒙学说为依据,在现实中以欧美发达国家为蓝本,民主、人权、法治构成其宪政思想的三大基石。五四后伴随着由自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陈独秀开始批判资产阶级宪政制度,以此希望建构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宪政制度。建立劳工专政的劳动阶级国家、实行民治,是其这一时期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近代中国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和救亡图存的急切心情,既促成了陈独秀宪政思想的升华,也造成了陈独秀宪政思想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郭文深 《兰州学刊》2006,3(9):44-47
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对宗教的认识与评述,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前期批判并力主废弃宗教,中期倡导基督教,后期批判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本文以《新青年》为主要资料,通过个案分析的方式研究“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宗教观。该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陈独秀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宗教的近现代变迁,及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转变的典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五四时期的研究,是海内外学术界经久不衰的课题。这是因为这一时期色彩斑澜的社会大变动,蕴含着中国社会最富有本质意义的历史性转换。而在五四时期所有的社会变动中,又以先进知识分子经历的世界观转变最为深刻。本文拟以先进知识分子世界观的群体性变化为视角,剖析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思想转变所体现的典型意义。一、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世界观的群体性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华帝国,终于在近代西方文明的撞击下无可奈何地瓦解崩裂。民族衰落的负重感,促使中国社会的改革运动~浪涌一浪地向前推进,以致先进…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的宗教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的宗教观艾以陈独秀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人物,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思想领袖。但是,陈独秀毕竟是从旧营垒走过来的前清秀才。从秀才到共产党总书记,他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人生道路.从他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也反映出他思想演进中的艰苦...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又是一位在中国现代社会科学的探索研究上有过重大贡献并提供了巨大教训的复杂人物。他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及其思想哲学、政治行为呈现曲折多变的形态,他的丰富厚重的学术著述表明他在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发展史,尤其是政治思想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作为社会科学家的陈独秀在思想学术界影响最大、成就最辉煌,贡献最积极的便是“五四”时期主办《新青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理空间移动是人类基本的空间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基本类型,重点探讨了回族地理空间移动的特点及其对回族的影响,对深入研究大分散状态下回族族群认同及其文化一体形成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  相似文献   

14.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5,(11)
"周公梦"和"蝴蝶梦"既是孔子和庄子曾经实际做过的梦,也是他们梦想的体现。前者渴望某种成就,后者渴望某种自由。借助精神分析的释梦理论可以挖掘出两者深层次的共通之处,都反映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对命运的抉择。深受其影响的后世学者也常常借助梦境展现自己的梦想。他们既要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追求充分的自由,张扬个人的特性。这种融"周公梦"和"蝴蝶梦"为一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深化,并已渗入到中国人的文化无意识层面,成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充当着中央政府行使职权的代理者和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在社会转型期,更多地承担着直面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任,其公信力建设对于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不但增加了政府运作的实际成本,而且威胁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现有央地权力配置模式,是当前央地关系运作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与央地规范分权同行并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就应着眼于央地规范分权,力求在共同战略目标之下构建两者的和谐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贪污罪主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村民小组长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人民团体委派到非国有企业的人员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是否构成贪污罪主体问题,贪污罪主体共同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