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庆枢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5):5-14
100多年前,中日两国前后出现了各自的文学史。中日两国近代国别文学史的建构是在世界文化场域中东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是“国民国家”意识的产物。“中国文学史”的问世不仅受当时西方强势文化的促迫,而且是以日本为参照系,借鉴了日本笹川临风、古城贞吉的两种中国文学史著作的(1898年出版),明显地表现出在世界文化场域中的中日文学、文化的互动性,这是中日文学、文化交流从古代型进入近代型的一个突出特征。中日文学都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貌,是个动态的构建。在世界文化场域中中日文学既有其共同性,也明显地存在差异,尤其在“意识形态性”上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2.
鲜明的时代色彩 清醒的历史意识——读《中国近代文学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晓征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
近代文学,一般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8年间的文学,关于这八十年的文学发展状况,过去一直是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1989年冬天,我从友人那里看到任访秋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不由地为之欣喜,因为我深知学术界一直期待着这样一部专著的问世,期待着对近代文学所经历的一个非常复杂而艰辛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描述。现在,愿望终于实现了。 相似文献
3.
刘德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161
熊笃先生主编的《巴渝古代近代文学史》(以下简称《文学史》)是一部难得的全面反映重庆文学历史发展进程的学术专著,为我们梳理了一条清晰的巴渝文学发展进程,让读者轻松愉快地回顾重庆文学所走过的光辉历程,领略先贤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全书洋洋洒洒50万言,650多页,跨越两千多年历史,搜罗上千件作品,涉及上百位作家,覆盖重庆所有行政区域。资政育人,以史为 相似文献
4.
近代市镇研究的方法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放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3):50-60
本文所言近代指1860年代至1940年代,市镇指介于城市和乡村的商业性实体。近代市镇研究虽然开启于清末民初,但迄今为止专精研究仍不多见。近代市镇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近代中国复杂面相尤其是农村问题的了解,加深人们对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认识,亦有助于人们摆脱宏大叙事的思维定势,从另一种角度思考工业化、城市化、近代化等问题。就现实层面而言,近代市镇研究对于当代方兴未艾的小城镇建设亦有借鉴作用。作为一项有待拓展的研究课题,近代市镇研究在方法论层面尚有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需要学界同仁从理性思维角度予以审视,这对于相关研究的持续和深入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
科学文化的价值不仅寓于它所寄存其间的社会与时代的需要之中,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代表了人类认识空间的延伸和拓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甚或可以说任何科学运动,同时都是思想运动。有鉴于此,本文以科学的思想功能为研究取向,通过审谛科学文化对思想影响的行踪,就日本近代化的科学根据梳理出一些较为明确的结论,从而企图为这场社会巨变的历史说明增加一个理解的层面。一、科学实证精神的升华日本的近代科学是西方世界交接的产物。自十八世纪下半起,日本开始在医学、天文学等领域移植欧洲第一次科学革命的成果。至十九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6.
日本虽然只位于亚洲的一角,但现在已经成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这首先是因为日本人民勤奋努力,其次是由于善于吸收外国的先进的文化。回顾日本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日本从古代到现代,是怎样吸取了外国的优秀的文化从而推进“近代化”的。从古代到近代(德川幕府时代为止),日本学习的是中国文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汉文的“汉学”时代。 相似文献
7.
刘周全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6):47-51
近代科学方法论使传统哲学变成科学,只有科学方法论才能诠释近代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同时它 也是解决近代哲学认识论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上述三方面现代意义的说明,使我们懂得近代以认识论为主的哲学转 变到现代以科学方法论为主的哲学的渊源,从而揭示科学方法论在解决哲学问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为未来哲学的 发展指明了方向。哲学研究必须依重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任访秋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近些年来,大抵把从清代末期鸦片战争(1840)到五四文学革命(1917)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近代文学”。而把五四后的新文学,到开国时的第一届文代会,这一时期,称为“现代文学”。前一时期为时约80年,后一时期共30年。历史总在发展,时光荏苒,建国不觉又已40多年。那么这一时期文学,与开国前文学似应有所区别,于是称之为“当代文学”。 这样名目繁多,而且把现代与近代分开,从社会性质,以及文学的发展来看,似乎有点 相似文献
9.
10.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9,(3)
刘毓庆同志提出文学史著作应当分六期来编写。第一期:文学的古朴时期(即太古至秦)。第二期:文学的朦胧时期(两汉)。第三期:文学的觉醒时期(魏晋至初唐)。第四期:文学的纯熟时期(唐宋)。第五期:文学的维新时期(元明)。第六期:旧文学的收场时期(清代)。(该文见《中州学刊》一九八七年五期)。 他认为,就目前的文学史著作而言,象谭丕模的《中国文学史纲》,这种按社会意识形态分的;象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这种按朝代分的和按历史时期分的如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无论哪一种,都是不科学的。”他指出“‘文学史’,就是文学的历史,而不是指某一阶段的文学。这样按政治社会史的阶段去分割文学史显然是文不对题 相似文献
11.
张建朝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70-71
在与二战有关的日本影视资料和文字资料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看到诸如天皇万岁,为天皇"玉碎",大日本皇军等相关言论和记录,这反映出当时的日本奉行"皇道"(即"天皇以仁德治国之道和向世界宣扬皇道")的事实。可以说,那时的日本人把天皇看成神,无比尊贵,神圣不可侵犯,天皇在日本人心中无处不在!那么,日本近代的天皇制是怎样形成的呢... 相似文献
12.
略论近代日本的武士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玉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近代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崩溃三个阶段。明治政权建立后,对封建武士道加以改造、利用,把封建武士道变成了近代日本的军人精神和国民精神,成为维护天皇制和对外侵略的精神武器。本世纪30年代以后,武士道又与法西斯主义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具屈从性与野蛮性。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近代日本武士道也随之崩溃,但应防其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13.
余世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印度、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人口众多的国家;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它们也都是封建社会;在此前后,又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但是,它们的历史命运却不同。印度曾经被灭亡,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了英国的一个邦;中国则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虽然失去了独立,但毕竟没有被灭亡;而日本却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有时间和社会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三个国家有着三种不同的历史命运,这种似乎奇异的现象很值得我们深 相似文献
14.
15.
王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本文对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经济学者对国外经济学方法论的引进以及运用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经济学方法论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注重经济学方法论应以致力于解决真实世界经济问题为导向,经济学方法论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是对学术史进行回顾后应该获得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以来的近代自然法论者如霍布斯、洛克以及卢梭和康德等,真正开始根据人自身内自然的、精神的和道德的自由本性来解释和建构理性的政治共同体。然而由于他们静止地固执于某种单一的人类本性,或者自然的、或者道德的、或者理性的自由本性来认识和解释个人、国家及法律的实践准则,将个人自身内作为有机整体存在的自然、道德及理性三种必然性自由本性分离或对立起来,因而在理论或实践上造成一种自由排斥、僭越或压迫另外一种自由,在方法论上则造成事实、价值及逻辑三种必然性原则的相互对立和分离、或者相互混淆和僭越。 相似文献
17.
薛理禹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82-88,94
明治维新前后,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日本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情况加之日本法制的落后状态促使明治政府移植西方国家先进的法律制度.经过全面、多元、注重本土化的法律移植,法制近代化在日本得以确立,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后世影响颇大.日本近代的法律移植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亦具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陈秀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6-71
近代日本社会的变迁,导致部分知识分子走向边缘化。他们的边缘化是其"安身立命"的独特方式,是其终极关怀与社会现实互动下的一种行为表现。不同类型的边缘化知识分子,引起的社会效应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试论日本近代金融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予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6)
本文从设立国立银行、铸造统一纯正货币、完善信用货币制度、建立特殊银行等方面,探讨了日本近代金融体系的建立问题.文章指出,日本明治政府运用立法、财政等手段大力扶植、培育日本近代金融体系,对日本近代货币银行制度的确立起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日本近代艺妓的变迁史,可视为日本现代化或西洋化的一张典型缩略图。艺妓曾经是"文明之花"、崭新的"美"之创造者,但随着西洋伦理思想的大举渗透,以及日本近代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江户时代以来的"色道"空间遭解体,艺妓之"美"被解构,艺妓成为出卖"贞操""纯洁",并引发"家庭"崩溃和国家危机的双重意义上的"不道德者"。文明开化背景之下的"美人"形态的多样化发展以及新型"咖啡店文化"的崛起,也令艺妓沦为时代的落伍者。另外,战争时期限制奢侈性消费的措施,进一步挤压了艺妓的生存空间。艺妓从鼎盛走向凋落的历程,是西洋文明大举东进,日本传统文化无力抵御的一种最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