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是同源而异流,本文通过梳理魏晋南北朝到五代这一时段书法和绘画的发展态势、笔法实践,着重分析了书法用笔对绘画的影响、书画笔法之间的关系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是一种诗书画印全面修养的艺术,“书画同源”并不仅仅是指画面笔墨结构的“骨法用笔”。而且也包括了题款。“画上题款与跋,书佳而行款得宜,则画亦增色。” 古人对于行款题识颇为考究,书法风格多种多样.或诗或文,或跋或记丰富多彩。有机的把书法、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融为一体,共同服务于画面上的同一主题,题款提升了画意,  相似文献   

3.
文学和书画是相通的.近来有好多作家钟情书画,自古就有文人字画这一脉.我看过关仁山的小说,他的文学是浑厚而有力量的,又欣赏了他的书画,更是受益匪浅. 关仁山的祖父喜欢书法,在爷爷的指导下,他从小临摹字帖,临摹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字帖,他尤其喜欢魏碑,这是对他书法影响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刘迪 《公关世界》2016,(20):34-37
汉字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国画同样也是民族艺术瑰宝。河北是文化历史大省,省会石家庄更是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省书画市场日渐繁荣,书画爱好者群体不断壮大,书画名人、书画名作不断涌现,地域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5.
写意人物画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尤其在近现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书与画的结合是写意人物画最为重要的特点.将书法方面的各种用笔技巧,采用适当的技法运用到写意画中去,不仅能得到很好的融合.而且还能够创造丰富的艺术境界.两者之间有着许多的共同点.书与画都以形为主,“书生于象形,画得以应物”,字形和画形都来源于物.书与画又是以笔墨为主.有着相同的媒介,而书法用笔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语言,给绘画的艺术表现力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书画艺术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有着颇为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书画同源"也是我国历来就有的说法。中国绘画与书法是关联性极强、密不可分的艺术,书法作为一门抽象艺术,将其笔墨线条与内在精神与绘画相融合,以书入画、书画结合成为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一大发展方向,尤其自文人画兴起以来,书法艺术在传统绘画中的运用日益受到画家的青睐,书法对文人画的影响日益增强,文人画的书法化倾向逐渐萌芽、发展、深化和拓展,两者的完美融合使得文人画逐渐由写实转变为写意。本文通过分析书法与文人画的关系以及我国文人画的书法化倾向的发展历程,探究中国书法艺术对文人画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郑州高等院校书画圈里有一位书画家的名字,被书法爱好者广为流传,称其书法老道,为人谦和,书画作品曾在巴西、日本、韩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巡回展出并获"和平杯"国际金奖.这位知名书法家就是郑州大学书画协会会长王万宗.  相似文献   

8.
书画市场的繁荣,鉴定书画电视节目的增多,人们对书画的认识在不断的加深。思想哲学观念的修养、艺术水平的修养的加深,对中国历史的学习都是一个鉴定工作者应当不断努力以求的。  相似文献   

9.
颜敏  朱璇 《现代交际》2010,(6):62-63
倪瓒多才多艺,诗书画三绝,是个个性较为独特的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天真质朴出韵淡雅,尤其是绘画,将诗的神韵、书法的意趣和自己的高逸之情结合得完美无缺,形成他古朴天真的画品,被称为“逸品”。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加上他富有艺术性的独特之“逸气说”,更使他在“元四家”当中品格独立,为后世画人竞相追捧。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的影响。他至今乃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10.
齐建秋 《公关世界》2016,(14):59-61
在艺术品持续调整的背景下,书画市场显得冷清,当有人感叹市场冷落的时候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其实此时正是买画的好时机,在书画的价格显得平稳甚至低落时,正是立志于书画收藏的人买好画买精品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睿雪 《女性天地》2011,(6):25-26
1991年,扬州书画大师陆履峻决定去景德镇学习瓷器烧制技术。消息一出,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人们不禁疑惑,他已经年逾50,不仅是扬州传统书画界的权威,也是国内书画界的名人,突然弃画学瓷,他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陆履峻6岁起就在文学、书法及中西绘画方面接受严格的训练,历经几十年的磨砺,他的书法和国画已经具备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他突然弃画学瓷,缘于不久前的一次经历。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发展历程大体相同,都使用相似的工具和材料,并且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渗透。本文通过对古代的一些有关书法和绘画理论的释读从用笔、用墨、意境、布局等各个方面讨论了书画的融通性。  相似文献   

13.
书画礼品     
《公关世界》2010,(4):I0001-I0001
么顺利 1962年出生于河北唐山,现为唐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公关世界》杂志艺术总监。其作品《天鸡图》在“鸡年画鸡——首届中国金鸡奖书画大赛”中获铜奖并入选《鸡年画鸡——首届中国金鸡奖作品集》,《天鸡图》入选由中国航天局主办的“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书画展”并获优秀奖。  相似文献   

14.
文中通过对中国传统书画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与创新的研究,首先是简单的阐述了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设计融合对中国传统书画发展的意义,并在简单的深入把握中国传统绘画背景与现代设计的功能的基础上,归纳了两方的形式、内容与价值。其次从两者的多种角度去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并发现他们的融合的交叉点与差异性,然后找到他们融合并创新的发展途径。从艺术的本质和当代的需求问题上研究探讨中国传统书画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主要以现代设计里面的三大构成的特点来与中国传统书画的表现形式做一个相应的融合并达到创新的目的,从而促进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以达到凸显现代设计形式的中国传统绘画。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维度     
秦晋 《老人天地》2008,(12):22-23
胞妹秦昭63岁生日那天,家人和朋友在北京和平门烤鸭店举行了一个庆祝活动,令到场的客人大为惊讶的是,厅堂四壁挂满了她的绘画、诗词、书法,仿佛置身于一个书画展览之中。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些书画很有水平,你怎么也想不到这能是出自一位前些年还与笔墨  相似文献   

16.
当兵、经商、从政,乃至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书画大师,林泽锋在其艰辛而又富于戏剧性的一生中,演绎了不少传奇故事。 当兵,他立下三等战功;经商,他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从政,他在其位谋其政,业绩卓著……在这一份颇为丰富的履历表里,始终贯穿着一个更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职业”——书画创作。“书画创作是我一生永不停歇的追求,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无论工作有多么忙碌,我都不曾间断过对书耐艺术的刻苦研习。”  相似文献   

17.
<正>苏轼在中国古代史中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他的成就集诗、词、赋、散文和书画创作于一身,是后世唱诵的君子。林语堂在自己的著作《苏东坡传》中曾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的卓绝之美。”在这位狂热粉丝将苏轼视作“全能人类”,认为他在诗文、绘画、书法、生活艺术等多方面的造诣都臻于化境。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内制集》十卷、《外制集》三卷、《奏议》十五卷、《和陶集》四卷等六种集子刊行、皓齿垂髫皆可背诵的传世诗词、意蕴深远的书法绘画作品传世。如果不是因为乌台诗案中大量焚毁苏轼作品,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书画界,方国兴先生被广为赞誉的是他的篆隶书法及画作“梅”、“兰”、“竹”、“菊”。前辈书家陶博吾说他的书法善以隶笔为篆,兼收行书笔意,以篆笔作隶,兼取北碑用笔,同时又以篆隶北碑笔法作行草,熔诸体于一炉,别启新图,刻意自创面目,逐步形成了他厚重质朴、浑雄鹜健的书风。对其画作,江西已故美术界泰斗,曾任省美协主席的康庄教授更有一句诗概括:竹影书墨传万世,兰姿线条惊千秋。早在八十年代,方国兴先生的书画就已闻名遐尔,但他并没有满足于在既有领域里徜徉。九十年代初期,方国兴开始揣摩瓷器绘画,把景德镇传统瓷画工艺和中国水墨画进行了全新的融合,兼容并蓄,把精妙的书法线条,传统中国花鸟画的写意与泼墨、泼彩方法巧妙地融入瓷画中,使其作品既有瓷艺画的工艺性,更具有中国画的写意性、抒情性。  相似文献   

19.
名家书画     
《公关世界》2008,(7):68-68
李永(李勇),河北新乐人,大专文化。工艺美术家、高级工程师。喜文墨,酷爱诗、书、画、影。书画、雕塑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并被收藏,作品辑入《中国艺术人才书画集》、《希望杯书法篆刻作品集》、《槐花杯环境雕塑大赛作品集》《世界美术集》、《世界美术家传》、《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集》、《世界名人艺术大典》等画册。  相似文献   

20.
温暖的春夏交接之季,万物都在忙碌,书法家刘俊京也不例外.记者在匆忙中捕捉到刘先生的一点空闲,并通过电话聆听了书画家对人生和书画的感悟.刘先生的书法作品有的潇洒自如,有的遒劲有力,有的清秀工整,有的飘逸飞舞,还有的严肃庄重.在恩师欧阳中石的影响下,刘俊京先生平日谦虚待人,做事低调,正如欧阳中石的书法立言:实实在在地写字,低低调调地力行书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