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整儿童福利机构功能发挥资源中心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晨光 《社会福利》2003,(10):52-53
目前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已经形成了多种养育模式并存的社会化格局。新《收养法》实施后,大部分正常儿童将被家庭领养,这是养育孤残儿童的最佳方式。但是目前儿童福利院内大多数残疾儿童还不能被家庭领养,所以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家庭寄养,使之成为主要的孤残儿童养育方式。这种养育方式能使孤残儿童尽早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更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要根据民政部颁发的《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重新定位,走出  相似文献   

2.
刘汉山 《社会福利》2003,(10):26-27
大同在建国初期即实行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养育方式。54年来,先后有1500多位乳娘为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哺育了7000余名孤残儿童,其中3828人被领养,463人寻到亲生父母,1470人就业,形成了具有黄土高坡特色的家庭寄养模式。实践证明,实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养育模式符合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方向,适应国际上孤残儿童回归社会和家庭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3.
家庭寄养——保障孤残儿童 权益的有效养育模式 首先,实行家庭养育模式,为孤残儿童重新建立起家庭养育环境,是保障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发育的需要。 在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史上,建立儿童福利机构,对孤残儿童和弃婴实行集中供养,以此作为家庭的替代形式出现,曾经对妥善安置孤残儿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和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儿童福利院正在突破传统的机构养育方式,向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孤残儿童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在现有的机构集体供养、家庭寄养的模式上,于2004年初在院内创建双亲家庭抚养孤儿的模式即"亲情苑".  相似文献   

5.
谷正花 《社会福利》2013,(11):32-33
儿童福利机构收养的孤残儿童除被领养外,家庭寄养是理想的养育方式。但由于寄养儿童中残疾类别多,残疾情况复杂,当地教育机构无法满足入园入学需求,寄养家长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寄养儿童基本处于自然养护状态。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充分利用院内教育、康复等资源,  相似文献   

6.
王晨光 《社会福利》2003,(12):38-39
北京市儿童福利院于2001年12月分别与大兴区及延庆县寄养家庭的10名家长签订了领养协议,从而使失去父母的轻残儿童真正回到家庭,这是开展家庭寄养工作不断发展的又一成果,也是轻残儿童被寄养家庭收养的历史性突破。 失去父母的孤残儿童收养情况的回顾 新《收养法》实施以后,促进了我国收养工作的发展。它使大多数健康儿童找到了“父母”,重新回到了家庭。这无疑是福利机构内养育对象的最佳归宿。但根据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状况看:健康小令儿童(指6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儿童福利院逐渐突破传统的养育模式,向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孤残儿童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在现有的福利院集中供养、家庭分散寄养的基础上,于2007年8月开展了"小组家庭寄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吸心和借鉴国外儿童福利方面的经验,我国孤残儿童养育实现了从单纯院舍养育到收养、家庭寄养、小家庭养育等多种模式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骨干"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为了保证孤残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一切从儿童的利益出发,沈阳市儿童福利院越来越多地将孤残儿童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人格发育与他们的生理需要一同纳入养育服务的范畴,并广泛借鉴国外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孤残儿童照料模式的改革,通过对收养、寄养、助养等多种养育方式进行的大胆尝试,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家庭寄养,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吸心和借鉴国外儿童福利方面的经验,我国孤残儿童养育实现了从单纯院舍养育到收养、家庭寄养、小家庭养育等多种模式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骨干"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儿童福利院逐渐突破传统的养育模式。向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孤残儿童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在现有的福利院集中供养、家庭分散寄养的基础上。于2007年8月开展了“小组家庭寄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家庭式护理,学校式教育”养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雪芬 《社会福利》2003,(10):49-50
社会福利社会化使孤残儿童的养育模式从单一集中供养型,逐渐发展为助养型、代养型、家庭寄养型、领养型等新型的养育模式。常熟市儿童福利院结合自身特点——收治的儿童大多是严重残疾的儿童,实行领养的难度高,而家庭寄养一方面由于儿童残疾缺陷、畸形,使得一些家庭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又难以让儿童接受正规的康复训练,对其康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2000年投资10多万元,将整个居住区、教育区根据孩子的年龄划分为5个家  相似文献   

13.
俞宁  张玉霞 《社会福利》2003,(10):23-25
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儿童除了采取机构集中供养、农村家庭寄养等养育方式外,还有一种全国首创的寄养方式——招聘“父母”进行家庭式寄养,即“阳光村”模式。这种在儿童福利机构内由双亲家庭同时代养多个孩子的养育模式,在国内同类儿童福利机构中还不多见。我们认为,“阳光村”模式应该是在现有多种儿童养育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现实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社会福利》2004,(4):1-1
《收养法》实施后,促进了我国收养工作的发展,使大多数孤残儿童找到了“父母”,重新回到了家庭。经过多年的实践,儿童福利事业探索出了一条以家庭寄养为主,多种供养模式并存的社会化发展之路。相对于集中供养,家庭寄养的优势日渐明显——孤残儿童的最大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寄养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得以升华,“家庭”资源实现充分开发。  相似文献   

15.
段培芹 《社会福利》2003,(11):36-37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孤残儿童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生存质量明显提高。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寻找合适发展路径,是近几年民政系统各级领导和儿童福利机构广大干部职工孜孜一求并勇于探索的问题。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坚持以人为本,从孤残儿童的养育状况和自身需要出发,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围绕改善孤残儿童的医疗、康复、生存条件,探索出孤残儿童城市分散家庭寄养、农村养护教育基地寄养、城市社区集中寄养,城市爱心家庭寄养等多种养育模式共存的家庭寄养,加快了儿童福利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作为机构养育的替代模式之一,在民政部的推动下,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并形成了不同的工作模式。家庭寄养工作专业化是家庭寄养工作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标志着家庭寄养工作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现代家庭寄养模式的发展为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掀开一个崭新的一页,大量孤残儿童离开机构,回归社会,进入家庭.而寄养到家庭中有各种功能障碍的儿童则需要长久持续的康复,才能得到德、智、体、能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凡 《社会福利》2002,(7):33-35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作为机构养育的替代模式之一,在民政部的推动下,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并形成了不同的工作模式。家庭寄养工作专业化是家庭寄养工作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标志着家庭寄养工作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周心忠 《社会福利》2003,(10):60-60
所谓资助收养,是指因特殊原因,由收养家庭办理收养手续收养儿童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但该孤残儿童的户口关系仍留在儿童福利机构,并约定由儿童福利机构定期资助被送养儿童的一种养育模式。在家庭寄养和集中供养实践中,湖北省宜昌市社会福利院对三名儿童实行了“资助收养”。 一、资助收养的缘起 1996年以前,宜昌市社会福利院为推动家庭寄养  相似文献   

20.
惠安成 《社会福利》2006,(10):31-31
家庭寄养是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一个崭新模式。它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爱幼护幼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为社会力量参与福利事业搭建了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