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义务     
义务是一个法律概念,表示契约所规定的义务或两个法人之间的关系,是两个法人互相通过合法的协商,可以实施的权利和责任。例如在某地,一个人向另一个人出售货物,他们之间就被认为产生了义务,这一义务把他们联系起来,产  相似文献   

2.
文学艺术是由作家和读者,在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上,共同完成的过程。因而,文学艺术在这两个阶段上所发挥的功用,也自然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这里,我们试以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化为分界,把它的功能系统分为两个层次:以作品社会化以后,艺术欣赏过程对读者所发生的功用为一个层次,按一般习惯这个层次称之为“社会功能”;而以作品社会化之前,艺术创造过程对作家本身所产生的功用为另一个层次,这个层次我们称之为“前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审美距离与化静为动是文艺美学上两个重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和动词的词性之间有何关系?研究发现,动词词性决定了动词拥有的审美距离感比名词要近。通过巧妙利用动词,调取最佳的审美距离,会产生更好的审美效果。这也是"化静为动"这一美学手法能产生神奇的审美效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指代歧义是指句子一个成分可以分别指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人或事,从而造成一个句子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依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过程是产生指代歧义的所在,原因是深层结构是大脑要表达的思想,不会产生歧义。对歧义的讨论是根据语言结构本身及句子中的词组成分的阿尔法移动这一转换生成角度来探求结构歧义由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产生机制,在完全摆脱语境的条件下探求指代歧义产生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只有语句结构本身提供了产生歧义的可能性,这种指代的结构才会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产生歧义。管辖约束理论指出在分析指代歧义时显示出一种指代管辖约束关系,其次,在结构歧义分析中,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应用于指代歧义的分析,并在控制理论中的地方域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句内外域和句外外域两个概念,这对于代词在域内或域外找到其两个或两个以上所指提供了证据。从语言本身局限性上讲是指代歧义的产生是由于深层结构被转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层结构。  相似文献   

5.
从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 ,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 ,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这一阶段有机联系的两个理论成果 ,对人类实践活动本质和规律的揭示 ,是这两个理论成果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实践问题既是社会历史问题 ,又是认识问题 ,是一个如何认识“感性世界”包括我们自己的社会存在的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 ,不阐明实践所蕴含的最一般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问题 ,就不可能进一步正确说明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用以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认识论去分析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形式 ,是唯物史观产生的重要条件 ,并对今天科学和哲学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 ,产生着持久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正炜 《中华魂》2008,(7):61-62
左云县店湾镇有两个产煤的小山村,相距仅三五里,一个叫上张家坟,一个叫刘家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两村都是大同乃至整个雁北地区有名的"好村子"。如今,上张家坟村已奔上小康,村民安居乐业,而刘家窑村却陷入了贫困,不少村民举家外迁。是什么原因让两个村产生如此巨大的差距呢?记者日前赴两村进行了走访。  相似文献   

7.
莱布尼茨是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伟大逻辑学家,是数理逻辑的奠基者。他的逻辑思想主要集中在他所提出的关于创设“通用语言”和“通用数学”的构想上。这两个构想是如何推动逻辑形式化、系统化的发展的,有何局限性?本文试图从现代逻辑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而阐明莱布尼茨的“通用语言”和“通用数学”对现代逻辑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语言变异及其文体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着重讨论语言变异及其产生的文体效果。人们在选择语码进行交际时会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用原则。但是有时为了产生不同的文体效果以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人们常常有意识地违背这些语言常规,形成语言变异,尤其是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语言变异产生文体效果,继而形成作者自己或某一作品的风格。这里提到的语言变异是两个层面上的变异,即违背语法规则的变异和违背语用原则的变异。这两个层面虽不完全对应,但并不矛盾。认真分析这两个层面上的变异有助于体会文体效果,提高文学赏析水平。  相似文献   

9.
以区域研究的方法,考察奉天省自清末新政开始到张作霖统治结束为止这一时期司法体制所经历的变革。奉天省在民国初期政局动荡的大环境下新式法院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在数量上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同时在民国初年法院改组时确立的担任司法官所需要的学历要求,在实践中得到了较为严格的执行。最后从地方政权建设和收回治外法权运动这两个因素入手,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这一阶段有机联系的两个理论成果,对人类实践活动本质和规律的揭示,是这两个理论成果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实践问题既是社会历史问题,又是认识问题,是一个如何认识“感性世界”包括我们自己的社会存在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不阐明实践所蕴含的最一般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就不可能进一步正确说明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用以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认识论去分析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形式,是唯物史观产生的重要条件,并对今天科学和哲学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产生着持久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魏晋风度与酒神精神是中西两个不同民族孕育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发现:它们所产生的社会环境及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相似的,主要的不同点是在气质上。  相似文献   

12.
类比法即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推出它们在其它属性上也可能相同的一种推理.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可以根据人们各自的经验和所具有的文化科学知识,在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初,现代英美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忽然产生了兴趣,这自然有个人审美趣味上的偶合因素,但是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意象主义诗人似乎在中国古典诗中找到了他们孜孜以求的东西,换言之,他们所醉心的乃是中国古典诗的“意象”技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意象派所标举的“意象”,与中国古典诗的意象在本质上是似是而非的。对最先受意象派主将庞德所注目的李白与王维这两位诗人中的任何一位诗人进行意象分析,都可以证实这一点。从艺术创造的角度看,后者更醉心于意象的经营,所拥有的意象世界更具有典型意义,因此在这里我们选择了王维诗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14.
大陆法系“所有权”概念的产生具有两个重要的隐喻 :一是土地的分裂 ,二是个人主义。这两个隐喻是我们正确理解大陆法系所有权的根本出发点。它能正确解译当今民法理论界所面临的“所有权失灵”这一现象 ,并为理解所有权制度调整财产法律关系的局限性提供一个新的框架。上述隐喻同时揭示出 :财产法律关系的构建应超越个体占有实体物的模式 ,从权利和权利束的角度予以拓展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的填脉冲比相法是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圆光栅动态检测的一种新方法。由于直接用数字量进行采样和数据处理,因此解决了以前用模拟信号进行采样所产生的高频成分损失和人工定标误差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知识结构分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分别称为“静态”知识结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理论知识成果和“动态”知识结构——展现理论认识成果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电磁学知识结构体系进行了研究,目的是通过这些讨论能对电磁学的教学提出一种可行的改革,从而推动电磁学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一些经典著作曾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两个历史前提: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产生并建立起来;二是当时的社会矛盾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我们经常阅读的有关经济学说史,大多是从这两个历史前提出发,论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笔者认为,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对构成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思想来源的研究加以重视,因为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汉志》小说包含先秦小说与汉代小说两种类型,先秦小说是先秦语体文献在战国时期的新发展和新样式,本质上属于语体。这两类小说反映先秦两汉时期小说演进的两种类型,同时也预示了志怪与志人小说的嬗变。《汉志》所著录小说实际上包含两个层次的意义,一是语体意义上的小说观念,一是近于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观念。这两种不同的小说观念被《汉志》杂糅在一起,这不但遮蔽了先秦“小说”观念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模糊了现代意义上小说观念的真正起源。另一方面,《汉志》有关小说的看法尽管源于对先秦小说的认知,但它所阐明的小说观念主要是围绕先秦社会采集民间议论这一现实而展开的,这意味着《汉志》的小说观念与先秦小说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伦理关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关系。伦理学的发展与分化见证了一门门应用伦理学、职业伦理学的诞生。这为作为一门应用伦理学的公共管理伦理学的产生提供了趋势上的必然要求。在公共管理这一新的、服务定位的社会治理模式下,以服务精神为核心的伦理精神贯穿必然其中。这为公共管理伦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构成了公共管理伦理学的产生逻辑。  相似文献   

20.
利用投入产出表研究产品结构,通常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从企业实际出发建立简化的投入产出的线性规划模型;二是在计算机上对线性规划模型如何进行修改,使之能获得企业所需要的最优解。本文借助实例讨论了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