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卍字会根源于道院,它是世界性的民间慈善团体.哈尔滨红卍字会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根源、组织性质、在哈尔滨的传播活动以及慈善、赈济救灾活动,在当时哈尔滨的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地处太湖流域的杭嘉湖三府商品经济日趋繁荣,社会变迁加剧,萌生了大量慈善组织,并呈现功能拓展、主体多元、地域延伸、兼具传统和近代的两重性等多重特征。以慈善组织为代表的社会团体的大量涌现,说明了社会民间力量在公域中的地位与扩张,而同期市民社会则更多体现了草根民主。  相似文献   

3.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加强对慈善团体的监督和控制,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先后颁布一系列法规,合力编织了一套党部指导、政府监督的管理体制。欲设立慈善团体必须先得到各级党部的许可,再到政府主管部门登记立案,已有的慈善团体也须重新许可和立案。国民政府强制慈善团体登记和立案,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亦具有政治色彩,是政府强化监督的一种体现;在约束和限制慈善团体的同时,对慈善团体的规范发展和提高公信力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慈善团体的立案问题较典型地反映出慈善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慈善超市将超市的运作方式引入慈善事业的管理当中,以提高慈善资本的运作效率、优化慈善事业管理。基于社会责任投资理论和慈善商业化理论,在当前我国社会背景下,设立慈善超市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以通过制定统一规范、实行差别税制、完善监管制度、确立法人地位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慈善超市的管理,实现慈善超市的合法运作。  相似文献   

5.
现行的法人分类是我国公益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我国现存的社会团体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完全符合财团法人的内涵特征。由捐助设立的公益组织,同样需要作为他律法人的财团法人的治理机制。作为公益事业的组织工具,公益社团法人和公益财团法人可以共存;作为公益事业的制度工具,公益信托和财团法人可以并行。  相似文献   

6.
合伙企业的法律地位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法学理论上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国《合伙企业法》把它规定为法人之外的一种营利性组织,并没有统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如何界定合伙企业的法律地位,仍是需要论证的议题。通过对团体人格即法人制度的产生契机及其特殊性进行粗浅的探讨,结合两大法系国家有关合伙企业法律地位的规定,说明合伙企业应具备团体人格资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当代华人社会最为成功的慈善团体之一的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以下简称:慈济为研究案例,运用社会交换理论研究慈济的发展动力机制,发现社会交换所产生的“合法性机制”和社会需求的变迁是其发展动力机制的核心,“合法性机制”和需求变迁促使慈济不断根据变迁的制度环境进行自我调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而成为台湾民间慈善组织的翘楚。慈济成功的运作模式可以为大陆地区慈善团体的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8.
就民事主体问题,传统民法坚持民事主体二元化理论,即以自然人和法人为民事主体,而不赋予非法人团体以民事主体地位。笔者认为,传统理论有其缺憾,科学的做法是应赋予非法人团体以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文章从民事主体的发展历史、世界各国对待非法人团体的态度,以及我国的立法现状三个方面来论证。  相似文献   

9.
北洋政府时期旅沪浙商的慈善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沪浙商是北洋政府时期上海最活跃、最具实力的慈善力量,他们不但在旅沪同乡中开展各种救助善举,参与本省灾害救济等慈善活动,还在上海积极创办各种慈善团体,并以上海为中心从事全国性的慈善事业,在上海慈善界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晚清以降,随着贫民数量的与日俱增,热心慈善的人士不断提出新的救助贫民的慈善主张。对于安分贫民,这些人士建议创设无息借贷的借钱局;针对乞丐,他们提出设立乞丐公所或警惰院收容、惩戒并教养;面对流氓与匪盗,他们主张设立迁善局进行惩戒和救助。这些救助贫民的慈善思想突破施善与教化的传统慈善观,认为济贫是富国强民甚至是实现宪政的手段;而且从单纯救济观念转变为教养兼施的思想;还主张创设新型的专门的慈善团体救济贫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