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妇女社会地位的边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燕 《学习与探索》2005,4(4):104-107
直接或间接导致我国社会转型期妇女社会地位边缘化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建构与主观认同两个方面,即劳动的性别分工、社会性别分层与科层制社会结构、性别权力关系市场化、法律政策规定的性别视角缺乏以及女性对社会性别文化的认同、女性价值观形成与自我期待等等。扭转妇女社会地位边缘化的对策是:完善市场经济,调整家庭分工,提高妇女科学文化素质,构建社会性别文化的新形态和新话语。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7,(4):24-30
露西·伊丽佳蕾批判"男权制",揭露其自然主义、社会基础和话语逻辑体系的本质,为女性主体重塑排除障碍;直面性别差异,分析其社会历史和制度原因以及女性性别优势,揭示女性主体地位和价值;探求女性文化,论述其自主自觉本质以及政治理念、女性话语等特征,提升女性主体理性。伊丽佳蕾的男权主体解构与女性主体重塑的论述,成为其女性主义理论中最为精彩和最具价值的内容,在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的女性理论建构也应予以借鉴吸收。  相似文献   

3.
《探求》2016,(1)
女性高新技术人才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群体,在技术发展领域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当前,尽管女性在技术领域有了更广泛的参与度,但技术领域内性别失衡、女性技术人才"行业分层"与"高位缺席"等问题仍较突出。既成的社会性别文化、女性独有的生理性别特征、家庭与公共领域的"角色冲突"、高新技术领域一定程度上包含"性别歧视"的相关制度等是其问题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女性高新技术人才成长:构建有利于推动女性高新技术人才成长的社会性别文化;弱化角色冲突,促使女性高新技术人才角色重心转移;关注女性高新技术人才特殊性,建立基于性别视角考量的女性技术人才组织;重视制度建设,为女性高新技术人才发展与提升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4.
秦文 《南亚研究》2014,(4):112-125
近年来印度频发的性暴力事件,使得"男权文化的侵犯性"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印度性暴力事件频发的历史文化及社会根源,发现印度传统经典尊崇女神与歧视女性的双重塑造、印度教徒道德与信仰二元化的宗教实践、缺乏性别视角的法律文本与实践,是造成印度男权文化强盛、性别歧视严重以及性暴力频发的根本原因,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则加剧了性别关系的紧张。由此本文认为,大力发展生产力有助于破除传统观念,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政治与法治建设,积极营造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才能从根本上祛除印度社会男权文化的侵犯性,建立双性和谐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5.
女权/女性话语:一种性别文化政治学李建盛女权/女性话语与写作尽管有着观点不同的理论形式和文学形式,颠覆和解构菲逻格斯中心主义却是女权/女性主义话语和文学批评的诗学和文化政治学主题,这无论之于西方半个世纪的女权/女性主义话语和文学形式,还是之于90年代...  相似文献   

6.
《唐都学刊》2013,(2):F0002-F0002
西安文理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依托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形成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文化与文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已产生一定影响,女性文学研究、生态文学研究以及跨文化交际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实现了翻译理论与地域文化翻译的有机结合。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全面性、前沿性、创新性、交叉性以及地域性,  相似文献   

7.
徐雅宁 《唐都学刊》2011,27(6):71-74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涉及电影、文化、性别等多个领域不同流派的理论和实践创造,试图颠覆传统的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电影语言,建立起女性电影独特的叙事话语。姜文电影多以强硬男性主人公为中心,其作品中女性形象只是男性世界的陪衬,是男权文化的反映。对姜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探讨其如何被简化为一个符号或景观而存在于男权世界的阴影中。  相似文献   

8.
大众话语中的母职与性别议题是研究者把握母职意识形态、了解女性生存现状的重要语料。运用母职与性别分析框架,通过对有关丧偶式育儿的学术文献、大众报刊、新闻报道以及公众在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中的讨论文本进行话语分析,可以发现在"替母亲发声"的表象之下,丧偶式育儿不仅蕴含着精细育儿、育儿责任内卷化的母职困境,还隐藏着矮化女性气质、对相关困境进行性别化归责与归咎的性别焦虑。导致这一话语陷阱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当下育儿社会支持的不足与性别刻板印象的桎梏。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职工性别工资差距的演变(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5年、2002年和2007年的数据,分析了城镇工资的性别差距的演变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7年特别是2002--2007年期间工资的性别差距显著扩大,其中不可解释部分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显示了性别歧视的严重化问题。年纪轻、学历低、职业差、行业差的女性职工在劳动力市场中受到更为严重的歧视,导致了低收入群体性别工资差距的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10.
谁支配着话语--女性话语解构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青 《学术交流》2006,(1):138-141
话语是一种权力,从话语的角度解构当代女性话语则会发现:解放话语代表国家利益;社会性别话语代表抽象、统一的女性整体利益;大众话语代表男性消费者的利益。这些话语都很难完全代表各个阶层妇女的心声,下属妇女群体更是处于失语状态。要重构女性话语,就要运用反思性和参与性的方法去积累和建构知识。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7,(4):17-23
在早期儒家文化的性别制度中公共空间为男性贵族所垄断,其形成过程与其军人身份有关。为了证明这种性别制度的合法性,男性贵族借助于非理性的原始思维发展了一套将女性排除于公共空间之外的话语体系。但由于儒家传统家国一体的文化模式使得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分界模糊,导致男性中心的性别机制在现实政治中遇到了巨大的文化阻滞力。  相似文献   

12.
话语对社会性别的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佟新 《浙江学刊》2003,(4):211-216
人们所说的、所写的语言符号———话语具有社会性 ,是性别化的。话语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 ,体现社会关系 ,定义社会位置。话语是历史的产物 ,叙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与符号价值。话语分析是将话语视作“研究对象”加以剖析。这种研究是多方面的 ,在性别研究领域使用话语分析有助理解社会对性别气质的建构过程 ,特别是通过用词分析、叙事分析和对话语中权力关系的分析理解话语在日常生活层面构成的性别压迫。 1 949年以后 ,意识形态化的话语直接作用于中国妇女的日常生活 ,作用于妇女的行动、性别关系和社会位置。  相似文献   

13.
段塔丽 《社会工作》2014,(6):125-132
性别问题曾经是内地与香港政府社会福利政策制定过程中易被忽视的政策"盲区"之一。内地与香港尽管在社会福利政策的价值取向、女性所获得的福利水平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两地政府在社会福利政策制订过程中所存在的性别"盲点"却成为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政策不能满足性别利益需求的共同制度缺陷。这种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性别盲区",无疑对女性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如何从两性平等的角度出发,反对性别歧视,倡导针对女性群体的社会网络支持和社会资本建设,加强对女性权益的保护,应成为今后两地政府社会福利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国家、市场与传统文化是构成性别话语的三个基本要素。从改革开放前30年到后30年,中国社会的性别话语发生了明显转型,由国家主导的“泛政治化”模型转变为市场导向的“泛市场化”模型。市场化一方面改变了国家话函的叙述方式和内容,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市场话语和传统话语的结盟。转型后的性别话语本质上是一种素质话语,它不再表现为一种由国家建构的、在实践中打了折扣的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平等神话,而是表现为一种在现代性和个体自由的诉求中利用国家、市场和传统文化的各方力量平衡做出主体选择的精打细算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马冬玲  周旅军 《社会》2014,34(5):127-146
本研究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从配额制的有效性问题出发,探讨组织领导团队中的女性比例与性别歧视现象之间的关系,对临界规模理论的假设,即团队里某一社会特征的人数达到一定比例将给该社会类别的境遇带来具有显著意义的改变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组织领导团队中的女性比例达到30%能够有效减少性别歧视现象,这种作用在政治、经济和研究领域以及体制内外组织中均存在,但有程度上的差异。此发现不仅从实证角度检验了临界规模理论,而且为在政策设计中增加领导团队中的女性比例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6.
女高师学生李超之死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事件。男性知识分子借此事件的讨论拓展了女性问题的言说空间,并将妇女解放与启蒙话语相结合,使新女性的形象构建成为现代性想象的一部分,显示了男性知识分子在女性问题上的言说策略与主导地位。而五四女性在新思想与旧道德之间依违离合的处境,不仅凸显了个人身份认同与转型时代之间的矛盾,更呈现出五四时期社会性别问题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17.
当代女性写作为了颠覆男权主义对女性的异化和扭曲,将叙事视角转为对女性自身的绝对关注.这种回到女性立场反复表现女性意识的对抗,传达出女性经验的自恋主义倾向.其写作姿态有着确定的文化背景和由来.当代女作家自恋主义的文化成因主要体现在文化处境、女性意识、话语参照和文化心理等方面.自恋主义文本的审美内涵体现为性别优越感与生命欲求.此外,文本的高蹈性审美特征致使读者普遍误读.  相似文献   

18.
拉康的后现代精神分析与女性话语理论之间有密切关系 ,女性主义理论家把拉康的精神分析作为自己的话语与写作的指导原则 ,提出了“女性话语”的概念 ,进入了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的新阶段。从无意识到女性话语和女性写作 ,女性主义运用拉康的无意识的语言形态构成模式、反菲勒斯中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判与逾越 (transition) ,演绎了女性主义在新旧世纪之交最重要的历史 ,为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写下了别有特色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6,(1):53-56
近年来,80后女研究生的择偶问题逐渐进入社会和学界的视野。本文从性别话语的角度指出,传统性别话语与现代性别话语的冲突是80后女研究生出现择偶困境重要成因。从后结构主义的观点来看,80后女研究生应该根据自身的择偶境遇重塑性别意识,在对传统性别话语与现代性别话语的颠覆与承继中寻求更为积极的主体性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女性劳动权益救济领域,其主要难题是社会排挤.对女性劳动权益的社会排挤,不仅表现为性别歧视,而且也表现为基于性别歧视而引发的户籍歧视、行业歧视、年龄、容貌和身高歧视以及婚姻和怀孕歧视.上述歧视的发生,漠视和剥夺了女性的劳动权益,导致女性劳动权益保障的弱化.对女性劳动权益予以法律救济,就是要消除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和社会排挤,确保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劳动权和其他基本人权,使男女两性从形式平等走向实质平等.救济女性劳动权益的法律路径,在于厘定法律救济的观念基础和法律救济的制度架构,为女性劳动权益的切实保障奠定观念基础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