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可 《老年世界》2006,(15):20-21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既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因此,“十一五规划”《建议》在充分肯定文化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文化建设明显加强的基础上.从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完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对“十一五”期间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重点部署。这一要求和部署,是中央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之后的又一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2.
传媒产业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传媒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每个公民关注的焦点。因此发展传媒产业在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综合竞争力环境中茁壮成长,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3.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社会各万面的密切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体现的是经济性和企业效益,它追求的是文化产品获得最大的利益。文化产业包括在文化事业当中。文化事业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5.
马中杰 《城市》2012,(4):73-76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不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城市文化是在研究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不仅在于它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还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城市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曾德雄  李燕  彭颖 《城市观察》2015,35(1):145-154
2008年底开始的广州文化体制改革,以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媒体宣传与经营"两分开"、文化企业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文化院团体制改革等方式全面展开,有力地推动了广州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在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企业市场自生能力差、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低等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构建科学的文化监管模式、完善文化主体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公开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以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固封数十年的文化产业直到2003年才开启全国体制改革试点;2009年,即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0年,又被定义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年不到,地位三变,足以显现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渴望。可如此迅猛发展,是否会违背文化本质,只沦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工具?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历经十余年已成全民公敌,文化产业又将如何给中国发展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8.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协同推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上海文化产业总值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后劲乏力;上海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步子较快,但成效不明显。上海文化产业发展与其体制改革缺乏必要的协同性。未来3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应协同推进,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及重点领域。惟有改革创新,才能实现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及其体制改革协同目标。  相似文献   

9.
仇悦萍 《现代交际》2012,(12):21+2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本文将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作用,结合吉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跃升发展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世博会文化遗产,是指上海通过举办2010年世博会所积累和获得的,具有巨大产业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作为世博会举办城市,上海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从世博会的筹办和举办过程中,积累了现代建筑、新媒体、演艺、会展等八大文化资源。世博文化资源涵盖后世博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推进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据此,提出推进后世博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改革,对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分析了东营市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为其根据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提供建设性意见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公关世界》2008,(12):F0003-F0003
为了积极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精神。落实各级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部署。在陕西连续举办了四届陕西小姐评选活动的基础上。经陕西省文化厅批准。决定从2008年起举办“西部小姐推选活动”。本项活动的宗旨是:挖掘西部之美。打造成功平台。推介优秀人才,展示西部魅力。  相似文献   

13.
<正>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六大上将发展文化产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层面上提出,这是为了体现了发展文化产业不只是手段,是满足国家经济战略需求在政策上的选择,而且是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目的.正确的运用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基础来发展文化产业,才能使得当今中国文化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期间,上海在促进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方面做出许多努力和有益尝试.面向“十三五”,上海文化消费仍有巨大提升空间: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向国际文化大都市标准靠拢;二是进一步雅动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国际旅游强市建设,注重上海形象的塑造;四是加快城市文化消费空间打造;五是注重文化消费主体的阶层化特征,培育健康向上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动其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有利于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要通过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新兴业态产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途径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产业是国际上公认的朝阳产业,支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的重大举措。放松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会面临到从立法上市场管控严格、从执法上法律落实监督不到位、从资金政策扶持方面比较弱化三大问题,通过三方面的问题以及缘由的分析,认识到误区的存在从而更加深刻的研究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化领域变革大势所趋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其动力来自以下四大方面:一是国内文化需求的压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已使我国积蓄了极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文化发展动能。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应达到5500-6000亿元左右。有专家估计,目前我国文化消费量有3000-4000亿元人  相似文献   

19.
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利益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进程发展到今天,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可喜成绩,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当前国际竞争主要是以文化为核心的竞争,我国始终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霸权、国内错误文化思潮、文化产业竞争力低和互联网负面影响的威胁和挑战。想要化解风险维护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自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掌握网络主导权是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0.
管荟璇  林昆勇  陈汇璇 《城市》2015,(10):75-79
广西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通过有效整合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形态,展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加快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是夯实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支撑广西资源型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塑造广西新形象的现实需要。当前广西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资源融合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文化产品粗糙,缺乏创意;文化企业不成规模,实力欠佳等方面。为更好地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应当以品牌取胜,重点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用创意突破,立体展现广西八桂壮乡民俗文化之美;以工艺为匙,打开民族文化产品自主开发和市场经营之门;抓整合资源,培育和形成广西文化发展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