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旨在阐明"存有三态论"的基本构造,以及由此而衍申成的本体诠释学。首先,回溯到一九九一年有关"存有、意识与实践"之探讨,并经由一九九六年之"道言论"而展开﹔指出"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与"存有的执定"三态,而这是承继王船山"因而通之,调适而上遂于道"的进一步发展。再者,经由"道、意、象、构、言"这五层次,而论述"本体诠释学"的基本结构,指出由"存有根源的体证"而"意向的体悟""图象的想像""结构的把握"以及"话语的记忆",这是彼此多阶而相互回环的无休止过程。诠释与生活,意义与世界,原是通而为一的,经由生活世界而有意义诠释,其中便隐含着沟通、诠释、批判与重建,永续不止。进一步,将此置于经典诠释的角度来看,我们将发现"人""经典"与"道"这三者互为核心,以"两端而一致"的方式,交互循环。一方面训诂明而后义理明﹔另一方面,义理明而后训诂明,两者通贯,本末为一。  相似文献   

2.
林安梧 《船山学刊》2017,(5):99-105
本文旨在阐明"存有三态论"的基本构造,以及由此而衍申成的本体诠释学。首先,回溯到一九九一年有关"存有、意识与实践"之探讨,并经由一九九六年之"道言论"而展开﹔指出"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与"存有的执定"三态,而这是承继王船山"因而通之,调适而上遂于道"的进一步发展。再者,经由"道、意、象、构、言"这五层次,而论述"本体诠释学"的基本结构,指出由"存有根源的体证"而"意向的体悟""图象的想像""结构的把握"以及"话语的记忆",这是彼此多阶而相互回环的无休止过程。诠释与生活,意义与世界,原是通而为一的,经由生活世界而有意义诠释,其中便隐含着沟通、诠释、批判与重建,永续不止。进一步,将此置于经典诠释的角度来看,我们将发现"人""经典"与"道"这三者互为核心,以"两端而一致"的方式,交互循环。一方面训诂明而后义理明﹔另一方面,义理明而后训诂明,两者通贯,本末为一。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概念,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伟大创造,不仅体现了人类文明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演进过程,也代表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又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更是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第一次实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伟大变革。从生态内涵、生态思维和生态特征三个方面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意蕴,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发展方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生态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映照着中国特色道路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的道路自信,丰富着人类文明理论宝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懈奋斗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态优化过程,是认识逻辑、实践逻辑和辩证逻辑相统一的完整体系。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是历史唯物史观下的对国家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切观念和原则的凝练表达。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主体是国家治理现代文明,以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视角来讨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架构和世界意义,不仅为全世界各国政党探寻富有自身特色和遵循历史传统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富有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语境的中国方案,彰显深厚的中国文明自信和中国文明创造担当。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主义对文明的实践本质和辩证意义的科学规定来看,“文明和谐”是指通过合理、公正、科学、有效的途径来调整社会共同体内部的交往活动和调整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使社会财富积累、交换、分配和消费各环节得以协调运行,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内心世界各种精神状态得以和谐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成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互动的过程,是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除了在整体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引导人们考察人类文明的演进之外,还在“文明和谐”的不同层面给出了具体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关于“文明和谐”的基本观点主要集中在社会自然统一论、世界一体论和社会系统论上。  相似文献   

6.
仁学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它起始于人类普通的道德情感,并作用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因此,仁学不仅仅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瑰宝,也是克服当代人类发展过程中种种弊端的重要思想资源.孔子的仁学以其开放、自由的特质确保了与不同文化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从而以一种兼容并蓄,融通和合的姿态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通过仁学,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未来和谐、共荣的景象,这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论人类文明的软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表征着人类改造世界积极成果的总和。人类实践活动主要有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和社会实践四大逻辑形态;随着人类实践重心的不断位移,人类文明呈现出软化趋势,表现出文明构成要素的互动性、文明建设目的的人本性和文明发展取向的交融性特征。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中,文明软化主要表现为物质文明发展的科技化趋势、精神文明发展的人本化趋势、政治文明发展的民主化趋势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和谐化趋势。因此,我们在和谐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必须顺应人类文明软化的时代潮流,才能在多元文明发展过程中彰显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道家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依据自然主义的理念,预见到了文明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现代人类正面临着多方面的严重问题,而道家思想中以自然主义为基本精神的古老智慧,正可以作为现代人解决生存危机、寻找文化对策的智慧的源泉。深入研究道家哲学的生态智慧,对构筑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准确理解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是系统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体系、正确选择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竭力实现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逻辑起点。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两个平等主体和谐发展的状态、进步过程和积极成果,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和谐发展的地球文明。生态文明的实现是自然生态系统文明化和人类文明系统生态化协调推进的过程;既包括生态文明自身的建设,也包括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融合共建;既需要以国家意志进行顶层设计,更需要区域因地制宜地贯彻落实及全民的自觉参与,才能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0.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果,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国际文明六个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和谐、富裕、公正、民主、自由为基本价值,致力于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明与文明和平共济、国家与国家和睦共赢,具有鲜明的共享特征。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使各国人民更好共享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文学中的道家话语发生,在文革潜在写作和反思文学阶段还处于萌芽状态,并没有被社会认同.待到寻根文学阶段,作家们对道家话语的张扬和建构已经自觉化、公开化.韩少功、阿城们在他们的理论陈述中鲜明地表现出对道家文化的张扬姿态,阿城所塑造的王一生等形象与道家的"真人"人格理想具有相同之处,汪曾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桃花源情结"及对"水的感觉"的追求也与道家"质性自然"等思想相同或相通.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寻根文学作为发生的中介物,终于使新时期文学中的道家话语发生完成了"继续不断的建构",并使之获得了话语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黄寒冰  顾秀丽 《云梦学刊》2011,32(6):97-101
沈从文常自称“乡下人”,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他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民间话语描述“他者”“乡下人”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又着力立足于历史文化的角度,把同一文化体系中不同文化层面上的中国城乡文明加以对照和比较,通过传达一种对比性的深刻体验和高度抽象性的文本实验中主体性的失落而试图在揭示出人生悲剧的结构之下,映象出民间话语与知识权力的媾和。  相似文献   

13.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09,22(3):73-77
平等,是人类文明的内在道德立法原理。从蒙昧时期到野蛮阶段,自然主义平等充任着人类生活的普遍准则;国家诞生后,权力主义等级内平等充当着人类文明的内在道德立法原理;进入近代社会,等级平等原理被人人平等原理所取代,由此建立起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文明,这种文明制造了人与自然间的不平等。因此,当代人类应重建普遍平等之道德立法的价值尺度原理,这一普遍平等原理的内在本质是普遍利益权利;其存在论原则是自然平等、万物平等、生命平等;其生存论方向是人人存在人权平等和公民生存权利平等。  相似文献   

14.
叶维廉对道家美学的现代阐释包括三个方面:一、以“以物观物”概括中国诗学的美感经验及其中国美学的风范;二、以“直觉”阐释道家美学,却与康德分道扬镳,倾向于经验主义一派;三、以道家对“自然”自生自律自化的运作反思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困境的出路。叶维廉强调对道家精神的现代回归,期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于现代生活的理念,有其理论意义。但我们要进一步反思道家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道家美学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刘军 《河北学刊》2003,23(5):138-141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必须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以下诸篇文章 ,以文化基因为核心概念 ,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世界历史地位 ,并前瞻中华文明在新世纪如何实现现代传承和发展。王东从总体上概括了中华文明万年起源发展史上的五次辉煌 ,并提炼出了中华文明的五大文化基因 ;胡孚琛认为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在于传统的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在新世纪要发扬光大 ,须走综合创新之道 ;刘军则认为中华文明最大的特征是连续性特征 ,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儒家的生态伦理智慧中 ;魏小巍将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并从符号学、信息学角度对汉字做了现代解读和阐释 ;李宏伟从评论张光直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得失这一角度出发 ,提出了续写马克思文明起源论“中国续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远古湖湘水文化的时空透视与洞庭湖船文化溯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民科 《云梦学刊》2002,23(3):55-57
洞庭湖远在华夏文明伊始之前即为汪洋大泽。居住在水边的湖湘远古各族先民们所创造的灿烂水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湖湘文明孕育出了洞庭湖船文化 ,它是世界船文化和中国龙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轩辕作舟”之说不可靠。它同视洞庭湖地区为蒙昧的“南蛮”地区一样 ,都是受了所谓中原正统文化观念的局囿。湖湘远古居民的灵感、智慧、思维和创造力 ,对中华文化构成了独特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论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论体现着中国高度传统文明的精华,闪耀着东方智慧之光。通过探究道在中国绘画中的体现,进而探究中国画理和中国画法,揭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哲理,从本质上把握中国画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唐旭君 《云梦学刊》2013,34(1):92-96
沈从文思想与创作都与道家文化有着较为鲜明的关联。其人生境遇中山水自然的滋养,虚己待物的性情.形成了他与道家文化会通的基础;他对都市文明的批判,对湘西边地的表现,从正反两面深契了道家精神。但时代的影响,视阈的新变,让他最终疏离并超越了道家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的主流性格是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现世的性格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出世的性格,在这两种性格引导下的中国文化又始终表现出一种与自然相亲和的特征。艺术之于文化,意味着精神的自由与解放,是文化的精神载体与最高表现形式,而音乐又是诸多艺术形式中最富于自由意志与形而上意味的。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的中国传统音乐而言,庄子艺术精神深蕴其中,这种精神成就了中国传统音乐在自然中的升华与在自由和自然中的映物与观象。  相似文献   

20.
蔡觉敏  孔艳 《云梦学刊》2012,33(5):21-24
Tao Te Ching“Making This Life Significant”——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是比较哲学家安ft.哲对《道德经》的英译,《道德经》英译本很多,但安乐哲译本具有独特的比较哲学视角。他反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重视道家哲学中的关联性思维(correlative think)等特点,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发现道家修己成人的特点。在翻译时,他把这种认识融入到具体词汇语句的翻译中,强调从道家哲学自身特点出发,这一倾向体现在其翻译上,即是注重关键词语的翻译、多动名词、注重语言的模糊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