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对晚清文学知识考古式重返,把现代文学起点推到晚清,拓宽了现代文学疆界,并从对现代起源的关注转向如何想象并谈论中国"现代"的方式,引发了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论断对晚清现代性想象的释放,引发十七年文学"反现代的现代性"的探讨,使其在"革命中国"的阐释中具有了知识范畴的独立性和类似"乌托邦"的价值品格。而寻找中国现代性的努力暗合了中国作为大国经济崛起的"现实",这种承认的政治让现代性变成政治正确的概念而空洞化,重新落入西方思维模式中。对论断的反思是研究者超越时代限定并使现当代文学学科与研究者获得独立品格,走向成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晚清翻新小说创作动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晚清翻新小说受到学界的忽视与埋没,其创作动因问题也一直是晚清文学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细读翻新小说文本并深入分析晚清时代文化语境后发现,翻新小说的出现与繁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新小说"背景下新小说阵营对古典小说的不满,又有中国固有的续书与仿作传统的影响;既有借古鉴今的讽世冲动,又有娱乐搞笑的商业目的。  相似文献   

3.
朱听昌 《兰州学刊》2010,(1):199-202
自鸦片战争始,长期在东亚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封建王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强敌。为反击西方列强的侵略,晚清先后采取了郅治保邦、“海防”与“塞防”、保藩固圉、以夷制夷等不同的对外政策。这些对外政策理念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晚清外交的成败得失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外交遗产。  相似文献   

4.
“文学中的城市”既是一种城市经验的记录,同时也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文本来重构与想象。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关于中国西南内陆城市成都的文学想象。在小说文本构建的晚清内陆都市空间“成都”,不仅生产出了新的城市地理、社会关系、空间权力与身份认同,而且“成都”作为地域空间、内陆城市文本等也与晚清中国的历史境遇、空间政治、民族国家想象等构成了复杂的对话关系,丰富了晚清中国的城市书写与城市想象。  相似文献   

5.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对晚清文学知识考古式重返,把现代文学起点推到晚清,拓宽了现代文学的疆界,并从对现代起源的关注转向如何想象并谈论中国"现代"的方式,引发了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论断对晚清现代性想象的释放,引发十七年文学"反现代的现代性"的探讨,使其在"革命中国"的阐释中具有了知识范畴的独立性和类似"乌托邦"的价值品格。而寻找中国现代性的努力暗合了中国作为大国经济崛起的"现实",这种承认的政治让现代性变成政治正确的概念而空洞化,重新落入西方思维模式中。对这一论断的反思是研究者超越时代限定使现当代文学学科与研究者获得独立品格,走向成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晚清秘密教门大多数是从青莲教和八卦教派生出来的,基本上属于罗教系统。步入晚清社会后,由于近代社会变迁,秘密教门的发展出现了相对的停滞。晚清的秘密教门从其宗教色彩、组织结构和与会门的关系来看,应该处于由民间秘密宗教向民间秘密结社的转变期。晚清秘密教门的活动虽然触及到一些时代主题,但从本质上而言是对近代社会的一种反动。  相似文献   

7.
“立宪运动”是晚清兴起的社会改革运动,吴趼人的多部小说对其有充分描写。研读这些小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立宪运动的质疑、否定和超越,体悟到晚清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思索与选择。无论从特定视角描绘晚清社会思潮的变化与社会变革的画面,还是完整描述立宪运动带给国人的复杂感受、勾勒知识分子感悟立宪的心路历程等方面,吴趼人的小说创作均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邓伟 《兰州学刊》2009,(2):81-84
晚清“小说界革命”的观念迅速为知识界接受,使得整个晚清白话小说发展都打上了它的印记。也造成了“新小说”发展的空前盛况。其时,人们直接赋予小说教育下层民众的重任,在此基础上“新小说”的文学语言与白话的采用建立了必然的联系。同时,由于白话发展的实际水平,“新小说”的白话语言渊源多为传统白话小说,并存在其他的成分,形成一种近代化的文学语言的发展情形。  相似文献   

9.
日本启蒙文学的口语文体,使晚清文体革命以平易畅达 为取向;明治启蒙思想家德富苏峰雄放隽快、激情澎湃之文风,有助于晚清新文体纵横捭阖 、舒卷自如、情感激扬风格的形成;日本启蒙文学现代语汇之输入、借用,增强了晚清新文 体创构的现实可能性;新文体“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的特性与日本启蒙文学驳杂 的文体相关。  相似文献   

10.
晚清中国通过翻译《万国公法》,产生了约束和规范国际关系的新概念——"万国公法"。对于这一构建世界新秩序(具体说是中国如何处理与列强之间的关系)的新概念,晚清士大夫一方面立足于正义和道德将之合理化、正当化,但另一方面又以权力、强权为由对之保持戒心,甚至完全不信任。这两种矛盾的立场,既有历史和传统的根源,也有现实的背景。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借助翻译,“牺牲”的现代意义自日本传入中国。“牺牲”及其负载的文化内涵经过晚清知识分子的激活与再造,成为诠释和想象未来国家与社会的“元语言”。无限增殖的“牺牲”,预示着国家认同的出现,为救国提供了思想动力和评判依据,并影响到晚清小说对为国牺牲的言说。“牺牲”的外衣下纷繁的救国叙事,不仅意味着民族国家的价值体系尚不完善,而且表明“为君王”规约的“牺牲”崩塌后,文学自身被开启了无限可能。立足跨国、跨文化的视野,追溯“牺牲”观念的源头,并深入分析其生成初期对晚清文学产生的影响,能为反思文学史的知识生产提供窗口,对国民文化建设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晚清民国湖湘女词人的创作与时代风会、个人成长经历息息相关。随着晚清进入民国,她们在创作上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转变:晚清湖湘女词人抒写传统的闺音闺情至民国跳出闺闱而抒爱国激情,故词风亦由幽婉而豪放。这种历史性转变反映了晚清民国女词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蜕变,亦可从中窥探晚清民国女性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季桂起 《东岳论丛》2008,29(1):67-73
晚清小说变革与"五四"小说变革是性质不同的两次变革,这导致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存在着形态上的差别。晚清小说变革持续的时间、规模都超过"五四",但是却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主要原因在于晚清小说变革是非自觉的文学变革,变革主要发生在文学的外部,其价值指向是政治的、商业的。相比而言,"五四"小说变革是自觉的文学变革,是发生于文学内部的变革,其价值指向是文学的。晚清小说变革并非必然走向"五四"小说,它的变革路径与"五四"有很大不同,即基本保留古典小说模式,只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容纳一些新的思想、艺术因素。"五四"小说变革因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的特殊作用,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这就是精神与艺术的一体化即"心理化"。通过这一路径,"五四"小说最终实现了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深入分析了晚清时期报人笔名勃兴的社会历史根源,同时对晚清报人笔名进行了分类 研究,大胆提出其运用已远远超出掩饰身份的符号意义的观点。认为:无论是晚清时期丰富多彩的笔名, 还是笔名在晚清勃兴这种文化现象本身,都蕴藏着博大深厚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5.
葛兆光 《东岳论丛》2004,25(4):5-15
南宋学者陆九渊关于“东海西海 ,心同理同”这一具有普遍主义意味的观念 ,在南宋时代、明中后期以及晚清民初这三个不同时期 ,都曾经被人们热烈地引用、阐述和发挥 ,但是 ,由于历史背景的差异 ,这一观念的意旨与重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通过对这一观念在历史中的考察旅行 ,以讨论一种观念史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晚清小说理论在若干重要问题的论述上,表现出对传统的继承,同时又具有时代的特色。晚清的小说理论家站在传统的根基上吸纳西方的理论,为中国的小说理论带入新的空气,为文学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晚清的小说理论鲜明地提出了改良小说的要求。他们对小说的论述,虽未能根本改变“小说为小道”的认识,但却使人们广泛关注小说,使小说成为流行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7.
晚清"重拙大"词学思想溯源--端木埰《宋词赏心录》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玉平 《学术研究》2004,(8):127-131
关于晚清影响一时的“重拙大”词学思想 ,学术界多从王鹏运、况周颐溯其源流。其实 ,端木编选的《宋词赏心录》及相其相关评点 ,已经蕴含了“重拙大”的词学理念。端木及其《宋词赏心录》不仅影响了王鹏运、况周颐有关“重拙大”的词学理论 ,而且对此后的词学选本如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亦产生了影响 ,在晚清浙西与常州两派的交融中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 ,是晚清词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五四"的身体话语起于晚清,晚清的国家身体化思维是以"拟人说"为原型的,它开辟了民族主义性质的身体话语,并为"五四"的身体话语提供了思想资源和言说方式。"五四"时期的身体话语虽然受到了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中的身体话语的影响,但却更多的呈现出本土化的特征。身体在"五四"时期主要是在伦理道德的范围内被谈论的,因而"五四"身体话语是和反封建伦理的时代话语重合的,并由此出现了身体被呈现和被遮蔽的矛盾状况。  相似文献   

19.
在晚清那样的报界“政论时代”,与辉煌耀眼的政治家报人相比,职业报人是一个倍受偏见和冷落的群体。但是,从落拓文人到报界闻人;从困顿于生计的下层文士到自由职业者的城市中层,晚清职业报人的命运跌宕,演绎了传统士人由四民之首地位滑落被推向文化市场的全番过程。与此同时,晚清这样一个急骤变迁、新旧文化剧烈撞击的时代,赋予了新兴职业文人充满矛盾的精神内涵。爱国的本性使报人能够超越个人悲欢,汇入时代激流。强国富民、启蒙救亡成为贯穿晚清职业报人活动的一条思想主线;中国早期报业近代化的每一步履,都留下了他们辛勤耕耘的足迹。  相似文献   

20.
冒冒失失到拍摄现场,都因为一个“媚媚”。 王世杰说,一定要把存心同志关于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文稿留下来;如今,这份心意已成现实,相信许多人都会感到欣慰。 雪林花蝶,蝶在何方? “丹青拾萃”,介绍晚清徽州一画僧;这画僧了得,文章也写得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