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川端康成的《雪国》中,一个对文本意义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可以客观地重复观测的事实,是文本内叙述者有意设计的叶子社会角色的模糊和由此产生的其他人物身份和相互关系的模糊。在读者依据模糊的人物身份和角色信息而建立的双重虚拟非语言语境下,文本内表层故事和潜故事又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相互关系,导致叙事话语意义和整个文本的意义都呈现为差异性弥散。这是《雪国》语义丰富性及其魅力的主要根源,但不是文本意义客观性被解构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两兄弟型故事广泛流传民间,传统的解读是强调它的道德教化意义。重新分析文本中的人物角色,该故事类型暗含了女性对父权社会强烈的反抗意识,这对我们今天倡导男女平等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刑事法官所担当之诉讼角色是一个贯通理论与现实的命题,与诉讼目的之实现、司法公正之保障关系密切。在历史演变与域外视野下,这种诉讼角色有着不尽一致的表现形式。在当下我国,基于角色规范的文本冲突、角色期待的上上下下、角色领会的里里外外以及角色扮演的台前幕后等因素,刑事法官的诉讼角色失调现象明显,对此应从理论上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戏剧反映人生,人生就是戏剧,尽管故事里的主角时代各异,但他们同是为剧作家的情志服务的。该文从罗锦堂先生所分的8类元杂剧中的家庭剧出发,全取当中13种旦本家庭剧作研究对象,试图从这些旦本的文本出发,分析并归纳这些旦本的旦角类型,来看当中反映的元代社会对妇女在家庭中担当不同角色身份的不同诉求,以及对妇女行为的规范;更从这些且角的言行看出当时社会要求妇女的、或妇女本身要求自己的应有特质。  相似文献   

5.
叙事学方法是 2 0世纪早期萌芽、五六十年代逐步走向成熟的形态学理论 ,它通过探索民间故事和其他文学文本的角色模式与叙事程式 ,来挖掘其深层的故事结构 ,并从结构形式中呈现其文本意义。文章运用这种方法来解读独龙族童话《老虎同火赛跑》 ,认为其原型叙述和角色模式所展示出的深层结构是强与弱的辩证对立 ,同时故事的原初形态还应包括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古神话母题即“神人之辩”母题 ,寓含着用火文明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叙事学的研究在周外方兴未艾,在国内更是如火如荼。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不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揭示出文本的内在意蕴。作为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优秀代表《聊斋志异》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思想内容都代表着当时同类作品的顶峰。以结构主义符号学来解读这部著作中的“席方平”一篇,使人们从另一视点看到了蒲松龄进步的世界观。作者从划分故事角色、确立叙事程序、提炼出该故事的叙事模式、故事意义的探讨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故事剧表演活动中,成人应转变“演出至上”的观念,重视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创造条件从生活实际中挖掘幼儿兴趣点形成故事剧表演主题,并引导、支持和鼓励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充分体验故事剧中的情节,以此构建以幼儿为主体的故事剧表演活动。教师在故事剧表演活动四个环节的角色与作用分别是:主题选择,丰富经验与适时介入;情节体验,关注焦点与有效引导;故事排演,以“玩”代“练”,激发童趣;分享评价,重视参与,关注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中国古代故事角色设计的应用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简述了中国式造型元素在角色设计中的运用,并选取中国古代传说故事角色进行设计,以传播中国经典文化为主要目的,以此归纳中国古代故事角色设计应用策略及价值。  相似文献   

9.
青年的角色社会化体现在社会政治体系中,就是青年群体从"自然人"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利用角色社会化理论和政治心理相关理论,从角色期望领悟、角色认知、角色扮演、角色内化、角色冲突等角度,研究了青年政治心理培育导向、动力、基础、障碍等等。  相似文献   

10.
观众研究向来是被边缘化的,针对纪录片观众的研究就更是稀有。论文以寻找纪录片中的观众为题,以演绎的方式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观众出场的审美与政治意蕴、媒介性质与观众身份确认、观众与纪实影像的心理秘密以及观众在纪录片中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功能等。文章最后指出,在反身模式纪录片中"互动型观众"的加入,不仅使纪录片文本第一次成为一种开放的结构,更是完成纪录片"制作者的故事、影片的故事与观众的故事"联合上演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在Jane Austen的小说《爱玛》中,贝茨小姐是个话匣子,她在与他人对话中不停地从一个话题扯到另一个话题,并不断地把自己的话语角色从“说话者”转换成“传递者”“代言者”或“传声筒”,并经常把言语接受者的话语角色从“受话者”转换成“观众”或“旁听者”。贝茨小姐言语中的话语角色转换是贝茨小姐用来保护面子的礼貌策略,也是Austen用来塑造人物、叙述故事和营造喜剧气氛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2.
“画中女”故事是以人类男子与画中女子产生恋爱、婚姻等情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故事,在“AT分类法”中作“400B画中女”。中国“画中女”故事自魏晋南北朝产生以来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在搜集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梳理“画中女”故事的流变,能够揭示故事在不同时代的呈现特点,探寻古今“画中女”故事文本在语言与程式、主旨与情感方面的明显差异。“画中女”故事在本文结构与人物角色、民俗事象背后,隐附丰富的叙事与文化意涵:叙事层面,关乎性别、身份与伦理的二元对立结构在叙事中完成关系的调和;文化层面,“画中女”角色与呼名、食饮等民俗事象映射原始思维与多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以戏剧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为主要语料,识别和区分了汉语交际中的话语角色类型,着重探讨话语角色转换的深层动因、语用效果及主要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汉语言中的话语角色类型及转换的模式和动因与英语基本相符。因此,以英语语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于话语角色类型及角色转换的理论框架也基本适用于汉语语料的分析。与此同时,汉语中的话语角色及其转换也具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笔者认为,对于汉语中话语角色及其转换的深入研究,对于发展和完善语用学、话语分析理论和跨文化交际学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香菱的存在,是一个表现社会生活的多面体,读《红楼梦》我们会感觉到香菱的故事有着宽广的艺术拓展空间。正是香菱这一特殊的角色位置,与其特殊的经历和个性特点,展示出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生活层面上的各类人物,使全书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画面得到多方位的伸展。正是因为香菱的故事以及书中其他此起彼伏的故事线索的穿插,才使《红楼梦》不仅是在写一个贵族的家史,而是一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从而形成了《红楼梦》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品相。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在历史的演进和大众的阅读认知中,人物角色转型为社会角色,并超越其文本意义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栽着伦理、道义、情感等多重社会边际意义.道义宣示、劝惩主题、自我隐喻、角色认同等阅读感受寄寓着大众的审美体验.其意义的传承则在时空的转换中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角色话语建构角度对池莉的中篇小说<生活秀>进行解读,着重分析小说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作者、人物与读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角色话语建构,从话语技巧、文本架构向审芙层面延伸,从中品味小说语言所传达出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7.
皮毛下的神灵——杰克·伦敦作品中动物角色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不少作品中有许多的动物角色出场,它们生动、鲜活的形象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通过对杰克·伦敦作品中众多动物角色的分析,解读动物角色在不同的故事当中担当的独特使命及其象征意义,展示了作者对于野性生命由衷的赞美和对大自然所表现出的敬畏之情.  相似文献   

18.
农户环境角色是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以自我概念理论为基础,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社会自我3个方面构建一套农户环境角色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NP建立农村环境治理中农户环境角色评价框架,利用Super Decision软件对各指标进行赋权。研究表明:精神自我、社会自我、物质自我依次是农户环境角色的主要评价维度。据此提出3条政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培养凝聚农户生态情感,开展农户环境知识教育增强农户环保认知,利用农村社会资本助建农户生态保护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谈新教师的角色投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深厚的角色情感,锻炼角色耐受挫折的能力,养成角色的文明行为习惯,加强角色的反思和更新,以促进角色的成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韩旭 《北京纪事》2013,(11):55-57
坐楼杀惜的故事想必是妇孺皆矢¨,我第一次听晚这个故事时还在黄口之年。说书人从收音机里将故事绘声绘色地娓娓道来,我义愤填膺,将阎惜姣恨得咬牙切齿。多年之后,再看《水浒传》的原著,反倒觉得书里的女性角色大都十分可怜,都是被边缘化的一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