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直觉是主体面对审美对象不假思索、一见即美的审美现象。但直觉却隐藏着丰富而深邃的社会历史内涵。直觉有理性的觉醒 ,故直觉能够把握到对象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而审美积淀则是美感直觉之所以潜涵着社会历史内容和能够把握到对象本质的深层根源。不承认直觉与社会历史的血肉联系 ,片面地强调美感直觉的主体性、感性、个性 ,是很难令人信服地、科学地揭示美感直觉的神秘性特征的。  相似文献   

2.
所谓“共同美感”,就是同一事物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以及由此得出相同或相近的审美评价。简括地说,也就是同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普遍的“共鸣”。共同美感的问题与审美评价的标准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研究美感的共同性,有助于进一步辨证地解决审美标准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共同美感的表现]共同美感在人们的审美实践中是大量地客观地存在着的。也就是说,美感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性。既然如此,那么,共同美感有哪些表现呢?或  相似文献   

3.
<正>关于美感,我们认为,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感受和认识,它首先必然要表现为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统一的心理过程;而从认识的完美程度看,它又有完美的(或理想的)美感和非完美的美感之分.这样,对任何一个感觉机体发展正常的主体,我们所考察的便不是有无美感这一问题,而是有怎样的美感的问题.从审美的完美程度出发,我们可以这样提  相似文献   

4.
审美文化消费是以文化艺术消费为集中体现的精神消费,作为一种重个性尚群性的文化愉悦行为,从生理过程看,它是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充分运用视听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审美对象形式、意蕴等多种审美信息吸收、品味与感受的过程,获取精神美感享受是主体的心理指向;就社会性内涵而言,审美文化消费是人类群体和个体情感交往与心理对话行为,是维系社会存在的重要手段;从人类价值现象看,审美文化消费仍属社会商品性消费行为,其运作机制要接受价值规律和社会效益双重控制。审美文化消费的最高意义在于塑造整个人类的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5.
乡土文学与现代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乡土文学思潮的出现标志着乡土中国的新一代知识者已走出其民俗社会的传统背景,在期待着一个全新的世界;同时也标志着现代民俗美感的诞生与新的文明背景的出现,标志着乡土中国与现代文化的历史联结与审美关联,亦即乡土文学产生的美感条件与历史条件是现代中国的文化起点与文明诱因,其美学意蕴与文化实质是对传统社会尤其是民俗社会的反思与批判。这一文化思潮其背景深处的新的文明要素是关于国民性主题的思考与现代文明的建设,审美内核是现代民俗美感。乡土文学固然表现了地方特色与风俗画卷,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对此所采取的批判态度与反思视角的现代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作为海派都市文学的代表作家,施蛰存在小说书写过程中充斥着大量以"身体"为核心的叙事情节。一方面,以审美对象方式存在的身体,通过小说的相关叙述,构成了作品美感形成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以审美主体方式存在的身体,集中表现为作家创作、读者阅读时对文本引发身体感受的偏好,由此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欣赏过程。施蛰存小说中身体书写所引发的美感,背后指涉的是身体、性别、权力等文化因素间的复杂关联,为全景式展现20世纪30年代海派都市社会的现代文化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意”作为审美范畴,从其文字构成、直觉功能、历史演进以及与心灵诸词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其必然要在审美活动中及美感体系的建构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传统审美范畴体系,在“意”的功能作用下,形成了本源体系和流衍体系两个部分,“意”起着沟通本源体系和流衍体系的特殊作用。本源体系构成整个审美范畴体系架构的哲学基础,形成传统审美体系之“体”,这部分赋予了“意”作为审美范畴的道性特点,体现了“意”在审美活动中作为元范畴意义发生的根源。而流衍体系则构成了传统审美体系之“用”,是本源体系在审美领域的实现,也是“意”的道性特征的实现,显现出传统审美范畴间的关联性及这种关联性之所由。当然,以“意”为中心的传统审美体系所呈现出来的生成性和同质性又构成了美感普遍性的中国式阐释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音乐感觉的能力是构成一个人音乐修养的重要成分 ,作曲家在创作一首音乐作品时 ,是从情绪表现的效果出发 ,精心处理每一个乐句 ,这些乐句包含着大量的情绪或情感的信息。本文从音乐创作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 ,就乐感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剖析 ,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乐感水平 ,以保证我们能够更自觉更充分地“占有”审美对象 ,从中获得最理想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包含的美感,有机地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价值构建是社会、群体和个人的价值观念的树立、认同、选择和评价的多元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重要的途径是价值观教育.作为价值观之一的审美价值观,和价值观之间密切地沟通、渗透、互融,审美教育主要通过审美价值观的影响自然完成对整个价值体系的建构,这也是审美教育的价值建构功能得以实施的重要内核.在审美教育中,审美价值观能使价值意识朝着更加高级的阶段发展、升华和持久,并最终以价值观的形态存在于人格结构中.  相似文献   

11.
论美感的审美心理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模式和美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审美经验型、审美观念型和审美理想型不同层次审美心理模式及其审美欣赏型、审美分析型和审美评判型不同层次美感的基本特征,进而考察了具有不同审美心理模式的审美主体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形成不同的审美过程,产生不同的美感的审美心理过程,以及美感与审美心理模式、审美对象、审美过程的相互对应关系,描述了审美主体在审美心理功能作用下美感的产生、持续和强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摄影和绘画之间的关联性、审美性越来越明显地体现着不容忽视的社会功能,任何一种艺术载体都有着它存在的价值,而其中的意义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在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这主要的三大功能方面靠的就是情感的引导和美的感染来潜移默化地实现,而培养美感和陶冶情操对社会大众也起着良好的认识和教育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市场信息传递指的是在商品经济范畴中,市场信息从一定的信息源发出,经过适当的媒介和信息通道,输送给接收者的过程。市场信息传递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要依靠市场信息的传递运动去沟通相互联系,从而促进和实现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人类社会生活与市场信息传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艺精神里有"沉郁"的文学艺术风格,近代画家黄宾虹在山水画中发展了这一艺术风格,创造出"浑厚华滋"的新的"浓郁美"美感,李可染、贾又福继续拓展着山水画"浓郁美"的内涵.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审美风尚开始转向金戈铁马式的雄浑悲壮的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15.
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确立了美育在教育方针中的正式地位,充分肯定了美育的价值,倡导进行全民的审美教育。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要坚持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改变忽视美育的状况,大力发展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这是培养我国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迫切需要。 本文仅从美感教育的角度来试论对智力开发的作用。 美感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感教育是指运用美的规律和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中,语音层审美信息能为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的满足感,在小说翻译时也不容忽视,此层面的审美翻译再现也就成为小说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从音象、音型和音效三方面讨论语音层审美信息翻译再现的方法和意义,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对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在语音层审美信息的翻译再现进行探讨,以期给译者和读者以启示,提高两者的审美敏感度,加深对原语小说的审美体验,同时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充分再现原语的语音美,使读者尽可能多地享受这种美感.  相似文献   

17.
美感是审美主体发现审美客体 "特殊"的情绪、声、光、色、形或运动态势的积极结果."特殊"要转变为主体的美感需要依赖三个条件:第一,客体具有审美潜能;第二,主体具有审美潜力;第三,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建构起审美关系.所以,发现对象的"特殊"是美感产生的前提,审美关系的建构则是美感得以产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审美心理是人们产生美感和体验美感中的心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来研究审美的心理机制,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同华严寺造像享誉海内外,堪称我国辽代佛教造像艺术的典范。本文依托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理念和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思想,对华严寺造像进行审美心理机制分析,探讨华严寺造像艺术对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散文有一种情趣美,于世俗中追求美的情趣,表现出率真、轻灵和闲适.她的散文充满了情趣和机智;精妙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映衬着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她用天才和智慧,营造了一篇篇充满活力的美文,体现了现代散文的审美趣味.张爱玲的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审美观照,正是因为其透露出的信息显现着超越时空的美感,使过去和现代在审美趣味上得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20.
李树欣 《新天地》2011,(12):472-472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审美个性,美化学生心灵,培养优美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材涵着丰富的美感,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尝试美感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