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初创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同时也是青年价值观变化最快、最深刻的时段。该文聚焦于“后一代”青年特性融入社会结构变迁这一背景,分析其时代特性以及社会结构的嵌入性。近20年来,青年在接受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创造其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主导价值观被青年所认同与接受的同时,也将更多吸纳青年价值观中具有活性的成分.从而使社会主流意识因为得到青年文化的反哺而走向年轻。  相似文献   

2.
青年文化塑造青年价值观,青年文化变迁必定会在青年价值观中得到反映,最终带动青年价值观的改变。青年价值观演变的总体态势和青年价值观当下的总体特征表明,逐渐被物化的时代背景并没有削弱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但不同程度的价值观偏离正影响着部分青年群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魂”,融汇中西文化优秀成分,关注文化微观视域,大力推进青年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青年价值结构反映了青年在价值观念变迁中现代化维度和后现代化维度中的转变程度。目前社交网站覆盖人数众多,用户以高学历、年轻化、城市分布规律化和交际现实性为主要特点。社交网站发展与青年价值结构变迁具有内在的密切关联。社交网站技术引进国内却丧失了原有的“意义图景”,说明我国青年在价值理性方面的缺失和对工具理性的追逐:接受社交网站说明“熟人社会”结构在青年社交活动中仍然延续.社交网站也能为青年实现个人成就提供可能性:社交网站馈赠型社会化模式有效改进了青年“相对被剥夺感”严重、幸福感低迷的现状,这是社交网站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功能基础。  相似文献   

4.
研究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对于新形势下使青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近10年的相关文献后发现,当代中国社会对青年有较大影响的思潮主要有新儒家思潮或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历史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此外还存在诸如后现代主义思潮、女权主义思潮、反全球化思潮、消费主义思潮等对青年影响力稍小但绝不容忽视的思潮。当代社会思潮深刻地影响了青年的信仰和价值观,导致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变迁,影响青年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变迁,而在这些过程中青年接受社会思潮影响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社会思潮影响下的青年思想引领主要有思想绝缘法、对象研究法、武器强化法和能力培养法。现有关于社会思潮对青年影响的研究存在着过分侧重定性研究和消极影响、到底如何影响是"黑箱"、研究成果呈现结构失衡等缺陷,需要针对这些缺陷寻找相应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5.
“躺平”作为曾经风靡一时的青年网络流行语,其对抗性特质值得引起关注。通过深度访谈方式对社交媒体中“躺平”话语进行研究发现,“躺平”的内涵在传播中发生流变,出现词义和性质的脱逸:在社交媒体实用、情感等需求的驱动下“躺平”在使用中逐渐丧失了对抗性,衍变为强化主流共识的话语,逐步实现了对主流共识的确认与反哺。“躺平”话语衍变的路径体现了中国青年亚文化实践的特点,同时也显示出中国主流文化的包容性,以及中国社会中“集体—个体”的互动关系本位。语义的虚浮性与社会文化的症候性是中国式对抗话语的总体性标识,这也成为迥异于西方青年亚文化语境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青年问题、青年矛盾和社会对青年的认识,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动为背景,从广义的文化角度来看,都能在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冲突、交融所引起的矛盾中得到适当的说明。事实上,今天的中国青年问题、青年现状,正是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的表现。青年不仅作用于,而且也反作用于这种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7.
成人孩童化现象先后经过了由物质粉饰到内心追寻的演变,成为当前的流行文化现象之一。一项对18-40岁青年群体的kidult现象的调研显示,20-25岁的青年群体需要特别关注,由于青年本身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尚未定型,需要积极引导青少年正视成长的烦恼,改进现有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注重主流文化意识的强化和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8.
当代美国社会的青年极右主义思潮●刘杰90年代后冷战时期的来临,不仅造成了国际体制和结构的激剧动荡,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新一轮的结构重组和价值变迁。在战后出生的青年一代积极介入主流政治,一度造成了社会的“代际更替”现象的同时,在保守派竭力复苏沉寂已久的美...  相似文献   

9.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个人,而个人价值观、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蓬勃兴起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作为青年志愿者行动主体的青年志愿者,无论从个人,还是从群体的角度看,其参与志愿者行动的目的和方式,都展示着我们时代的这种深刻的互动关系。本文将在观念结构层面上,展开对志愿者深层心态、动机的剖析,以揭示出志愿者行动更为本质的主体特征。自由选择原则作为青年志愿者行动主体的志愿者,其最鲜明的待征是“志愿”原则,也就是自由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青年亚文化是特定时期青年群体共同情绪的一种文化表达,"小猪佩奇"与"社会人"的偶遇,是青年群体凭借其特有的触媒习惯进行的二次网络创作,将青年群体具有隐蔽性、集体性和延续性的综合性焦虑进行隐性表达。同时,也迎合了"90后""00后"青年群体幼态持续和价值虚无的情感需求,但青年亚文化毕竟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应该理性看待其存在,避免过度消费流行文化,偏离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社会各界需要关注青年群体,尤其是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在尊重青年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对青年群体亚文化进行规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加强青年群体责任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1.
从Hip—Hop运动看青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芳 《当代青年研究》2002,(6):34-37,44
本文介绍了九十年代以来在城市青年中流行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Hip-Hop运动。在Hip-Hop运动的文化表现中,主要介绍了街舞和滑板;其文化定性于体育竞技文化、青年流行文化、全球边缘文化、小众休闲文化;其文化归因为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网络化的生活空间、青年文化的归属功能、青春期的生命历程和体育竞技文化的吸引力五个方面;认为这种运动的文化功用是青年社会化方式的自我选择、青年生命价值观的表意性符号,它客观上对社会消费强力促动并有利于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2.
许欣欣 《社会学研究》2005,20(4):82-119
文章以全国3183名城乡居民抽样调查样本数据为基础,通过与以前所做相关调查进行比较,作者发现,人们职业评价和未来择业取向的变化以及实际的流动状况揭示出中国社会结构深层的变动趋势。首先,精英阶层的分化以及进入精英阶层渠道的增加开始引发中国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和社会结构的重组。第二,社会流动机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导致了人们市场取向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企业家作为其社会成就的指示器。第三,价值观的改变引发了中国人整体人格提升的开始。种种迹象显示,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由发端时的单方面经济体制变迁时期进入了一个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观全方位整体变迁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价值观渊源流长,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感受认识、价值取向在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占据最高地位。如下调查资料显示出“三资”企业青年的国家观的实际状况。一、国家观的总体描述“三资”企业青年中,爱国意识、“民族复兴”价值观占了主流,大部分青年认为“中华民族不久将来定会强盛”。我们调查发现,在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方面,78.9%的人对此有相当程度的认同感,认为传统文化可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有力.0%的人反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应向西方看齐”,80.1%的人认…  相似文献   

14.
社会行动理论视野下的当代青年价值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价值观是青年价值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反映。它尤其表现在青年关于自身价值及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看法,是青年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分.价值观是青年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是其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在时代的发展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年一向是变革的动力。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在他们身上通过并实现的,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对青年价值观研究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社会行动理论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有所帮助,并以此为视点对青年价值观进行解读,阐述青年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和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青年承担了文化传承重要主体的历史责任。通过文化传承保存延续和发展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青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文化安全的角度考察高校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有利于我们理解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刻性和紧迫性。在文化安全的框架下,通过传承教育、认同教育和认知教育,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安全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和改变,共同促进和成长,有利于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使我国的文化特质免于消失、消亡或同化的威胁。青年也认识到自身的文化安全属性,主动承担起实现我国文化安全主体和重要载体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王建玲 《现代妇女》2013,(11):57-57
诚信是社会主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创建过程中,必须重视将“诚信”整合进本企业核心价值观中,使其成为企业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使诚信成为所有员工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虽起源于本世纪初,但真正形成发展势头,还是在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生较大变革之后。这一方面得益于世界社会科学思想的交流和传播,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内部社会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一般而言,源于西方社会的当代社会工作背后的价值体系,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间存在着被视为不可逾越的沟壑,而且与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占主导位置的马克思主义价值截然不同。因此,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价值观的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和重要意义。青年被认为是社会中最活跃和最有生气的力量,研究中国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变…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高速增长期,也是社会结构剧烈变迁的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产业与职业结构变迁的不断冲击下,原来简单、固化的社会结构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松动。其后果之一,就是在先后展开与不断深入的社会分化中产生了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新社会阶层——中产阶层。这一社会新阶层的出现自然有着更为丰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意义,但它同时也与我们关注的话题——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而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吴端 《当代青年研究》2007,(10):29-36,5
对古代文献中青年、少年概念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作为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的青年在与主流社会的历史互动过程中,青年的主体性、自主性逐渐地清晰与明确化:主流社会对青年的未归属性中所体现的公共价值未来性的认识也得到不断地加深。并且,当青年的代际现象在与历史的变革阶段相重合时,青年群体创造历史的能量与作用就显得十分突出。随着近代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当变革周期与青年成长的代际周期接近时(20~30年),青年的概念作为公共价值未来性的体现,其政治、经济、心理、思想、文化的社会角色与历史意义就被确定,就有可能在哲学的层面上分析青年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的动力:青年的反向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本世纪初就盛行的社会结构理论倾向 ,研究者多论及个体心理行为变化对文化变化的影响 ,而很少将文化变迁与青年社会行为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本文从青年类行为出发 ,解释以前喻行为为特征的青年反向社会化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一、反向社会化、文化变迁及其关系在社会学研究领域 ,西方学者总体认为 ,作为青年文化现象的反向社会化 ,是与主体文化相悖的 ,有人认为是越轨文化、反文化 ,强调其反叛性、对抗性、边缘性、反文化性等。而在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领域 ,则强调反向社会化“是其中先进的、积极的一支”亚文化 ,主要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