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婚恋是当前网络技术发达的多元社会中青年人寻找伴侣的寻常选择之一。它的隐蔽、自主、快捷、选择面广等特征应和了当代青年的现实和心理诉求.有着属于自己的美好前景。但它无法避免的虚假信息和网络管理不完善等弊端也造成了青年网络婚恋的混乱与危机。  相似文献   

2.
十年前,如果问最火的电视节目是什么?大家都会答出《玫瑰之约》《非常男女》《相约星期六》。十年后的今天,再问这样一个问题,《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便会脱口而出。婚恋节目在十年前掀起了一阵阵电视高潮,然而随着收视率降低,各类婚恋节目相继阵亡。然而,十年后的今天各类相亲节目又大规模地卷土重来。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有高人指点,还是服用了什么灵丹妙药,竟让婚恋节目起死回生?  相似文献   

3.
对于郭美美炫富,国人除了谩骂并未进行理性反思,事实上,郭美美事件折射的是90后青年的价值观问题。由于国内多元社会思潮的兴起,使得90后青年在价值理想、价值取向、价值选择和价值尺度等方面发生扭曲。为帮助新一代年轻人面对社会思潮多元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学校和家庭应三管齐下,共同努力承担其正确价值观养成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婚恋现实主义:农村青年婚恋的表征、逻辑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80后"的婚恋理想主义不同,当前农村青年出现了婚恋现实主义.他们谈情说爱却未必谈婚论嫁,注重物质条件更甚于双方感情,追求自我体验而不困于家庭生活.作为一种现代家庭组建方式,婚恋现实主义的逻辑在于将恋爱与婚姻相对分离,把物质作为婚恋的前提与保证.其中,感情是婚姻的前提,婚姻是恋爱的结果,物质条件是关联"恋"与"婚"的...  相似文献   

5.
关注当代硕士研究生这一特殊人群的婚恋压力,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比较新颖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并结合社会支持对硕士研究生的影响和作用,进而提出适当的建议,以期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这一特定阶段的人生任务。  相似文献   

6.
今天,越来越多的女性困惑于“嫁与不嫁”的问题。嫁出去,也许总感觉理想的爱情还没有来到,一旦以后遇到怦然心动的人,后悔莫及;不嫁,却有巨大的担心:20岁前是个宝,30岁前是根草,30岁后就没人要了。亦舒在小说中写道:女人年纪越大,仿佛是套牢的股票,是愈来愈贬值的。所以,那些在“嫁与不嫁”中徘徊的女陛,她们内心的焦虑可想而知。时光在流逝,是像亦舒说的那样,对婚姻采取现实主义态度,趁年青漂亮,股票行情看涨时及时嫁掉,还是像琼瑶描写的那样,坚持等待真爱出现,哪怕等到海桔石烂呢?或者说,什么东西影响了我们对婚姻和爱情的看法,使我们的婚恋心理与现实格格不入?现实生活,我们需要这样或那样的合格证,在婚恋心理上,我们是否也要让自己领一张健康合格证呢?  相似文献   

7.
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接受婚恋这一事物,已成为当前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然而,对于婚恋内涵认知的粗浅性,也是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养成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思想、行为、意识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对策,以期为大学生正确婚恋价值观的养成提供一些教育参考。  相似文献   

8.
代际性和阶层性是当代青年文化的基本特征,"80后""90后"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代际差异和阶层差异。"80后""90后"青年对国家层面价值观最认同富强,对社会层面价值观最追求自由,对个人层面价值观最注重诚信。在代际差异上,"90后"更向往自由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80后"更看重富强和法治,并且"90后"的内部异质性大于"80后"。在阶层差异上,富裕家庭青年最认同文明、自由和法治,中产阶层家庭青年最认同民主,城市贫困家庭青年最认同平等和公正,外来务工青年最认同富强、文明和和谐,体现出不同阶层青年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女博士婚恋问题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婚配双方不易同时具备各自期望的资源,另一方面是女博士的资源优势会威胁到男性的社会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10.
大都市单身青年“婚恋焦虑”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青年出生和成长于社会改革发展时代,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对青年一代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极大冲击,种种压力和诱惑导致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产生变化,从而衍生出多元化的婚恋观,单身青年在适婚青年中的比例日益上升。在北京、上海等现代化大都市,单身青年普遍存在着婚恋焦虑现象,并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总的来看,婚恋焦虑现象的出现背后存在着人口结构、经济条件、社会观念、交际方式、家庭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人要学会辨别是非,以一颗真诚的心来面对婚恋问题。  相似文献   

11.
被称为"80后"的一代如今已经陆续结婚生子,他们在给家庭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带来了特殊的矛盾——孩子的姓氏应该跟谁。研究以昆山市5个1980后出生的被访者为个案研究对象,以开放式的定性访谈来获得研究资料,对"80后"婚姻中的姓氏之争展开了深入的实地调查。在对资料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发现:"80后"婚姻中出现姓氏之争的原因呈现多样性,既有政策、个人方面的因素,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所左右;"80后"家庭对姓氏之争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方式:生两胎、采用新复姓等。姓氏之争表面上是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矛盾,实质上却是受经济发展、文化变迁、家庭结构转变乃至价值观念等众多因素制约而面临的"复杂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90后"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消费群体的一个特殊部分,其消费观具有个性化、时尚化和攀比化3个基本特征,并存在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水平两极分化以及消费心理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经济因素、传媒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重视"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建立和完善规范社会消费环境、强化学校的消费观教育、加强家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鼓励和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这"四位一体"的消费观教育体系,是考量"90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90后”大学生焦虑与期待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虑本来是一种带有不愉快情绪色调的正常适应行为,但当它发展成为强烈的情绪状态时,则会成为影响个人行动的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化不断加剧,"90后"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对2043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些焦虑情绪的形成既有个性因素,又有时代因素;既是大学生群体的共性特征,也因性别、年级、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特点。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创造性自我实现、家庭幸福、物质富足、事业成功是人生成功的最大表现,自主创业老板、工作时间灵活的工作、商业机构管理者是他们最理想的三大职业。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目前中国人的生活状况持有较为乐观的评价,面对不适情绪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4.
卧谈会作为大学生宿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有很大很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对60后到90后的卧谈会现象进行简单梳理,可以发现:曾经风靡大学校园的卧谈会在90后大学生宿舍里已经不那么普遍了,对此我们进行了解读和原因探究,并期盼卧谈会在新生代大学生宿舍里不要流失。  相似文献   

15.
网络信任是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而出现的新的信任类型,是网络社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后天产物。其发生主体是切实的社会个体在网络空间形塑的虚拟角色,发生情境是个体互动所处的具体网络空间,其建构过程大致经历了初建、维系与深化、破裂、走向现实几个阶段。网络信任的建构过程不断涉及个人的认知与判断,信任决定的修正依据是个体在网络社交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的信息。网络信任的发生概率非常低,仅极少数的信任获得了稳定发展,甚至转变为现实信任。  相似文献   

16.
“90后”大学生党员代际特征与作用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逐渐进入到大学校园中,绝大部分学生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些同学已经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部分学生经过了党组织的考验,最终从入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预备党员。但是90后大学生有着自我的个性和时代烙印,他们有着鲜明的代际特色,如我的个性我张扬、我的选择我做主、我的言论我发布、我的未来我找寻等特征。他们也具有不同的入党动机。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90后大学生发挥其作用,对此可以从读好书、把好关、用好人、建好网、辅好导、组好队等六个方面来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7.
网络媒体报道的内容与"90后"的生活常态不符,且主要呈现的是一种负面形象。这是媒体赚取关注而主动选择的结果。通过将相关调查研究的结果与网络媒体建构的形象相比较,研究发现网络媒体所建构的"90后"形象与现实中的"90后"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媒体要从社会责任、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客观全面地去报道"90后"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18.
宋振玲 《职业时空》2012,(4):114-115
90后大学生婚恋观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道德观念及西方消极文化的误导所致。应从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婚恋道德教育和强化大学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三个方面引导和帮助9 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9.
随着女性现代化步伐的不断迈进,她们以其独特行为路径变更传统的行为模式,引发了各种女性突生现象的热议。研究以《2007—2011年中国人婚恋调查报告》为背景,从“剩女”这一特定社会事实出发,揭示当代女性的条件优秀与大龄未婚之间存在的窘境:以历史主义视角梳理女性变迁的发展轨迹,剖析当代女性择偶困境背后蕴含的三重逻辑范式;从结构主义视角探究当前女性择偶次生行动可以选择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