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著名作家纳兰性德以诗词闻名,历来学界专注对纳兰的诗词研究,而忽视了其赋作研究。纳兰性德现存五篇赋,其中两篇咏物赋尚未引起大量关注。从题材、创作手法与情感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纳兰性德咏物赋的艺术特色,以及进一步探究纳兰性德咏物赋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魏源史学中的“多民族凝聚”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源史学中的“多民族凝聚”倾向任嘉禾魏源(1794—1857)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史学家。众所周知,他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进行之际开始从事史学研究的。在他的各种史学名著中对清廷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和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订立表现出义愤。忧虑和不安;他的史学...  相似文献   

3.
印度被认为是世界上语言最多样化和最复杂的国家之一。语言族裔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印度多民族国家治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印度多民族国家治理过程中,印度政府秉承“承认”“包容”和“团结凝聚”等理念,通过推行宪法框架下的“第八附则”“语言建邦”“三语政策”等一系列构筑国家认同的策略选择,最终将语言多样性化解为印度国家认同的力量和土壤,实现了“两种认同”的和谐共生。印度构建国家认同的独特范式,将其内部貌似“松散”的语言文化多样性,凝聚成为一种“互嵌式”的团结,客观上造就了“印度式团结”。正是这一独特范式,成就了印度“崩而不溃”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4.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族际个体矛盾与民族矛盾两者存在一定关联,但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社会现象。族际间个体矛盾的发生兼具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极易被有意无意地导向民族矛盾,这种“民族化”的倾向对于多民族国家建设极其有害。要针对族际个体矛盾“去民族化”,需要从“去政治化”、“去敏感化”、“法制化”以及“领域分立”等多种途径探究其解决方法,这对我国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依法治国的推进都有着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康熙二十一年春天和秋天,纳兰性德两次东巡科尔沁和索伦,是清初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在《纳兰性德第二次东巡科尔沁诸旗、索伦诸部考》等文中,我对于纳兰性德的第二次东巡进行了考证。在本文中,准备对于第一次东巡进行考证,然后把两次东巡联系起来考察。 两次东巡的性质是不同的。第一次扈驾巡幸,第二次是奉使出塞。但是,我们对于“扈驾”不能理解得过于机械。所谓“扈驾”,不一定是皇帝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皇帝在出巡途中,有时也会把某个随行的侍卫派到某地去执行特殊任务。  相似文献   

7.
魏清光  李跃平  周绪琳 《民族学刊》2021,12(6):19-26, 117
结合经验材料梳理“少数民族文学”概念范畴下对少数民族文学独特性、差异性的强化以及由此形成的隔阂与不调适,分析“多民族文学”实践与理论探索的新拓展。指出“多民族文学”的命名是对“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超越,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了由二元对立向多元一体的转变,在心理认知上体现了由民族视野向国家视野的转变,这一转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四代“果仁张”章侠 约一个世纪以前,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御膳房的满族“果仁张”也走出宫廷,流落民间。但后来,第四代“果仁张”食品终于冲出津门,漂洋过海,为这家百年老字号的华夏宫廷珍品走向世界开了先河。“果仁张”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它凝聚了四代人的...  相似文献   

9.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正黄旗人,生于顺治十一年,死于康熙二十四年。他自幼好学,过诵不忘,能骑射,善书法,工于诗作,尤喜填词。清初词坛分为两派,他的好友朱彝尊和陈维嵩分别是两派代表。陈派尊崇苏东坡和辛弃疾,词凤豪放雄浑;朱派尊崇姜夔、张炎,工力深厚,句琢字炼,格律严谨、醇雅清空,有形式主义倾向。纳兰性德自立于两派之外,崇尚南唐后主李煜,认为“花间词如  相似文献   

10.
马率帅  李良品 《民族学刊》2021,12(3):21-28, 96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重要聚居区,其“边地”的文化属性具有典型的征候意义。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等长时段纵向讨论该地区的“边地”内涵,借由“边地”相关理论并围绕这一地区的“边地”历史、“一体化”进程与策略、“一体化”格局与状态等方面探究乌江流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能为“各民族共创中华”等主题提供参考,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乌江流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以及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自为”“自在”实体走向“自立自强”实体并且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在多民族国家城乡社区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现象,即社区“多民族”化问题并不是当代社会的专利和发明,而是古代社会已有的特征和社会关系模式.进入新时期,社区“多民族”化问题日益凸现,随之而来的民族关系的演变直接促使了社会结构性变迁.作为社会结构的制度,需要进一步调整其框架和意义系统,应对多民族社区社会关系予以关注和干预.社区“多民族”化本身并不是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只是过去,在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制度对社会变迁过程仍具有引导和重构作用.这是经济与文化发展、市场机制调整与多民族社区个体和群体健康发展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2.
据档案史料,“盛京”在蒙藏文化语境中被视为“莲花盛开之城”,是“莲花净土”。“莲花盛开”象征佛教法运兴隆,这赋予了“盛京”原本汉语和满语意义上没有的内涵——“佛国”。由于蒙藏民族信仰佛教,定都“盛京”之佛教意蕴,以及在盛京修建实胜寺和四塔四寺等一系列活动,也是皇太极以佛教凝聚蒙古和西藏,形成对“大清”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在晚唐、五代、宋三时期的婉约词中,“帘”字逐渐延伸成了一种特殊的意象。随着诗词的流变,“帘”除了表达深层的审美意境外,同时也延伸成为词人们传情达意的工具。李清照作为北宋时期女词人,相较于男词人程式化、单一化运用“帘”这一意象,她的表达方式更为灵活,展现出与李煜不同的风格。二李常以“帘”作为意象用在自己的词作之中,但同中有异。因此,在他们的词作中可以得到不同的解读。探究其在古典文学中的演变过程,成为众多学者极力发掘的方向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海韵 《民族学刊》2021,12(5):60-67, 113
《四库全书》以“钦定”为本质特征,与乾隆的政治宏图互为表里。长期以来,人们对其因消弭汉族中心主义思想而造成的学术破坏大加挞伐。其实,《四库全书》贯彻了清代民族和睦的理念,固然有钳制汉民族反抗意识的倾向,但也能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对数千年中华文明进行整合,保存了各民族历史地理、语言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正是因为抛弃了传统的“华夷之辩”,基本坚守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才使其能在民国时期成为凝聚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象征物,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四库全书》中的民族思想及其影响,进一步深化“四库学”。  相似文献   

15.
美国:“民族大熔炉”揭秘文/钱梁美美国位于北美南部,土地面积为9363万平方公里。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除印第安人为其土著居民外,其他近100多个民族均为继哥伦布到达“新大陆”之后移居美国的移民。在这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多民族国家里,多元文化的存在便成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以文艺复习时期佛罗伦萨地区四位重要艺术家的壁画作品为例,剖析画作的背景、画面处理手法、绘画技法和内涵,探索如何对这一主题进行鉴赏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以文艺复习时期佛罗伦萨地区四位重要艺术家的壁画作品为例,剖析画作的背景、画面处理手法、绘画技法和内涵,探索如何对这一主题进行鉴赏分析。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代的回鹘可汗已筑城而居,但在举行盛大活动时,经常要在牙帐处设“楼”,可汗居其上,称作“楼居”。此“楼”实为一种专供可汗享用的毡殿,颇似中原王朝的“丹墀陛阶”。辽朝立国后,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建有“四楼”,作为“皇族居地”。这一现象,体现了回鹘-契丹在制度、文化上的深刻沟通。  相似文献   

19.
左志南 《民族学刊》2021,12(5):36-40, 110
民族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在教材选编、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根据自身特点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做有针对性的探索和研究的同时,不应先入为主地夸大这种特殊性。在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讲话精神号召下,“大学语文”教学目的应培养学生开阔眼界以促进民族团结,教学实践中应认清学生现实公平对待,教材选编则应正确认识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中团结一致、凝聚为一个整体的历史事实,并且要选择忠实反映这一历史进程的文学作品。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更能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拥有共同的命运,了解祖国的解放与建设是多民族共同参与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长沙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城市,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少数民族成分46个、人口4.8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8‰。近年来,长沙少数民族呈现出增长快、族别多、分布广等特征。针对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市民委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坚持四“不”,突出四“抓”,不断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路子。不厌其烦抓宣传,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向领导做好宣传。我市采取中心组学习、专题汇报、举办各级培训班以及在市委党校、行政干校、社会主义学院开设民族理论政策课,采取民族联谊、联欢活动等形式和办法,帮助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