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戏曲与程朱理学两种文本参校细读的方式我们发现《香囊记》以戏曲之形而行议论说理之实,大量引用阐发朱熹的“传注语”及其他程朱理学著作,具体而微的反映出程朱理学对明前期戏曲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与一般的理学史论著不同,孙奇逢在《理学宗传》中加入并且肯定了汉代学术成就等内容。这些内容本来并不应该出现在正统的理学史论著中。之所以如此,应与孙奇逢试图修正宋儒的政治理念有关。宋儒强调的是一种对抗式的君臣关系,而孙奇逢强调的是一种合作式的君臣关系,这在清初的政治语境中有其合理性。孙奇逢的政治理念在当时拥有不少支持者,并影响到他们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3.
对朱舜水学术思想的认识,学术界尚不统一。其基本特点实为提倡实功实用之学。朱舜水既不可简单地称为反对程朱,也不可简单地称为属于程朱一派,而应认定其对程朱相当尊重,与之又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区别。其对陆王,亦是肯定与否定兼而有之,而在其心目中,陆王地位远不如程朱,基本上未将之视为应予尊重的对象。其对程朱、陆王两派的态度,反映了实事求是的特征,这种特征应是其提倡实功实用之学在学术实践上的体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颜元是清初著名思想家。他的学说在当时一度流行;在近代,又一再被不同政治倾向和思想倾向的人们所提倡。解放以来,学术界对颜元评价甚高,称之为反理学的思想家、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启蒙思想家等等。对其思想的落后面虽也有所揭示,但往往语焉不详。本文认为,如何恰当评价这位思想家还值得进一步探讨。一、颜元是“反理学”的思想家吗?颜元面对宋儒“赫赫之炎势”,欲挽“泛滥东奔之狂澜”,敢于对“今之尧舜周孔”的程朱、陆王两派理学家进行批判,这种胆识和斗争精神是令人  相似文献   

5.
陈来 《船山学刊》2023,(5):1-11
“浙学”是千百年来的浙江人的文化创造和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包含了浙江大地上曾经有的文化思想成果。这一“浙学”概念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大浙学的观念。从历史上看,宋代以后,“浙学”的观念变化过程是一个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的过程:“浙学”在宋代主要指事功之学,明代扩大为心学,清初进一步扩大为理学;经过全祖望、章学诚等人的论述,“浙学”由原来只重浙东学术而变成包括浙东浙西、越来越宽的概念。这些为我们今天确立大的浙学概念,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6.
刘蓉是晚清湘系集团的重要人物,其学术思想有三个阶段的转折与变化,也可以说刘蓉一生有“学术三变”的经历。以道光十三年为界,在此之前主要是服膺陆王心学,之后转向程朱理学。同治五年,刘蓉罢官还乡后,足不出户,皓首穷经,在礼学上又颇有涉猎。每一次变化,都是他为适应时事而进行学术自我调适、自我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赵复在北方传播理学的意义和贡献魏崇武赵复是蒙元初期重要的文化人物。中国理学史、教育史等著作,都把赵复当作元代理学、教育的开山之祖,专门加以介绍,但又因资料太少而语焉不详。侯外庐等先生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对赵复生卒年的考辨还出现了不少的错误。这里存在一...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7,(6)
明清学术转向不是传统所认为的从理学到考据学的"一步到位",而是先由明代学术激变出"清初新理学",再由之蜕变出清代理学、考据学、桐城派等清学各派的"二次转换"。以清初遗民集团为主体的清初理学家基于理学基本价值关怀,一反晚明从理学教条出发的治学思路,推崇以问题为导向,兼容并包,致力于中国17世纪危机的解决及理学基本价值与社会现实的再平衡,"清初新理学"应运而生。"清初新理学"是清初时代主题在学术上的反映,是明清学术转换的桥梁,是清初学术主流、清学各派的源头,对清初政治,特别是满人统治集团的汉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基于时代主题及地域学术格局的变动,清初和晚清以来主流学界对清初新理学建构出两种图像,前者以孙奇逢、黄宗羲、李颙"三大儒"为领军,后者重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家"。  相似文献   

9.
卢连章 《中州学刊》2004,(5):142-145
洛学发祥于河南洛阳,因程颢、程颐兄弟在此居住和讲学而得名.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二程洛学由他们的弟子在不同地区讲学而得以广泛传播,逐渐形成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事功之学三大学术体系.它们都在洛学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发展和修正.其中程朱理学最终发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官方哲学.  相似文献   

10.
明末到清初,不仅是政治大动荡的时期,而且也是思想大动荡的时期。这是理学缰化以后出现的必然现象,也是中外思想碰撞的结果。一、王学冲击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从那时起,理学逐渐时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到了明代,由于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理学很快就僵化了。被称为“醇儒”的翰林院学士薛瑄曾经说:“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明史》本传)考亭指朱熹。从朱熹以后,儒道即理学已经明白,十分完备,用不着再写什么著作来阐明,只要“躬行”就可以了。薛瑄说“躬行”和蒋介石  相似文献   

11.
清儒对治生问题广泛关注这一现象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强调儒者治生的合理性以及治生,对儒者独立人格的重要意义清儒的治生观念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特别是对宋明理学道德理想主义精神的一次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2.
持道统论的桐城派从立派之初就与宋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故其兴衰起落与清代理学的发展轨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桐城派虽有学术门户之见,但至晚清以降,桐城派主张汉宋兼收,主张以经世致用化解汉宋之争,顺应了晚清学术兼容的潮流。20世纪初,中西学术之争逐渐取代传统经学之争,对传统经学的抱残守缺,使桐城派在近代学术转型的学术潮流中显得黯然失色,失去了在近代学术转型中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13.
侯长生 《河北学刊》2007,27(6):147-150
同光体派是晚清民初最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之一,它以道咸宋诗派的后继者自居,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尽管同光体派与道咸宋诗派在宋诗学理论上有诸多相似、相近之处,但从同光体派的兴起与道咸宋诗派的消歇时间来看,二者并非前后紧密相随的关系,而是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断层。  相似文献   

14.
学术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基于具体内容之上的价值取向、精神特质和研究方法 ,可称为学术传统。汉学在晚清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其主流演变为在求真的基础上兼容经世致用 ,并调和、汲取宋学和西学 ,学术格局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对清代<公羊>学的开创人,学术界有庄存与说、孔广森说、洪亮吉说.洪亮吉为是汉学家,根本不可能成为清代<公羊>学的开创人.尽管<春秋公羊通义>出版时间远远早于<春秋正辞>,但孔广森是庄存与的弟子,他的<公羊>学即来自庄存与,清代以、<公羊>学精神讲<春秋>的第一部著作是庄存与的<春秋正辞>,而不是孔广森的<春秋公羊通义>,庄存与才是清代<公羊>学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6.
清代浙东学派学术谱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东学派”一词最早系为黄宗羲所使用,但其时意指“浙东王学”,后经章学诚、章太炎和梁启超等人的不断“构建”,逐步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学术谱系序列。而每一次的“构建”无不融入了构建者的情感、意志和价值取向,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陆军军官学校,北洋武备学堂开辟了晚清军事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新领域,在法规制度、教育训练等方面为各省武备学堂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成法。北洋武备学堂因应了晚清军事早期现代化变革的要求,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军事人才,在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军事素质,并为袁世凯所重用,在清末新军编练和军事教育中发挥了重用作用,进而成为北洋集团的骨干班底,对清末民初历史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8.
钱曾历来备受文献目录学史重视而长期为文学史家忽视,然而他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感和深厚才学性情的诗人,是清代虞山诗派的中坚.在清初用诗笔记录了血与火的历史,留下了许多有思想和艺术价值的篇章.他的一些以西昆为范式的诗绮丽瑰妍而朦胧凄迷,其中部分作品有所寄托,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清代,汉学对史学有重要影响。汉学对宋明理学空疏学风的批评,导致了史学领域重考证、轻议论的治史风格的形成。经学上反对空言义理、主张训诂明而义理明,与史学上反对横生议论、主张史实真而是非见的观点在思维模式上是相同的。汉学治经的方法被运用到史学上,丰富了治史方法,使史家克服了以往依靠个人的学识主观先验地凭事理推测、鉴别史料方法的局限,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对于史学的客观化起了推动作用。在历史编纂学上,史家反对宋儒所重视的《春秋》笔法和正统论,也是受了汉学的影响,折射出宋清间史学由重阐发向重事实的转变。由于受汉学的影响,乾嘉时期的史家在解释历史发展时,已很少再执著于“天理”、“心性”这种纲常名分标准来评价历史事物。当然,汉学过分强调考证辨伪为“实”、分析评论为“虚”,也严重限制了史家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清初的文化政策的变化是文学复苏的重要原因,桐城派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方苞为桐城派的开派首领,在江南日益平静之后,“学行继程朱”成为为文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祈向,再加上从明代尚先秦秦汉古文到尚唐宋八家的文学宗趣转变,复以桐城地域的人文风尚,一个勃勃生机的文学流派桐城派便呼之欲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