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人生理想,他的人生理想经历了从崇拜圣贤英雄到教育救国、从探索真理到社会革命的转变过程;他性格倔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渴望变革,不断挑战自我,重视主观意志作用;他承认个人价值,追求个性解放,但又讲求实际,强调身体力行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2.
青年毛泽东通过勤奋学习 ,深入思考 ,刻苦实践 ,正确处理了个体与群体、现在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逐步确立了以救国救民为核心的人生价值取向 ,实践并回答了怎样生活才有价值、才有意义的问题 ;为当代青年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指明了方向 ,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银香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6)
时代伟人毛泽东创造了辉煌的人生,无疑对当代青年寻找人生支点有一定的启发,那就是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艰苦奋斗,一定会铸就辉煌人生。 相似文献
4.
青年毛泽东的求实精神是其早期思想中颇具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源于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大师的"实事求是之学"的精神遗风,又出于对胡适宣传的实验主义和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思想的批判吸收,并吸取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他强调任何事情都要注重积累,打好稳固坚实的基础;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西方文化;强调社会调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初步阐明求实精神和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青年毛泽东生活在一个忧患的时代.这个时代,造成了他的忧患性格,孕育了他的忧患意识.因此,探讨青年毛泽东忧患意识的形成、内容及其特征,对于科学地说明青年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他怎样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正> 毛泽东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政治领袖,其个性品格和思想事业,高山景行,震古铄今,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对几代中国人的意识和生活,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毛泽东并非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早年亦曾为探寻宇宙真理和人生真谛而上下求索、泛观博览、历尽曲折、备尝艰辛。研究青年毛泽东的人生哲学,追寻其早期思想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前后,独具个性的青年毛泽东在时代的召唤下,从早年“圣贤救世”的救国之梦中走出来,经过对各种主义、思潮的研究和探索,亲历了湖南“驱张运动”和“自治运动”两次政治实验的失败,最终选择了唯物史观作为根本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从此毛泽东一生的信仰就再也没有动摇过。 相似文献
13.
青年毛泽东阅读了大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著作,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近代思想的启蒙教育,深受其人权理论的影响,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人权思想,认为生存权是最主要的人权,民众享有参政议政权,平等的受教育权,男女有婚姻自主权。 相似文献
14.
1911年春,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到长沙求学,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三年是毛泽东人生道路和思想发展的一个独立和重要阶段,他后来自己回忆:"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国家独立,政治民主,国力富强是近代中国历史和思想史的主题,它要求每一个有爱国之心的先进中国人作出自己的回答.青年毛泽东对这一历史课题作出的积极、负责、然而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答案,构成他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先中后西的文化批评观和建构一种新文化的文化发展观构成了青年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青年毛泽东中西文化观的建构过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提倡的理想人格是共产主义新人;德、智、体全面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共产主义新人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人格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时代和传统的结合,二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结合,三是强调自觉、忽视自愿,四是强调他人,忽视自我;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人格的主要有两条,其一是道德教育和实践磨练相结合,其二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1925年10月创刊于上海的<生活>周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享有盛誉的著名综合性进步刊物,就其宗旨和读者群而言,它是一份主要面向青年大众的杂志.作为一份面向青年的进步刊物,<生活>在其自始迄终的八年里,承继"五四"民主、科学精神,秉持爱国、进步立场,在促进青年进步理想观的塑造和确立,推动社会前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早期<生活>周刊面向青年倡导的人生社会理想主要为个人主义、改良主义,后期尤其"九·一八"事变后,逐渐转向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19.
一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一个反映主体对客体的肯定关系的范畴,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是价值构成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价值所表现的这种主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决定了它必须由客观事物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两者连接而成。一方面客体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只有在同主体的需要相联系时才具有价值的性质。另一方面,价值又不能脱离客体,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求助于外在客体,而不能仅求于主体自身,客体既是满足主体需要的来源,又是限制主体需要满足程度的条件。由此可见,不同主体需要相联系的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价值有无、大小的问题。把客观事物的属性等同于价值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反之,把主体的需要、欲求、志趣看作价值的源泉,否定价值的客观基础和客观性质,更是不正确的。价值的实质是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