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在与告子相互争辩中确立了人性善和仁义内在的观点,但如何将人性之善和内在于人性中的仁义等德性外显出来,这是孟子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其独特的“践形”观。“践形”即是将内在德性充分表现于外在形体之中,最终达到内在德性与外在行为的完美统一,这种德行之间的统一性在孟子那里以善与正当性的关系得以突显。这篇文章首先结合出土简帛中的儒家文献考察了孟子的“践形”观,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分析孟子仁义之道下的道德正当性观念,从而阐明孟子道德形而上学的内外之境。  相似文献   

2.
《孟子》"父子之间不责善"章的仁义关系是具体的仁义德行之间的关系。从德行现象来看,父子不相夷,是德行"仁"的基础,父子伦常中的仁与义,具有相反相成的关系,并且,仁义之间,仁是主导。从德行的本体论基础来看,落实在日常生活伦理关系的行为中的具体结构,即是基于"仁包四端"的仁本体的仁义相反相成的结构。总体而言,仁义相反相成的本源、本体就是仁,仁自身的行为限度,决定了义的存在、持续和施行方式。而仁的行为限度,取决于相应的伦理关系中双方的情感反应。  相似文献   

3.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的冲突进行了正面讨论。孔孟都认为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对自身有更高的反思,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天道加以思考,它表明儒家道德践履所遇到的矛盾还需要有超越人的道德心理,去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仁义”是小鲍庄评价人事的最高标准,捞渣的“仁义”与小鲍庄的“仁义”不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捞渣的“仁义”是纯粹的、发自人性的,小鲍庄的“仁义”是虚假的甚至是病态的。《小鲍庄》通过“仁义”的对比,完成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仁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仁是"恻隐之心,仁也",广义的则是"仁,人心也",包括仁义礼智全部.孟子通过"仁义内在"说总结了子思的"仁内义外"说,确立了道德自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孔门的仁学.  相似文献   

6.
如果“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的“端”作“端源”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等就表达了“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源。“恻隐之心,仁也”等所论证的性善之性是指为善的能力,其能够显现为具体事相上的善,从这一点来看,“恻隐之心,仁也”等就表达了“四心”能够落实、显现为仁义礼智。“四心”能够落实、显现为仁义礼智也就体现了“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源。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否有“贵和”思想 ,可“听其言而观其行” ,从其话语和行为来分析。通过分析 ,“贵和”思想在孔子“仁义”学说中确实存在。其根据是他把“和而不同”“贵和”付诸“崇礼、贵仁、重义”行为中 ,试图用制度保证“贵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孟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性善论"入手,从审美观、人格美的塑造、美感的普遍性规律及艺术美特征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孟子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孟子与两汉《诗》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传经的一大功臣 ,他的诗学思想对汉代诗学有深远影响。孟子的某些观点为汉儒所继承或发挥 ,四家诗皆与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而孟子的诗论则初步限定了汉代《诗经》学体系的框架 ,奠定了汉儒说《诗》的规范 ,至此 ,“仁义”理念成为诗学的焦点与亮点。  相似文献   

10.
孟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代表。他在"民本"理念的诸多方面直接沿袭了孔子的许多思想,立足于"仁政王道"治国方略的基础上把"民本位"的观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他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消极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有前瞻性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古代思想家孟子讲过,人具有“不忍”之心,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同情别人的不幸,希望大家一样幸福。这就是仁慈之心,仁爱之心。有仁爱之心的人,才会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别人,才会去做善事,也才有正义之举。  相似文献   

12.
孟子推崇孔子,其核心思想也正是“仁”,并且通过“良知”“良能”赋予其先验性质。孟子从先验的立场把仁归结为人心的本质,但是从经验事实出发的论证方法,使其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这个矛盾最终依托君子以心养心的人格品质,完成先验仁义观的自我构建。  相似文献   

13.
孟子"好辩",不过,关于孟子在阐说立论、与告子激辩仁义时是否讲求逻辑,历来众说纷纭。在西方汉学界,自19世纪上半叶以来,雷慕沙、理雅各、瑞恰慈、韦利、范立汉、刘殿爵、葛瑞汉、倪德卫、陈汉生、朱利安、伊若泊等汉学家都围绕此一话题有所论列。他们或者诉诸"汉语诗性",或者借助西方逻辑,或者同时倚重逻辑分析与历史考察,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对于孟子思维特征的认识。考察西方学者如何从自身理论视角出发探析孟子的思维、论辩方法,并辨析其工拙得失,可以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揭示《孟子》文本的复杂性,丰富我们对于《孟子》、对于西学的认识,也能促进我们自身的理论反思和方法自觉。  相似文献   

14.
“仁政”思想是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基础,其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党的建设、道德建设等各方面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孟子尚勇,他认为真正的大勇是深明大义,能够通过自反而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勇,是合于气节、道义,敢于担当的道德之勇。孟子以气养勇,以义配勇,崇尚‘啥生取站’,其勇与“心”、“志”、“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体现情感与行动统一的德性。勇的培养需要立其志,养其气,从而最终形成其理想人格——“大丈夫”。  相似文献   

16.
孟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文章从理论基础、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教学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孟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17.
18.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儒家学者尊称为"亚圣"。"民贵"是孟子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但是从其出发点分析,论其实质,"民贵"是各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其实际上可以称之为"被民贵"。"民贵"是统治阶级与平民阶级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也是孟子被时代所迫而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代有巨大影响。文章从《论语》和《孟子》入手,通过对孔子和孟子教育观、道德观两个方面的比较,总结了两者的相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彰显了孟子的伟大智慧。  相似文献   

20.
史世海 《社区》2012,(2):15-15
千古圣人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历久而弥新。孔子所倡导践行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人们虔诚遵循的道德规范。已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