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本主义已成为由金融资本主导的、具有"中心-外围"式结构的世界体系;代表中间阶层利益的社会民主主义既有对金融资本进行限制的一面,又有迁就、掩护金融寡头统治的一面.在世界体系的中心国家,中间阶层和金融寡头有诸多共同利益,社会民主党有右转的基础;在边缘国家,中间阶层和金融寡头的共同利益较少、矛盾较大,社会民主主义有左转的基础.在苏联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对中间阶层的过度控制以及党自身的官僚化,造成了社会民主主义存在的土壤:但社会民主主义没能避免反而催生了金融寡头的统治.  相似文献   

2.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成长,形成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帝国主义理论的核心。理解和掌握战后金融资本,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银行资本的实质借贷资本是产业资本在运转过程中游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也是产业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转中,一定数量的货币,不管是用于生产还是用于流通,不管是进行积累还  相似文献   

3.
列宁曾经在《帝国主义论》中指出,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混合生长产生的金融资本和少数金融寡头的统治。那么,在国家垄断资本统治取代私人垄断资本以后,金融资本及其寡头是否还继续实行其统治,这是当代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首次完整地提出,在美国已经形成8大金融资本利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与主体性哲学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主体性哲学与货币的产生及其历史之间的内在关联,国内外学界鲜有论及。马克思虽然从宏观视野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发生学逻辑,但对货币与主体的关系却没有详细的论述。德国哲学家索恩-雷特尔从商品交换形式的分析出发,为主体性哲学的产生及其与货币起源的关系找到了一个唯物主义的答案。他深入探讨了商品的两种抽象即交换抽象与思维抽象的内在关系,并把货币看作交换抽象向思维抽象转化的功能性中介。在此基础上,索恩-雷特尔抓住了货币在中介过程中所展现的抽象同一性与认识论主体同一性本质的一致性,以及货币所形成的社会综合对主体的影响,最终得出主体性出自货币这一根源。货币一旦产生,主体性与货币的关系就不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原发端于货币的主体性始终处于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压抑之下,进而导致了对主体性的遮蔽与新的支配。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特殊性马克思曾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作过这样的分析——商品所内含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的进一步演变,必然表现为商品与货币外部对立的形式.在商品经济的上述矛盾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其它矛盾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在私有制条件下,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对矛盾就表现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是私人生产,商品是  相似文献   

6.
冒大卫 《云梦学刊》2011,32(2):71-74
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理论要义就在于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他的批判逻辑和思路经历了从《货币章》到《资本章》的深化,亦即从货币关系到资本关系,从交换关系到生产关系的转变。在《资本章》中,资本本身的矛盾在资本拜物教的层面展开了内在矛盾的分析。马克思的这一分析思路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消费社会和全球资本主义的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中的货币危机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将其本质概括为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和货币危机,后者的理论含义和重要性长期为人们所忽视。文章对《资本论》中货币危机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对货币危机思想进行了初步的阐释,有助于加深对货币、经济危机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所蕴涵的内在矛盾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当代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最大特点是金融资本在一国经济生活中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由于金融资本的推动,资本和财富迅速集中,金融资本利润取代产业资本利润在资本的积累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在国际上,金融掠夺、金融霸权成为资本获取国际统治地位、迅速攫取他国财富的重要方式.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垄断资本在新时代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为了避免发生系统性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对陷入困境的私人金融机构进行救助,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私人金融机构的投机性积累,但救助成本却要由全体社会公众来承担。这种用纳税人的"公款"拯救私人金融机构的行为使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了一种"道德"悖论。这种"道德"悖论困境的形成根源于金融资本的社会化。金融资本作为资本演化的高级形态,获得了强大的支配和控制国家的权力,从而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共权力属性单纯地表现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并使国家陷入"公共权力"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公共权力"危机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金融全球化时代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0.
源起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彰显了西方主流新古典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对危机的乏力。与遵循两分法传统之实物经济分析的新古典理论和突破这一传统但缺少价值理论基础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不同,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经济学,在将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的结合中,经由货币产生、货币职能到货币本质的逐层推理,联系到资本主义货币经济的危机过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或市场经济关系为分析线索的完整货币理论。  相似文献   

11.
大卫·哈维开创性地运用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时空修复理论,为解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复苏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当国际资本主义体系进入全球金融资本主义时代之后,资本主义制度运行方式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金融资本运用更为先进的理性工具,使时空修复更为便捷、强势和隐秘,由金融资本主导的时空修复虽然带来资本主义短期强势复苏,但世界格局却呈现出深度的背反属性,要言之,一是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二是私向化与社会化的对立;三是金融理性与政治理性的冲突。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呈现进一步加深态势。  相似文献   

12.
从金融市场将金融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效率的视角定义金融深化参数,则金融深化落后导致的金融资本报酬过低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资本流出的原因,进而也是"双顺差"现象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只有当金融资本通过金融市场以私人间接投资的方式流出的成本高于其通过商品市场以贸易顺差方式流出的成本时,"双顺差"才能真正产生。在这一分析框架下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我国"双顺差"现象产生并长期持续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提出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缓解双顺差不利影响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网络虚拟货币是一种在互联网上购买虚拟商品的支付工具.它产生于网络小额电子支付的困难.网络虚拟货币虽带有"币"字,其本质属性仍为商品.随着其使用基础的扩大和功能的延伸,网络虚拟货币在虚拟世界逐步衍生出了类似货币的属性.就目前而言,网络虚拟货币还只是商品,与真实货币或准货币还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尚未形成有关资本主义(内在方式)内在本质的深入解剖,并以现代私有制社会这个有待提炼的概念指认资本主义现实,但他们还是在新的理论框架中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全面分析.具体包括:现代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性本质在于分工基础上的机器大工业和竞争产生了私有财产和劳动的分离;现代私有制社会中的个人由于分工和货币的关系而形成了一种抽象的偶然联系;私有财产成为异己的力量统治人;工业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必将冲破资产阶级社会的私有制,即共产主义将通过占有和联合的形式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15.
货币需要量和货币需求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决定价格水平,后者决定利 率水平。我国的货币均衡理论由于混淆了货币需要量和货币需求量这两个概念,因而存在 着一定程度的逻辑混乱。要区分两种不同的货币均衡:一种是决定价格水平的货币均衡 (“货币供需均衡”);另一种是决定利率水平的货币均衡(“货币供求均衡”)。本文分别提出 这两种货币均衡的公式,在这两个公式中使用了相互区别的四个概念,并分别用数学公式 说明货币供需均衡与商品、服务市场均衡的联系,货币供求均衡与货币资本市场均衡的联 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货币本质的分析,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始终围绕其哲学的理论任务——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展开的,这是贯穿从《巴黎手稿》到《资本论》的一条隐性线索.《巴黎手稿》侧重把货币的神圣幻象归结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大纲》则侧重揭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和暂时性,在此基础之上,《资本论》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把货币批判的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透视出马克思货币批判的“视域转换”.这种“转换”不仅关涉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现实根源,而且关乎消解这一异化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7.
金融资本新霸权是当代资本主义最基本特征。金融资本建构起了由金融化、新自由主义体制与全球化构成的立体霸权结构。新自由主义体制是其在资本主义国内经济秩序中的体现,全球化是其在全球空间的体现,经济金融化是其控制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必然结果。金融资本新霸权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个新时期,大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延长了资本主义生命周期。它必然对资本主义危机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虚拟性货币是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货币,经济学的研究不能再以实体性货币的特性要求或匡正虚拟性货币的运行。虚拟性货币的发行量只能取决于流通的商品世界的价格总额,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还必须从理论上理清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到底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还是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抑或是既有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又有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这是考虑虚拟性货币的发行过大还是不过大,必须自觉准确认识清楚的重要理论问题。现代的电子化货币属于现代虚拟性货币的新的表现形式。电子计算机的微型化和网络化为现代的电子化货币的产生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人类进入了高消费时代为现代的电子化货币的使用创造了广阔的市场条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论述社会资本再生产时指出:货币资本“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无论是社会地考察还是个别地考察,——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①这段话常被理论界引用以作为证明货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货币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论依据。一、货币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的理论内涵马克思关于货币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蒋生产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的结论,从逻辑上加以概括,无非包含下面两层意思:一是货币资本不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微观意义上的单个企业的推动力,而且是整个社会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再生产的推动力;二是货币资本不仅是新开办企业的初始动  相似文献   

20.
刘凯 《兰州学刊》2005,(1):71-73,63
"人"的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与资本主义有着内在的关联性.17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人"才开始作为一个问题凸显出来,在"人"的问题性之中也必然包含着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随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后结构主义极大地消解了资本主义的主体话语及理性权威,揭示出其意识形态本性."人"的问题终结了,或者,毋宁说"人"的问题性已经转化为关于社会、制度的问题性.在当代语境中,只有从这一问题性出发,才可能找到人在当代所具有的新的存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