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拟以《女勇士》中的一则故事"西宫门外"作为文本对象,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切入,沿着"月兰海外寻夫"的伦理主线,还原该事件发生的"伦理现场",进而剖析月兰的"伦理选择"与"伦理身份",以期探讨月兰之疯的成因.中美不同的伦理标准导致月兰在面临伦理选择时犹豫不定,陷入了伦理困境;合法妻子伦理身份的丧失,导致月兰在美国的自我迷失;再加上自身性格的软弱酿就了月兰终被丈夫抛弃的悲剧.最后,结合作家的创作理想,揭示月兰这一疯女人形象所蕴含的伦理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市民社会"是精神发展的中介环节,既非真实的历史社会形态,亦非道德学意义上的完美社会,其本质上是"个人私利的战场"。市民社会所塑造的道德图景是分裂的"伦理上蜕化的景象",它将原本在"伦理世界"中统一起来的个体与实体分离开来,从而使得伦理生活方式"从实体出发"走向"集合并列",个体主义伦理、契约伦理与制度伦理等成为规范社会生活的核心价值。建基于市民社会基础上的社会伦理形态就是各种道德价值糅杂而成的混合体,彼此竞相为之提供道德基础而又互为犄角,这样拼接起来的现代性社会注定就只能是"一幅个体化了的冲突图景"。黑格尔的这一思维路径对于当下中国社会伦理形态的建构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伊迪斯·华顿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她的中篇小说《夏》呈现了对女性社会地位以及传统父权制度的思考。本文以文学伦理学的伦理身份对男女主人公夏绿蒂和罗约尔共同经历的父女、男女、夫妻三种伦理关系以及女主人公在伦理身份变换中的自我构建与坍塌进行分析,并挖掘出隐藏在女主人公背后伦理身份与自我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伦理形态在东周时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突出表现,是从西周神与人关系下的政治宗教伦理形态开始向现实的人与人关系下的社会伦理形态转变,随之反映各种社会伦理关系的道德范畴也应运而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古代伦理形态的基本范型—"五伦"社会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5.
伦理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 ,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它与社会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伦理的资源需求与道德的资源供给的特定关系 ,可以从“质”和“向”两个维度来把握 ,其“质向关系”具有多种的类型。认识和研究这类关系 ,对于深化伦理与道德之间关系的认识 ,同时对如何合理认识和评价社会道德资源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对如何加强伦理建设和道德建设 ,对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伦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社会文化多元、政治多极和经济利益主体多样化的背景之下,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为克服现实伦理冲突和传统伦理危机应运而生。商谈伦理学的主旨不是谋求共同认可的普遍伦理规范,而是通过"对话"与"商谈"及其有效性的形式化条件预设达成某种"共识,"以求证现代多元民主社会普遍伦理之可能性。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确证了当代社会生活伦理规范基础的建构从"抽象主体性"的建构方式向"交互主体性"的建构方式之转变。  相似文献   

7.
叙事伦理再认识:坚守社会道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自刘小枫提出叙事伦理以降,就掀起一股叙事伦理研究热潮。对叙事伦理的态度有"同盟派"和"敌对派"之分。对叙事伦理的拥护和推广过分夸大了其作用,对叙事伦理的批判和补充有其合理性,但鲜有学者关注叙事伦理可能引发的负面社会影响。因此,在对个体生命感觉和生活尊重的同时,也要提防可能引发的社会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一般宗教生活中最普遍、最核心的观念"因果报应"思想,不仅是在宋以来发展兴盛的通俗文学中得到最深入的表现,而且主要通过通俗文学的加工、提炼和深化进一步反作用于社会。十六至十八世纪的通俗小说与"新禅宗""新道教"和"新儒家"的思想新变相同步,逐渐发展出一种以现实生活喻示现世之报的"世情—因果"模式,并以此参与到当时社会急切需要的新的商业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之中。其反映和建构的"商业伦理"既包括对商业的肯定以及对勤苦致富、公平竞争的提倡,也批判了一味逐利的风尚,并特别强调财分天定、不可强求。而其"社会伦理"的核心则是建立起传统道德与"变泰发迹"的联系法则,既强调士农工商各尽其分,又始终以"读书"为高;在批判社会不公的同时,仍然极其强烈地希求科举致身。此一商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因其内在的矛盾性,并未形成对传统的彻底突破。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行政伦理问题及其实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行政伦理问题不能从原则出发,而应从现实出发。真正的行政伦理问题不是那些正确的好听的口号,而是如何处理现实行政伦理关系中必然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如何走出行政主体的行为选择所面临的伦理取向的两难境地。这个问题集中表现在,处于行政系统中的人,是首先满足向直接上级负责、让上级满意和高兴的伦理要求,还是首先满足向下负责,让群众满意和高兴的伦理要求。向上负责和向下负责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构成了行政伦理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中国社会既是一个"人民本位"的社会主义社会,又是一个"官本位"盛行的等级身份性社会。只有真正完成中国社会的转型,建设起现代公民社会,行政伦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对江苏省苏州和盐城两地的调查发现,组织伦理与现代社会伦理和谐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组织伦理在当代中国社会伦理和谐的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的组织大多显现为"伦理的实体"和"不道德的个体"的悖论;组织伦理状况受政府、同行、制度、组织领导、传统文化等的影响,同时,它对所在行业及其他组织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应加强组织伦理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离婚伦理是婚姻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离婚伦理为家庭稳定、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婚姻家庭领域充满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道德冲突的新时期,必须在扬弃传统婚姻家庭伦理和离婚伦理的基础上,构建和倡导既体现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现代离婚伦理,有效发挥道德评价和道德调节的作用,实现道德、文明的离婚,使家庭和社会更加和谐。提出应构建以"自由与责任的有机统一"为核心精神、以"感情完全破裂"为基本原则,以"自主自由、男女平等、宽容互让、履行责任、文明离婚"为主要规范的现代离婚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女作家洪婷婷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裔文学的杰出代表,洪婷婷的作品交织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体现了作者向性别、种族歧视挑战的勇士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她的成名作《女勇士》和《中国佬》探讨其作品主题,创作特点及其在美国华裔文学和美国文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方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术语充分挖掘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的伦理价值,系统论述小说体现的伦理思想:重点解读了14岁的印第安少年阿诺德在贫穷和绝望中无望挣扎的社会以及家庭伦理环境;梳理了小说中少年们的伦理困惑,在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博弈中逐渐成熟;分析了阿诺德在家园与梦想的两难困境中的伦理选择;最终阿诺德确定了自己伦理身份,实现印第安种族身份与白人主流文化身份的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14.
婆媳关系在现代中国社会已经实现了根本转型,由传统的"婆强媳弱"到现在的基本平等,甚至在一些家庭中还出现了"婆弱媳强"的局面。这种婆媳关系的转型和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分不开,其中的伦理变革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孝伦理出现了衰落,传统的共同体伦理转变为现代的个体伦理,资本伦理也不断地冲击着传统婆媳关系,这一切都导致传统婆媳关系的完结。这种转型整体上是进步的,但也出现某些失衡,婆媳之间仍然"战争"不断。在当前解决这一难题,重建社会主义新型婆媳关系伦理是必可不少的。这种新型伦理要求婆媳之间要懂得宽容、尊重,婆媳都要具备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古希腊的城邦社会,政治信用伦理被视为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价值,是城邦国家特别是统治者与臣民之间应遵循的主要德性与规范.在中世纪,政治信用伦理与神学糅合在一起,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政约--守信"关系,被认为是神的旨意.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一股否定政治信用伦理的非道德主义思潮.但随着社会关系由"身份到契约"的转变,随着以市场、民主与法治为基本内容的近现代文明的出现,政治信用伦理在西方民主社会得到高扬,成为西方民主政治运行的道德基础和价值根基.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期待"问题意识的革命",其要义是由精神世界中"道德的独舞",进入对伦理道德的"问题轨迹"的哲学诊断及其精神形态的追究。三次持续调查的海量数据显示,当今中国社会呈现"道德问题—社会信任危机—伦理上的两极分化"的"问题轨迹",个体道德问题向群体道德问题的积聚,群体道德问题演化为伦理存在和伦理认同危机,伦理存在和伦理认同危机演化为伦理上的两极分化,是"问题轨迹"的精神节点。人的精神世界中逻辑与历史地内在分裂为伦理上两极分化的可能性:"单一物"与"普遍物"的"伦"的两极;"高贵意识"与"卑贱意识"的"理"的两极;"贪民"与"贱民"的人格的两极。一旦现实条件具备,可能便转化为现实。现代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不是西方式的伦理形态或道德形态,而是伦理与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伦理—道德形态",它是与传统一脉相承的"中国形态"。在伦理上两极分化已经发生并且还在发生的背景下,必须将"道德问题意识"推进为"伦理问题意识",建立"伦理—道德问题意识",达到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迁都伴随着新的伦理精神的产生。马克斯.韦伯在分析近代资本主义起源时就认为,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的催生剂。同样,当代中国社会也需要新的伦理精神来支撑社会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伦理精神就是责任伦理精神。其中,新的道德思维是责任伦理精神中最深层次的东西,是决定一切社会道德现象的"底色"。责任伦理所具有的他者思维、复杂思维和境遇思维等特点,使其能够突破传统道德思维的局限,有可能解决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道德难题。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伦理学视角与基因技术伦理原则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展伦理和责任伦理的视角揭示了伦理学由关注个体伦理行为到社会伦理行为研究的现代转向,阐明了现代伦理学的核心是"正义、正当、规范"的观点,并深刻地剖析了"正义、正当、规范"的伦理意蕴。在肯定基因工程技术积极意义的同时,指出了基因工程技术引发的深刻的社会伦理问题,并以发展伦理和责任伦理的视角建构了基因工程技术的伦理原则及范式。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两大伦理学家麦金泰尔和罗尔斯对"公正"与"公义"的不同层面的阐释,标志着当代西方伦理学对希腊伦理传统新的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西方伦理向传统的复归.本文从揭示苏格拉底之死的不同的伦理层面出发,试图揭示存在于西方传统伦理中的内在张力,并着力刻画与麦金泰尔和罗尔斯的现代回应之间的关系,为重新审视整个西方伦理传统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戴来小说的独特个性在于她以一种超然的、非道德判断的伦理态度观照、展现现代社会边缘人群在价值观念嬗变、精神向度迷失、传统和现代道德伦理体系解体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病态生存境况,在日常生活尤其是爱欲书写中述说生命存在、情爱理想、精神追求等在终极意义上的无望、感伤、迷茫,为不同生存境遇下人物困顿的灵魂立言。如卡夫卡一样,以诗人式的奇想,在绝望中重新唤起我们对充满希望的通达的生命世界的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