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西蜀词与南唐词都具有晚唐五代词风共同的时代特征,即绮艳婉丽。但因二者所处的地域不同,从而形成了西蜀词与南唐词的地域风格差异。西蜀词的地域风格浓艳绵密,崇尚的是温庭筠的词风,南唐词的地域风格清丽疏淡,崇尚的是韦庄的词风。南唐词风对北宋前期的词坛创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田同之以“男子而作闺音”论词,准确地把握了词最为范式化的特质。花间、南唐词人,在创作中大都“遵循一种惯例性的艺术表现范型”,即“男子而作闺音”范式。这种范式由温庭筠开创,为花间、南唐词人所强制乃至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词产生于唐,从民间曲子词至中晚唐文人词,这一文学样式逐渐成熟兴盛。晚唐五代,诗歌大势已去,词却是遍布幽芬。作为词的主要繁盛之地,唐末大江流域各偏安政权的交替与更叠,使文士们无所依托的心寄放于那一首首追欢逐笑醉生梦死的宴乐之曲中,从而成就了晚唐五代词纤秾、细腻、绮艳、温婉的时代风格。无论是花间派,还是南唐派,皆在风云变幻的现实世界里更加醉心吟赏内心情感的圈圈涟漪,抒写那无尽的爱与悲愁。但是由于地域的区别和国情的不同,又造成了花间词人和南唐词人在群体风格上的迥异。花间词人大都生活在西蜀政权领地,西蜀的有利地形和君王逸乐的国情,使“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笔,文抽丽锦;举纡纡之五指,拍按香檀”,花间樽前的艳词创作风行一时,其内  相似文献   

4.
“南唐范式”是唐宋词中有别于“花间范式”“东坡范式”“清真范式”三大创作范式的一种抒情范式,它起源于五代时期词人韦庄,定型于南唐李煜,而造极于北宋之世,对词体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极大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士大夫之词。“南唐范式”善于书写人生痛苦,善于书写自我的真情实感,常书写怀旧、离别、相思、漂泊等有关内心感受的题材,同时还具备深情美、质朴美、真切美、悲剧美等审美价值。唐宋词的“南唐范式”成就了宋词一代之文学,在词史上有着极为关键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作为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在奠定词体特色与促成词体意识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参照作为词源的诗体、盛中唐文人词调与宋代流行词调,对“花间”词调作综合统计与对比分析,可知有两大类词调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一是基本律句主导类小令,包括纯奇字句式,从中唐起已占据文人词主流;奇偶句混合式,由《花间集》兴起,在南唐词中发扬光大。二是混合类小令,由《花间集》兴起,尤能彰显词体特色。“花间”词调特色由温庭筠奠基,主要表现为篇句短、韵密、偶字句增加,押换韵频率、句式长短、结构、声律更灵变。因此,“花间”词调以繁促著称,更擅写细美柔婉意境,能别于诗源,奠定词体本色,促成词体演进。  相似文献   

6.
南唐词人冯延巳是一位举足轻重的转折时期的代表者,对于兴于唐盛于宋的词,他处在发展的中间阶段。从冯词的特征、冯词与以温韦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作品的不同、冯词的影响这三个切入点来看,他的词既具有浓厚的悲剧精神和忧患意识,又具有上承唐末花间词的影响和下启有宋一代新词风的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邦彦的词具有鲜明的叙事特征.从叙事视角来看,周词以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为主,以零聚焦和外聚焦叙事为辅.从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来看,周词通过跳跃、留白扩展了文本的故事时间和故事空间.从意象叙事来看,檃括和用典增强了叙事的抒情性与诗意性.  相似文献   

8.
薄幸赢当世词境拓后人──柳永词的文学史意义田维瑞,王培谦北宋前期,词宗《花间》、南唐,其体不尊。词至柳永,其径始宽,其声始繁。柳永冲决北宋人的词学观念,开创长调慢词的广阔领域,拓境创调,启迪影响了一代词风。在词的创作中引进了悲秋意识,与传统惜春情绪并...  相似文献   

9.
北宋初年,词人寥寥。其著者唯王禹、寇准、潘阆、林逋数人。他们的词作不多,风格也各不一样。王词清隽,寇词豪壮,潘词飘洒,林词澄淡,都与《花间》、南唐的婉约词风不同。在宋初词人中,真能接《花间》、南唐婉约词之绪者,应首推晏殊。而继其踵者,为欧阳修、晏几道等。晏殊诗学西昆;词学冯延巳。刘熙载《词概》云:“冯延已词,同叔(晏殊)得其俊,欧阳水叔(修)得其深。”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云:“文忠(欧阳修)家庐陵,而元献(晏殊)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在西江词派中最具婉约风神的词人、词作,我以为是晏殊的…  相似文献   

10.
西方记者延安叙事方式主要是叙事聚焦和叙事结构。叙事聚焦从不同视角描述延安人物和事件,包括内聚焦、零聚焦、外聚焦三种形式:内聚焦表现为追溯往事与自我体验的“二我差”,零聚焦跨越时空和切换视角地解读大型历史事件,外聚焦含蓄冷峻描绘深意场面和蹊跷事件。叙事结构强化延安书写的因果联系和比较意蕴,采用框架叙事和嵌入叙事两种方式,前者展示延安风貌和精神气质,后者拓展外延和深化主题。叙事聚焦和叙事结构交互作用,对历史赋形释义,彰显红色理想的政治隐喻和情感功能,凸显延安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11.
花间词内容题材丰富,其中一部分词作突破了温庭筠为代表的艳体词“代言”的藩篱,将传统诗歌的白描手法成功地运用到词体中,即事抒怀、触情兴发,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感受,这部分词作虽非花间词主流,但却开拓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表现技巧,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宋代苏轼高举“以诗为词”大旗,进行词体革命提供了远程支援,从这个意义上,花间“别调”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作“以诗为词”的真正源头。  相似文献   

12.
作为“花间词人”之一,欧阳炯曾为《花间集》作序,序中对花间词风的侧艳倾向、词与音乐的关系、词体发展的文人化趋势都有所阐明,并且确立了与诗评迥然相异的词评标准。在此种词论思想的影响下,欧阳炯词的创作既散发着浓艳绮丽的花间情调,又在词调体式的运用上推陈出新,内容题材的表现上有所拓展,从而确立了他在词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3.
花间词作为唐五代词的杰出代表,首开“词为艳科”的香软词风之先河,却为道教文化所漫染。花间词常用的词牌,蕴含着道教文化之意蕴;花间词中常见的神仙故事意象和仙化意象,与道教文化有眷内在的关联;晚唐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后蜀特殊的文化土壤使道教文化在花间词中得以蔓延。道教文化给予花间词人以可贵的启迪,它有力地刺激了词人想像力的发挥,给花间词抹上了浓艳绮丽的色彩,增添了空灵缥缈之美感。  相似文献   

14.
花间词词风绮靡秾艳、清丽婉媚,其色彩意象也丰富多彩.历代花间词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把自己的内心情感活动、审美体验及其对生活的认识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设色表现出来,唤起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并呈现出浓淡相宜甚至是清淡超浓丽之特征,因而具有独特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15.
西蜀花间词派的形成,是受长安花间词创作影响的结果。长安的花间词创作,以温庭筠、裴等词人为代表,在前后长达约七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花间词派,并对当时与后世词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同时,这一词派也有着自身的特色和成就,如以情胜理的艺术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16.
张泌词说     
本文辨析花间派词人张泌生平,认为此张泌和南唐入宋的张泌并非一人。认为张泌词情感真实,摆落故态俗套,在花间词中具有鲜明之个性特征,体现着词这一体裁在初期的幼年花树般的清新自然之风格,并非如前人所说仅仅"依违于温韦两人之间"而已。  相似文献   

17.
在晚唐五代词人中间,韦庄以其清丽淡雅的词作而成为花间别调。尤其是在对相思与思乡主题的吟诵之中,寄托了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情绪意志。相思与思乡两大主题贯穿中国文学始终,因其文化同源性而产生了内在的有机联系,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相互融合性。韦庄在词中注入了真挚的情感与遥深的寄托,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8.
在词学专著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from Late T’ang to Northern Sung中,孙康宜先生运用文体学方法对花间词派的两位代表人物温庭筠和韦庄之词进行了深入研究。依照语言诸因素的组合方式和相关原则,孙康宜先生对温韦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现象进行了条分缕析的研究,彰显了花间词独特的结构原则,并以艺术的眼光,揭示了作品的文体风格和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19.
《花间集》呈现出众多与道教文化相关的意象,如巫山、刘阮、箫郎、妲娥、洞房、玉楼、青鸟、瑶台、三岛等。本文从分析《花间集》中的道教“巫山”意象入手,揭示隐藏在“巫山”意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基础,以进一步探究道教文化对唐五代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词的叙事性原因探析@康建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传统观点认为,词的典型特征是抒情,因而很少有人从叙事的角度对词加以研究。由于中国诗歌传统、词产生的渊薮以及词的功能等因素使得词具有强烈的叙事性特征。加强词的叙事性研究,能够拓宽研究视角,加深对词体的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