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现代文学作品里,尤其是在“革命文学”作品里出现的“非言语交际”所表现的“涵义”(connota-tion),无疑是反映着“阶级性”的[1]。从这个观点来看,本文拟在“革命”的语境里以“大手”这个非言语交际表现的“涵义”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讨论它是应该由“什么阶级”所特有的身体特征以及和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读时下某些时评作品,不禁想起邓拓《燕山夜话》里那篇《多学少评》。如果用几个字概括,时下某些时评作品,我看就是“旧”、“凑”、“瘦”、“陋”。“旧”,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一共有三本,《呐喊》和《彷徨》里的二十五篇作品,取材于作者所生活的那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大体上是从清朝末年到“五四”以后;《故事新编》共收八篇历史题材作品,在《自选集·自序》里,鲁迅称其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相似文献   

4.
孙炳祖 《社区》2010,(29):58-58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革‘文化’命”的岁月里,图书馆、书店里几乎没有什么文学书了。当时,老百姓有个说法,整个文学文艺界只剩下“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一个评论家”。差不多的文学书都归人封、资、修,“毒草”、坏作品之列.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说:“我既仿佛命里注定要拿一支笔弄饭吃,这支笔又侧重在写小说,写小说又不可免得在故事里对‘道德’、“爱情”,以及“人生”这类名词有所表示,……请你试从我的作品里找出两个短篇对照看看,从《柏子》同《八骏图》看看,就可明白对于道德的态度,城市与乡村的好恶,知识阶级与抹布阶级的爱憎,一个乡下人之所以为多下人,如何明显具体反映在作品里”.  相似文献   

6.
论陆文婷     
谌容中篇小说《人到中年》里的陆文婷是感人至深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人形象,她为“四化”自觉自愿“超负荷运转”是人生的楷模,她的从“疲劳”到“断裂”引人思考.作品突出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这一人物形象熠熠生辉,《人到中年》当之无愧地成为文学领域里的当代经典.  相似文献   

7.
<正> 早在三十年代初,沈从文就获得了“天才作家”、“多产作家”、“文体作家”、“乡土作家”的称号,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中一位引人注目的作家.他的系列乡土文学作品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湘西特有的泥土馨香,给中国新文学的艺术殿堂芹献了一束奇葩.但由于历史的偏见和误会,沈从文及其“具有充分生命力”的作品,曾一度被粗暴地埋没在历史的断层里.今天,对沈从文及其作品有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必要.本文想就沈从文的系列乡土文学作品作一点肤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黑色幽默”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之一 ,其主题突出强调“人的孤独”、“世界的荒谬”。笔者认为契诃夫的一些作品可以算作是这一主题的源头之一 ,能够作此结论的一个有力的证据是《一件不愉快的事》。契诃夫在这个短篇小说里塑造了一个在“荒谬而虚无”的世界里的“反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9.
西部军旅小说以大漠冰山的共同背景作为美与力的象征来表现英雄主义精神,小说中的英雄主义人格具体呈现为“苦难”、“孤独”、“崇高”的情结,在作品的自然风情里获得了独特的内涵与诗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扎根》讲述了老陶一家五口在苦难年代里从南京下放苏北农村“三余”,并在“三余”“扎根”的故事。在苦难的年代里,作品却通过老陶一家自足的扎根生活表现出了其乐融融的小说调子;故事的讲述平淡质朴,带有民间故事叙说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训诂质疑     
<正> 一、薄言“薄言”在《诗经》里凡十九见,在汉魏晋六朝诗人的作品里也常常可以看得到。前人对这两个字有种种解释,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哪一种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周南·苤苢》:“采采苤苢,薄言采之”,毛传训“言”为“我”,释“言”  相似文献   

12.
每一部作品里都有一个由艺术家创造的“独特的世界”——艺术时空。《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时空有着独特的处理方法,表现在时间的主观游戏和意象空间的建构上。作品真实、客观地突出了“人性”最纯朴、最美好的一面: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家园的憧憬。  相似文献   

13.
齐智英 《南都学坛》2009,29(6):133-134
《尤利西斯》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作品因晦涩难懂而被称作“天书”。乔伊斯曾在苏黎世一家咖啡馆里对人说,“我在这本《尤利西斯》里设置了那么多迷津,它将迫使几个世纪的教授学者们来争论我的原意——这就是确保不朽的唯一途径”(萧乾2005:15)。  相似文献   

14.
《墓碣文》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里的一篇作品。因为本篇作品是用“说梦”的方式来写的,梦中所见墓碣上的“有限的文句”、“残存的文句”,缺漏不全,且多象征隐喻的意义,故历来被认为是《野草》里最难懂的作品之一,解释纷纭。现在仅就个人学习本篇作品所得的理解,试论释如下。由于《墓碣文》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十分隐晦曲折,要直接从这篇作品本身去分析它,不但是困难的,而且也是不够的,很容易不知不觉地违反作者的本意,以解释者自己不正确的理解去代替作品本来的思想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很好运用文艺科学上的种种方法,引征作者其他的思想资料和参照某些艺术形象在作者其他作品中的含义,然后给予分  相似文献   

15.
对张元早期作品和近期作品之间存在的强烈的反差,如果不是一种妥协和顺从的信号,也必然是一种文化“精神分裂”的策略。它是一种夹在两种压力之间的选择。《绿茶》的内涵代表一种“后天养成的习惯”,不仅指向资产阶级(包括文化资产阶级和经济资产阶级)“趣味”的萌芽,而且暗示这种“趣味”在中国社会里的整个“养成逻辑”。  相似文献   

16.
明末苏州方言音系资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苏州方言的音系,我们能从当时苏州地区作家的各类作品里窥测到其大致面貌。如明代作家冯梦龙,编篡了民歌集《山歌》、笑话集《笑府》,还改编古代话本小说,编成有名的小说集“三言”。从他的这些作品里就能看到当时苏州话的很多情况。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谈的ABB式形容词是指单音节形容词A(少数是名词、动词)加叠音后缀BB构成的形容词,如“绿油油”、“怒冲冲”、“白茫茫"、“文绉绉”等。这类词“远在先秦时代已经萌芽”,宋元以后的戏曲和小说里用得很多,今天的口语和文艺作品里用得更普遍。《子夜》这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里,就有着丰富多采的ABB式形容词。据粗略统计,全书用ABB式形容词有183处。这类词的运用更是五色斑烂,绰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拜厄特及其处女作《太阳的影子》的简要评述和剖析,发现作者对生活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的现代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角色的关注,构建了该作品的基本主题;同时,作者以太阳喻指“男人”,以“太阳的影子”喻指“男人对女人的约束力”,也构造了该作品艺术特点中的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  相似文献   

19.
古今谈文学作品如何修辞的理论文章不少,但大多偏于作家文学一方。其实民间口承文学也是多姿多采,不减于作家文学;而且追溯起来,作家文学的修辞手法,基本上源于民间文学。就连最强调作家一己之文艺匠心的陆机在《文赋》里也说过“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最讲究声律之学大谈诗歌形式美的沈约也肯定汉魏以来司马相如、曹植、王粲诸名家的作品“标新擅美,独映当时”,而“源其飙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 (《宋书谢灵运传》) “风”就是《诗经》的“十五国风”,是周代的民间文学,“骚”就是屈原《离骚》,之作所取法的楚国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20.
从语义看元代"平话"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文学史和小说研究专著里对于“平话”的解释就是“评话”.其实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流行于元代的一种白话小说种类,后者是流行于明清的说书名称之一.平话之“平”字本义并非“评论”,而是平白,平话即平常、平白、简易之语,其实就是日常的白话.平话是元代至明代初期的历史小说名称,现存作品主要有“全相平话五种”和《五代史平话》等.把《宣和遗事》、《梁公九谏》等作品归入“宋元平话”类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