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妮子 《人生与伴侣》2010,(11):48-49
人际关系的距离是无法用尺来衡量的。有时候人与人之间太过接近,就避免不了摩擦,尤其在职场中,“零距离”接触只会令人失去安全感。那么职场中的哪些行为最让你觉得没有安全感呢?网上调查显示,35.9l%的受访者选择了“他人对你的工作内容指手画脚(侵犯你的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2.
职场上的游戏规则表明,有些在生活中被人们认为应该加以提倡的“美德”,往往在职场上却是很“危险”的行为,甚至还会影响到“饭碗”问题。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出色的职业人士,那么千万不能让下面这些“美德”在你身上出现。  相似文献   

3.
《人生与伴侣》2011,(1):50-51
职场上,我们每天和同事、领导之间难免有话要说。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都有“讲究”。可以说,在职场上,“说话”也是一种艺术。很多时候,有些人吃亏就是因为没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相似文献   

4.
“四人帮”用大搞迷信毒害人们,他们在推行迷信的时候,手里是举着大棒的,那就是打着“高举”“紧跟”的旗号强令别人迷信。他们自己大肆歪曲篡改马列,还叫别人照抄照搬。凡是书本上没有的话,你就不能说;凡是书本上没有的事,你就不能做。否则就给你扣上“反马克思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帽子。他们用这套精神枷锁禁锢人的思想,影响所及,人们说话、写文章不敢从实际出发,不敢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是跟着报上或文件上的调子转。记得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已“靠边站”了,管理我们的人常常把我们叫去开会表态。一次我看到报纸上有一段话,写得还好,发言时就引用了。不料话音刚落,就遭批判。我诚惶诚恐连忙分辩,说这段话是从报上抄的,并拿出报纸让他们看,结果弄得批判我的那个人相当尴尬。从此,我也得出一条“经验”,以后说话,还是不离“本本”为好,不然随时都有被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的危险。至于这样做是否符合实际,能否解决实际问题,那就无法考虑了。  相似文献   

5.
《人生与伴侣》2011,(11):40-40
相关数据显示,有两成的职场人士悲观地认为自己就是“板凳队员”,少有展现才能的机会。那么如何才能逃离“被雪藏”的命运呢?  相似文献   

6.
在适者生存的职场领域,如果能尽善尽美地处理好人际关系,那么许多工作对你而言都将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而这关键就是你要念好职场“距离经”,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必须保持恰当距离。一段恰当的距离是促进你升职加薪的“润滑剂”。  相似文献   

7.
杜小镝 《人力资本》2009,(11):84-86
职场上有这么一群“独行者”,他们看起来像“侠客”一样潇洒,他们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怕激烈的竞争让他们成为最后的牺牲品,过惯了“独”日子,渐渐地,与他人相处,也就变成了一件和奢望差不多的事情了。你可以发誓不让自己变“独”,也可以质疑“独”对工作、生活的影响,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在你看到了“独”的减分一面时,那些坚定的“独行者”正在享受着这份“独”。  相似文献   

8.
爱上晰蜴     
“出来,出来!”当小张张开大大的裤子口袋对里面说话的时候,让人吃惊不小,没过一回儿,一条绿色的小蜥蜴就快速从他的口袋里爬了出来,细长细长的身躯,有躯干长度两倍左右的尾巴,和强劲的爪子。这世道,真是养什么都有。小张的这条蜥蜴,是北京的朋友送的,据说来自墨西哥。他把它抓在手里,它就爬到他的肩上或者头上,要是把它放在树上,如果温度不是很低,你得小心它在倏忽间就爬走了。尤其是放在草丛里,没准你就再也找不到了。你还不能把它放得离自己的脸太近了,小心它会拿尾巴抽你。  相似文献   

9.
为儿子活着     
相濡以沫的妻突然间撒手人寰,对我来说犹如天塌地陷。我痛苦到了极点。那些天,我胡子不刮,衣服也懒得换,邋遢得像个乞丐。整天除抱头睡觉外,就是到酒馆喝酒。儿子也不管,就像放羊,给他点钱,让他自己买方便面吃。一天,我在酒馆喝得晕晕乎乎往回走,被在单位门口修自行车的老马拦住“:兄弟,人死不能复生,你不能这样糟蹋自己啊。”“去去去!别管我!”我一扬手,差点把他推倒。我心想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痛,换成你试试?又一天,我到酒馆要了一瓶“白云边”,点了一盘蒜苔炒肉丝。酒喝到一半时,老马来了,上前就夺酒瓶。我火了“:你算我什么人?你管我?”…  相似文献   

10.
“折腾”一直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中,不经受“折腾”就不能取得优秀成绩;在职场中,不经受“折腾”就不能成为合格的职场人。所谓“折腾”即不断地磨炼自己,因为只有敢“折腾”才会有机会;经。“折腾”才会有成长;善“折腾”才会有成功。在这个要求的激励下,我不断成长着。  相似文献   

11.
正在人类的沟通中,语言传达的信息只占7%,肢体语言却占了55%。换句话说,如能恰当地使用你的眼神、表情甚至手脚,都可以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职场中,这一规律同样适用,90%的人会在见到你的4分钟内形成对你的第一印象,而这其中60%~80%的评价来自你不太在意的肢体语言。因此,对于职场新人而言,如果想让自己很快就被接纳,甚至是广受欢迎,那就别放过每一个用身体说话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只要心存信念,总会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中关村社我喜欢靠自己,我是最棒的一般人经常有的恐惧,就是害怕被拒绝,害怕失败,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因为他不够喜欢自己。如果让你喜欢你自已,你必须重复地念着:“我喜欢我自己,我喜欢我自己,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棒的。”——陈安之  相似文献   

13.
是到小公司做“鸡头”,还是到大公司当“凤尾”?这是职场中人都会碰到的两难选择。大公司里的“凤尾”毕业于上海某名校的张健,通过层层筛选和面试进入了一家大型企业。半年时间里,他就用工作业绩得到了上司的嘉奖。但是公司的业务和技术操作都相对固定,对于张健来说,这样的工作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对专业技术的实践要求。在这家大型企业内,每个人的工作准则就是做好自己的手头工作,如果超越了一定范围,不仅上司会认为你不安分守己,旁人还会认为你是在讨好上司或在抢别人饭碗,更无可奈何的是企业还有论资排辈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实习手记     
如果不能选择你所爱的,就爱你所选择的。虽然有点酸,有些苦,但多为头脑充电,提高综合素质,时刻调整自己终究是闯荡职场之本。 别让办公室一时灰色心情影响实习——  相似文献   

15.
柯敏刚上班,就看到办公桌上堆积着不少文件和材料。还有同事边看着电脑忙碌边说:“柯敏,你等一下,我现在就把文件给你。”作为新人,柯敏感觉自己成了办公室里的骆驼。这让柯敏感到郁闷,其实自己一直都是以创意、严谨的头脑见长,应该属于职场当中的“猴子”派吧。  相似文献   

16.
你在职场还好吗?是不是有心里话想倾诉!《人力资本》杂志将在年末推出有关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经理人的大型职场文章。内容涉及工作、生活以及职场感受等。现向三地经理人征集职场感受文章,让你一吐为快!《人力资本》是企业管理领域的权威期刊,其宗旨是“成就卓越经理人”,欢迎投稿!  相似文献   

17.
曾几何时,我们习惯于按族划分都市时尚人群,在不经意间,你可能就会成为其中的另类一族。对于时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崇尚另类,张扬个性的年轻人说“时尚就是新潮的发型和前卫的时装”;年轻艺人会告诉你“时尚就是在街边自我陶醉地演奏属于自己的音乐,不管人们投来怎样的眼神”。回首2006年,时尚的旋律在加快脚步欢快地向前奔跑着。当你正在享受什么是潇洒、快意的小资情调时,标新立异的都市一族可能又已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新的标签,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这就是我,从容、自在,但又不失俗气,每天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时尚是一种感觉,它需要一份笑看人生的生活态度,更需要一点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力,突破常规、颠覆传统。当无聊、郁闷成为你生活的色调时,你不妨梳理一下心情,放下手上的东西,来感受一下一种崭新的生活,也许会令你收获一份难得的惬意、舒畅。在此,笔者整理几个2006年流行时尚词汇,它反映的是一部分都市时尚人士的某种生存状态,让我们来对号入座看看,或许在你的周围就有这样的人,甚或你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8.
Dora  封林 《人力资本》2009,(10):72-74
向谁倾诉最安全?把这个问题抛给自己.你能给出的答案会是什么?不知不觉间.“倾诉能力”在职场白领们中正在一点点地丧失.人们渐渐发现,倾诉绝不等同于简单地说话,但不倾诉不等于没压力,是要找寻压力的源头.还是找到倾诉的出口。对比一番后,更多的人选择了后者,倾诉到底有多难?本期《新前程》带你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9.
不少上了年纪的人与自己的子女难以相处,有的宁可自己单独过,也不愿与子女共同生活,认为是少惹麻烦。其实,老年人只要注意自己的修养,说话做事得当,子女们一般就会与你相处得很融洽。一、遇事糊涂一点。所谓“糊涂”,就是对家庭发生的事,要宽容、体贴和谦让,切忌对子女有疑心或捕风捉影,更不能在背后乱猜测。对子女们的爱好,只要不违背道德原则,都不应妄加干预和挑剔。做到别自寻烦恼,别碍人事,别让人嫌。白居易曾说过“五欲已销诸念自,世间无境可勾牵”,此话未免有点凄凉,人生总还有可留恋之处,但上了年纪的人,对年轻人…  相似文献   

20.
刘一达 《北京纪事》2015,(12):26-27
说话要对脸儿
  所谓说话对脸儿,就是别人跟你说话或你跟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相互看着对方,不能说话的时候神不守舍,一边说着一边看着别的地方。北京人管这叫“思想开小差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