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虹  付红妹 《船山学刊》2007,(3):205-208
在对《伊豆的舞女》的文本细读中,结合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追溯,辨析川端康成审美意识的源头,论述川端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物哀之美、自然之美、女性之美、幽玄之美的传承.  相似文献   

2.
论日本的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山茶花文化对于日本人民和社会,已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的文化理念,是日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作用于日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文化特性,折射着日本国民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以及豁达的生死观等精神层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又各有所异。因此,了解日本的山茶花文化,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3.
《源氏物语》所营造的悲哀的意蕴以及叙述的人物无常飘零的命运共同表达了“物哀”的主题,渗透了对自然变化与生命意义的思考,反映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源氏物语>所营造的悲哀的意蕴以及叙述的人物无常飘零的命运共同表达了"物哀"的主题,渗透了对自然变化与生命意义的思考,反映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幽玄"是日本古典文论中借助汉语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学概念和美学范畴,至少在公元12至16世纪约五百年间,"幽玄"不仅是日本传统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也是日本古典文化的关键词之一。如果说"物哀"是理解日本文学与文化的一把钥匙,那么"幽玄"则是通往日本文学文化堂奥的必由之门。"幽玄"概念的成立主要是出于为本来浅显的民族文学样式"和歌"寻求一种深度模式的需要,以此促使和歌、连歌、能乐实现雅化与神圣化。"幽玄"是日本贵族文人阶层所崇尚的优美、含蓄、委婉、间接、朦胧、幽雅、幽深、幽暗、神秘、冷寂、空灵、深远、超现实、"余情面影"等审美趣味的高度概括,并体现于能乐等各种文学艺术样式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6.
何明  李东红 《学术探索》2006,(5):115-120
哀牢文化是中国西南部及东南亚、南亚许多民族共享的历史传统,是一种族群文化、地域文化,是一种历史记忆。对哀牢文化的研究,既要立足当代,又要尊重历史。哀牢文化的研究目标,是在厘清事实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凝聚力,增进国际交往。哀牢文化的开发,应是体现文化软实力的非经济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现有的考古学、人类学和民族学基础上,从审美意识及艺术的实践发生和心理发生两个层面,阐释云南民族先民制造工具的生存实践及其主体心理建构的文化心理机制,从而在史前物质与精神文化的背景中,对云南民族审美意识及艺术的起源作出了初步的发生学描述。  相似文献   

8.
羌族的祭祀仪式作为羌族精神文化的核心载体,与其他民族相比,有着鲜明的个性,就是民族的审美意识在其中的差异与沉淀。主要表现为巫灵审美意识,以本族为本的审美意识,和合人与天地、人与神灵、人与人审美意识,以及对于生命崇拜与乐观的生命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研究对于羌族审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陶晶孙的域外题材小说不论思想意蕴还是艺术形式,在现代文坛上都是独异的,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混血儿".他的那些以日本为背景的小说,鲜明地体现出了作者在日本"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文化意蕴;而回国后的陶晶孙最终也未能摆脱日本文化的"阴影",始终被排斥在中国现代主流文化之外.他的文学创作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成分实在太少,倒应该说是日本"物哀"、优美等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情绪和技巧相结合而产生的"杂种".由此,决定了陶晶孙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孤寂的命运,也决定了他小说创作的奇特风格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悲剧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超越传统文学的个体和群体的审美文化自觉。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审美意识进行了深入探索,认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悲剧审美意识主要体现为以悲剧的理念方式表现社会人生,感知传统文化的负面对于现代文明的阻拒,探究人的价值的毁灭以及民族生存困境缘由,是一种既具个体色彩更具群体乃至时代色彩的悲剧情思。浓厚的民族意识、文化悲剧意识和生命悲剧意识,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精魂。  相似文献   

11.
《源氏物语》的佛教思想与语言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方面探讨了日本杰出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阐述了《源氏物语》在思想上的民族性和语言表达的独特性。通过对“物哀”美学观和语言表达的分析,揭示了佛教思想对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悲美作为最优先的审美价值取向源于《源氏物语》。小说以悲为美,熔写实精神与唯美倾向于一炉,把风雅、幽玄、物哀等美感特征编织在悲美这一文化网络之中,体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裕固族民间文学的文体形式、宗教因素、时代特色、多民族文学因子等多方面的文学风貌,从而论证了裕固族民间文学不仅有中国古代操突厥语民族的文化遗传和少数民族文学的一般特征,而且伴随着本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其民间文学也有着浓郁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裕固族民间文学不仅是我国宝贵文学财富,而且对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现象及中国俗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元代多族共居,多元文化并存且共同发展,北方草原文化、西域商业文化与中原传统农耕文化交汇融合,蒙古、色目等民族的儒士文人认同并向往中原文化,接受华夏正统意识,在认可认同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有了共同的生态领域,形成了新的国家文化观念。元代文人同属于这一文化领域,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融会,发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文学所体现的社会审美意识、文学观念及其创作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尤其是雅俗文学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鲜明而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朱丽卉 《理论界》2013,(9):145-147
日本在汲取汉文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理论,也就是本居宣长的"物哀说"。虽然本居宣长将其作为日本原创的理论,但实际上,它深深受到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尤其是魏晋时期的宫体诗以及晚明至清朝时期以情、欲为主的文学变革。本居宣长所谓的"物哀",实际上是抛弃了伦理化和社会化的主题,强调主情和个人主义的感物兴叹。  相似文献   

16.
论日本民族自然观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民族深爱着自然,对自然充满高昂的情趣。在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独特的自然观和民族文化。日本民族十分擅长感情的流露,这种感情富于变化。在感情变化的瞬间又包含着突发性,同时,隐藏在反抗和昂扬的娴静之中,即冷静中的激情,战斗性的淡泊。这便是日本民族文化性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审美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意识是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反映,凝聚为文化思想。文化思想具有时代性,同时具有赓续性,以至形成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积淀着历代的文化观念,相当稳定,影响着民族的心理、道德、风俗、习惯,铸造着民族性格;同样,也影响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因此,民族的文化传统就是民族审美意识所产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18.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唯美文学问世以来屡遭批判,多被贴上变态颓废的标签,其风格也被冠以"恶魔主义"称号,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它引来批判争议的同时在读者中却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与它用其独到的艺术手法成功地突显了日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是分不开的。在谷崎唯美文学中处处可见日本典型的文化气质,随时可触及日本的文化特征。谷崎的唯美文学以特殊的姿态立足于日本文学界,它不仅推动了日本唯美文学的发展,而且对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此以谷崎润一郎的唯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日本独特的文化特征为视角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文学的生成、发展及其特色 ,是与本民族的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存方式、生活状态、生命情调等密切相关的 ,而且文学和艺术又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生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卷本《蒙古族文学史》从对远古口传文学的探寻到对近现代文人书面创作的考察 ,都始终注意到了蒙古族文化生态环境的特征。其当代意义 ,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 ,为多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文化融合与排拒中的金代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晶 《殷都学刊》2002,(3):59-61
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互动 ,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学风貌的形成 ,是有相当深刻的关系的。研究辽金文学 ,如果对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视而不见 ,就会失去一个很好的切入视角。以金诗为例 ,汉文化与女真文化的互渗及其动态发展 ,在金诗整体特色的形成中 ,是值得重视的成因。金代的文化形态 ,无疑是汉文化与女真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金代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其实也正是女真民族接受汉文化的过程。但这种接受与融合并非女真文化与汉文化关系的全部 ,而只是一种趋向 ;另外一方面 ,则伴随着作为民族特质的女真文化教育对汉文化的某些文化质点的排拒。这就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