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著名戏剧家徐棻的作品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剧作在结尾的处理和表现手法上的变化,并通过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戏剧以及国外的戏剧相比较,从而试图揭示中国当代戏剧家在审美上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2.
先锋戏剧是艺术创新的风向标,它起着变革戏剧的导向作用。新时期中国先锋戏剧家们表现出追求艺术卓越、求新求异的大胆开拓精神,为中国戏剧的繁荣发展以及艺术上的创新做出了贡献;同时,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中国先锋戏剧也存在着被市场经济异化、挤压,最终出现退化、妥协、庸俗化的去先锋现象。  相似文献   

3.
戏剧家李渔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闪耀着民族魅力。"卖赋求生"的人生经历使他的戏剧创作从一开始就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戏剧美学;以大众审美为标准的雅俗共赏的新式戏剧,有着工业文明的时代特征;戏剧的基本结构与情境,虽然有既成的模式可供借鉴,但在创作上仍然属于原创的范畴。李渔的戏剧抓住中国传统戏剧的"诗性"本源这一属性,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以"贵浅显"为代表的全新的戏剧理论和以"结构第一"为代表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4.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同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中国的梅兰芳并称世界戏剧三大流派。布莱希特十分推崇白居易。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中国戏剧观念的论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百废待兴的格局注定了身在其中的戏剧将进行重大而有意义的转型。围绕这一转型,新时期的戏剧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展开讨论,讨论甚至上升到论争的层面,将戏剧从政治的符号还原到艺术自身,戏剧观念的重大转型直接促成了中国戏剧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悲剧中鬼魂描写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文艺复兴时代造就出莎士比亚这样伟大的戏剧家,他以他的戏剧成就在文学史上确立了不朽的地位.当时著名的戏剧家本·琼生就曾恰当地赞颂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中国戏剧界熟知的三大戏剧体系之一,就是布莱希特戏剧体系。我国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有过一鳞半爪的介绍,自五十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加利略传》和《高加索灰阑记》的演出,尤其是一九七九年《加利略传》连续演出八十场,场场暴满,布莱希特的名字不胫而走,已为中国观众所知晓。布莱希特(1896—1956)确是二十世纪德国以至于世界闻名的伟大戏剧家、诗人、戏剧改革家,一位具有深刻哲学思想和艺术创新的大师。但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任何艺术永远不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后人继承前人的事业,也必会在前人事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在民主德国以及联邦德国,布莱希特的名字和他的戏剧是永远不会泯灭的。然而,即使在民主德国,尽管剧院仍不断演他的戏,但人们的喜爱程度已为一些后起戏剧家们所代替。那么布莱希特之后,民主德国到底有那些重要的戏剧家?他们的名字大概应该是海纳·米勒、彼得·哈克斯、赫尔姆特·贝厄尔、福尔克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初,正当中国古典戏曲向现代戏剧的转型时期,莎士比亚戏剧被引入中国,莎剧的译介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春柳同人及其他新剧家还以林纾等人翻译的《英国诗人吟边燕语》为蓝本,在文明戏舞台上编演了20部莎剧,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都居于外国戏剧家之首。莎剧以其天生的适应性,充当了中国早期话剧的范型,成为文明戏通往现代话剧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9.
第八届全国尤金·奥尼尔学术研讨会于近期在四川大学召开。这次研讨会是由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联合主办的,会议的主题为“世纪之交看奥尼尔”。这个以美国著名戏剧家为研讨对象的全国性会议是第一次在内地的大专院校召开,这也可被看作是地处盆地的学术机构积极向外开放的一种表现。尤金·奥尼尔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戏剧家,也是美国严肃戏剧的开拓者。在奥尼尔之前的美国戏剧多半是对欧洲戏剧的移植和模仿,以轻松和滑稽为首要。然而奥尼尔以及普罗文斯敦剧团(ProvincetownPlayers)的戏剧家们却能独辟蹊径,…  相似文献   

10.
现代派戏剧之于中国现代戏剧创作,与其在中国的传播相类似,开启于“五四”时期,鼎盛于20年代,30年代延续下来但不象前一时期那样热闹,随着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爆发,现代派戏剧创作就逐渐趋于消隐了。创作过中国现代派戏剧作品的重要作家有:洪深、田汉、郭沫若、陶晶孙、向培良、白薇、陈楚淮。徐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可以说没有一个始终和完全从事现代派戏剧创作的戏剧家,但众多剧作家的含有现代派戏剧美学特征的戏剧创作流,显示出现代派戏剧创作由显到隐的历史过程及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11.
美国戏剧家约翰.霍华德.劳逊戏剧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强调戏剧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戏剧作品必须具有社会意义;戏剧的基本要素是"自觉意志"和"社会性冲突";剧本创作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作家基于自己的经验而对现实生活进行的选择。劳逊的戏剧理论对中国话剧理论的专业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外国现代戏剧家中,对我国话剧运动影响最深的,除易卜生外,便推尤金·欧尼尔。他不但在二、三十年代引起我国老一辈话剧工作者的浓厚兴趣,直接影响了他们中一些人的创作,而且在一段时期的冷落之后,至今又在我国年青一代戏剧工作者中产生着强烈的影响。一个戏剧家能在较广的范围内对另一国的戏剧发生影响,这必然与他作品得到翻译、演出和评论的情况有关。本文拟就对欧尼尔的戏剧在中国的这种接收情形作个归纳与分析。尤金·欧尼尔(1888—1953)是美国现代著名戏剧家。他整整三十年(1913—1943)创作生涯所留下的五十一部剧本,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包含了他对美国社会与生活的长期观察和思索,也反映了他在戏剧艺术上的大胆尝试与革新。他曾四次获美国文学的最高奖——  相似文献   

13.
《伪君子》是十七世纪的戏剧家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在整个戏剧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堪称佳作,尤其先声夺人、姗姗来迟、浓妆淡抹、层层张开等人物的出场更是对传统戏剧结构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布莱希特与莎士比亚虽属不同时代的戏剧家,但在戏剧表现手法上仍然可找到相似处。本文运用布莱希特戏剧的间离理论,从戏剧结构和情节上探讨了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间离手段和陌生化技巧。剧中的间离效果体现在:叙述手段的陌生化、结构的延宕、语言的间离、对位等。莎翁精心地运用间离手法使哈姆雷特获得了不同凡响的戏剧效果及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5.
欧阳予倩,著名艺术家、戏剧教育家,我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自1907年日本留学时参加“春柳社”起,一直到1962年在京逝世,他不间断地在戏剧岗位上战斗了半个多世纪!对于这样一位为戏剧事业奋斗了一生的杰出戏剧家,党和人民给予他崇高的评价。长期以来,不少欧阳予倩的亲朋好友和研究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了大量的回忆和研究文章,使我们加深了对这位戏剧家光辉一生的了解。但毋庸讳言,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佚,对欧阳予倩的研究远不能说是深入的,且在史料上,尚有不少失实之处。仅以他的剧作而论,欧  相似文献   

16.
契诃夫的戏剧精神和风格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戏剧冲突的淡化处理、舞台抒情氛围的营造等戏剧表现手法方面。而这些戏剧表现手法背后实为契诃夫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对这一喜剧精神的理解决定了对契诃夫戏剧风格接受的程度。中国现代剧作家在各自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契诃夫的戏剧表现手法,但对其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则还没有充分领悟和借鉴,尤其缺乏契诃夫那深沉的冷峻所蕴涵的荒诞意识。这是中国现代历史、文化的特性造成的,这种特性使得中国现代戏剧家的创作在接受来自契诃夫的艺术影响的过程中有不小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曹禺戏剧的文本分析和考察曹禺的精神历程发现:曹禺在建构自己的前期戏剧时整合了基督教文化、中国道家思想、西方生命哲学等思想资源,由此形成了自己剧作独特的结构和思想意蕴。曹禺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与他善于整合各种精神资源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同为中国话剧事业的奠基人,田汉与洪深的戏剧道路与戏剧创作曾有几度遇合。这几乎主要受约于社会选择。而他们剧作的审美分野,则鲜明地显现出他们创作的个性形象。早在二十年代初,他们最初涉足剧坛,一在日本,一从美利坚学成归国途中,展望从地平线上初升的中国现代剧坛,都曾踌躇满志立下同一誓言。田汉自许:“我尝自署中国未来的易卜生”①,洪深声明:“我愿做一个易卜生”②。两位未来戏剧家这个不谋而合的选择都指向同一个宏伟志愿:以那位挪威戏剧大师为先导,创造中国新剧,领导二十世纪中国剧坛新潮流,以戏剧介入新旧交替时代的中国社会现实问题。这一选择还包蕴着那一时代的社  相似文献   

19.
苏州大学中文系朱栋霖副教授和南京大学外文系刘海平副教授合著的《中美文化在戏剧中交流—奥尼尔与中国》一书最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奥尼尔的名字及其戏剧作品传入中国后的流程为线索,展现出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戏剧家对中国话剧的发展和成熟的影响,乃至对中国文化界的价值观、审美观演进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奥  相似文献   

20.
曹禺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大师,他在戏剧创作过程中不仅善于汲取西方戏剧理论精华,同时他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起来的戏剧家,他的戏剧创作同时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他剧作中对家庭氛围和家庭成员关系的描写以及对父权秩序的不满和挑战,是受到幼年家庭文化的影响;他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和构筑戏剧氛围时,又借鉴并浸润着中国传统戏曲的文化精髓;他对“仁”这一品质的不吝赞美,对善恶因果论的重视以及对原始人性的肯定和赞扬,则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