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熙即位时,清朝虽君临全国已十有七载,但政权基础仍然是很不稳固的,用顺治遗诏中的话来说,是“国治未臻,民生未遂”。康熙即位后,鳌拜党比弄权于内,三藩割据窥视于外,噶尔丹骚扰破坏于西北,故明余孽负隅顽抗于东南,分裂和内战的幽灵正在向康熙这位娃娃皇帝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康熙从巩固清朝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亲政之后,除了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实行一系列富国利民的政策外,康熙深知:“致治之道,首重人才”和“选贤任能,为治之大道”。是以终其一生,在人才的罗致、培养和使用上颇下苦心,“虽垂老而倦倦不息”。终于依靠政策与人才这两把钥匙,打开了“盛世”的大门。尽管物换星移,康熙之世去今已二百余年,经而康熙的用人由于阶级局限也和我们宗旨不同,目的迥异,但他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方面的验,是值得探讨的,也是可以引以为鉴的。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以“数字技术”变革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时代,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和潜在的就业风险,主要包括新技术革命引发“机器换人”的就业替代效应、数字经济赋能绿色发展引发的技术性失业风险及新就业形态引发的劳动者权益保障缺失。这对我国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增量、优化就业结构和提升就业质量带来了新的挑战。切实防范和有效化解就业风险主要应对策略基础在“防”,重点在“治”,以“长效机制”为支撑,以重点群体为抓手,对于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3.
进入2006年,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传达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多重信息,不管是政策出台的转变,还是专家学者的研究探讨和媒体报道,都在指向同一个“靶心”——民生。从2006年开始,对民生问题的社会关注度、针对民生问题的政策力度,以及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将深刻影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决策走向。而且,中国已进入必须解决新民生问题的历史阶段,也具备解决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新民生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必将带动中国社会发生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基于此。提出“民生新政元年”的概念。“民生新政元年”,是创建和谐新民生的开始,但并不是说此前不关注民生,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民生;而在更早的100年前,“民生”就列入了革命先驱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按照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4.
康熙(1654——1722年),名玄烨,清朝在全国建立统治后的第二个皇帝。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推行法家路线,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位的六十一年间,曾于一六七一年(康熙十年)、一六八二年(康熙二十一年)、一六九八年(康熙三十七年)三次巡行东北。每次出巡,随从的文武官员及侍卫兵丁达数万人,队伍庞大,声威煊赫,为时少则两月,多达五个月。康熙的东巡,同他多次南巡江南、北巡塞上一样,都是为了巩固边疆统治和抗击外来侵略所采取的重大政治性措施。可是,近年来,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为了给它的侵略扩张政策制造舆论根据,竞编造大量谎言,无耻地篡改历史。他们除起劲地叫嚷什么中国的黑龙江两岸“历来就是属于俄罗斯的土地”外,还在康熙东巡上大作文章,胡说康熙东巡是“继续在黑龙江中、上游地区加强军事行动,企图用一切手段从这地区排除俄国人,将它并入自己的版图”,是搞什么“侦察军情”,“准备军事远征”等等。事实是驳斥谎言的有力武器。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文献记  相似文献   

5.
清初,台湾尚未统一,清政府一直推行海禁政策,以隔绝内地人民与外界的联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郑氏败亡后,清政府宣称:“海内一统,环宇宁谧”,遂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谕示“满汉人民视同一体,应令其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并在沿海设置四海关;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负责管理中外贸易、征税、辑私等事务。指定外商可在上述四口互市。但不到八十年,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以“民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关闭了三个海关,只准外商在广州一地通过“公行”进行贸易或交谈有关事宜。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渐多,故将旧有之“关”称之为“常关”,新设之“关”称之为“海关”或“新关”,以示区别。  相似文献   

6.
清人李光地不仅为理学名臣,也是卓有建树的诗歌理论家.在他看来,诗文全关气运、诗贵含蓄蕴藉、诗以道性情、温柔敦厚为诗之教、作诗应从摹仿人手和作诗如做人.他对诗文的论述在逢迎康熙“文治”需要的基础上,继承了儒家“诗言志”、“修辞立其诚”、“温柔敦厚”和“知人论世”等古老诗学话语.这些思想虽非李光地首创,却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直接影响了康熙文艺政策的制订和文学观念的形成,为奠定康乾盛世的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十七届五中全会凸显了“民生”关怀,“民生”是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科学发展语境中的“民生”,谋的是最广大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幸福生活。民生幸福是个不断实现的过程,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导,扩大就业,搞好收入分配调控,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定海“红毛馆”是康熙乾隆年间浙江对外贸易的一个窗口,开放了半个世纪。“红毛馆”的兴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外政策的变化,其历史教训值得后世思索玩味。  相似文献   

9.
论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严格禁止或限制大陆人民出海贸易;另一方面,严格管制和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这一政策的形成,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含康、雍、乾三朝的漫长过程。它的开始,应追溯到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禁海令。本来,在康熙帝统一台湾后的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江、浙、闽、广海禁,于云山、宁波、漳州、澳门设四海关”,①允许大陆人民出  相似文献   

10.
清康熙皇帝亲政后,对天主教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沟通。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北堂建成。后因清朝政府与罗马教皇发生“礼仪之争”,北堂曾荒废一时。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被迫“归还”北堂。今日之北堂,是“庚子赔款”所建。本文通过北堂的变迁,阐述了天主教在北京的传播史。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康熙皇帝,凡稍一点历史常识的人,便会想到他曾经做过的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好事.即他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二十九日,正式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人口政策.其办法是,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人丁总数为2460余万,丁银额为335万两)为固定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加实数察明,另造清册,题报”.以后,在他的晚年,又在此基础上,始行“地丁合一”的“摊丁入亩”(亦称“摊丁入地”)制度.其办法是,将上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的了银总数,按各省原所属丁银,全部摊入各州县的田赋银中,统叫“地了”.使之“丁随地起”,统一征收.此制先在“广东、四川两省先行之”,作为试点.史载: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丁随地起,见于明文者,自广东始”.四川实行摊丁入亩,则要晚一些,“康熙末年,四川……先以行之.田载丁而输纳,丁随田而卖买,公私称便”.除此之外,有些省在部分州县也实行了此制.如河南的太康、汝阳等十一州县始行“丁随地派”;浙江常山县始行“均丁于地”等.但这一制度的完成,还是由康熙的后继者雍正和乾隆的继续推行,直到乾隆二十四(1777年),最后在贵州实行“摊丁入亩”  相似文献   

1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优化民生政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以中共中央发布的20个一号文件为研究样本,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进行文本综合分析和政策工具分析,刻画了农村民生政策的演进特征和优化方向,得到以下结论:改革开放40年来,20个中央一号文件构建了系统的中国农村民生政策体系;中国农村民生政策实现了全覆盖,但农村住房保障政策相对薄弱;农村民生政策工具的使用程度符合一般规律,但具体分类下的政策工具差异化明显;契约式和互动式农村民生政策工具的使用偏少,有效发挥市场力量和动员全社会参与是农村民生政策优化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依托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包含经济增长基本面和社会发展两大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和分析安徽2004—2018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显示,2004年以来安徽经济增长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增长基本面维度方面,强度和创新性提升较稳定,稳定性、外向性和合理性波动较大;在社会发展维度方面,健康、生态和福利稳步上升,基础教育发展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以“创新”为引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以“绿色”为要求协调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以“共享”为目标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可以有效提升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住房制度的重要论述,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房住不炒”、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作为基本目标,提出了实行“租购并举”、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的改革方向。这些重要论述与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关于民生与住房的诸多阐述一脉相承,继承、坚持并发展了党中央历代领导人关于民生和住房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住房制度的重要论述,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住房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坚持“两个结合”在住房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持续优化我国住房制度和住房政策的重要指引,符合解决民生短板问题的现实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推动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义。  相似文献   

15.
从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至今,中国一直积极参与伊拉克的战后经济重建。2003—2012年,中国侧重于帮助伊拉克恢复其经济的“造血”功能;2013年至今,中国侧重于将伊拉克经济重建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帮助其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在参与特点上,中国参与伊拉克战后经济重建具有以能源合作为主轴、多种参与方式并存,并大致形成了较完整的经济重建参与模式。中国实施的“援助+贸易”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感,也符合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国情。综合来看,中国参与伊拉克战后经济重建在改善伊拉克经济和民生的同时,也保障了中国的能源安全,进而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海湾地区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民心支持和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6.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22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新的关键节点举行的全国“两会”,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着眼新时代十年新跨越、展望开创未来新局面,任务重大,意义非凡。全国“两会”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重要会议。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大礼包”充满期待: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大礼包”分量十足、诚意满满,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7.
民生建设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绍兴各级党委和政府一直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绍兴民生实践走过了发展经济带动民生、深化改革保障民生、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十二五”期间,绍兴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点是要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本导向,以推进创业就业为基本路径,以办好民生工程实事为重要抓手,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动民生改善走在前列.  相似文献   

18.
民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近年来,中国政府和许多社会团体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可是,由于在认识论上缺乏辩证法,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建议政府职能进一步向民生政府的方向转变,把社会还给社会。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准备迎接“以社会建设为中心”这一顺乎时代潮流的大趋势。民生研究是学术研究的生长点,学术界应当把对民生问题的研究当作“学”字第一号的大课题,从而为民生问题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9.
《康熙微服私访》续集现正在大陆热播,而此前《康》剧的制片、亦是剧中演员的邓婕又在台湾上演了一串“好戏”。 98年9月上旬,邓婕赶完了在“康熙微服私访续集”中的戏份,便应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和联合报系、华视等单位合办的“1998红楼梦博览会”之邀到台湾访问,两岸“凤辣子”相见,“一品夫人”喜遇,戏中同戏,戏外又有戏,着实让台湾媒体狠炒了一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民生为本位的现代化,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民生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为理论基石,以中华优秀传统民生思想为文化根基,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建设经验为思想基础,借鉴西方大国民生经验教训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理论,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历史底蕴。人民当家作主的民生政治理论、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民生经济理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民生文化理论、和谐稳定的民生社会理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生生态理论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理论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内容。基于“民生”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民生思想进行理论阐释,研究分析其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根基、把握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样态,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民生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