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是西方现代一系列文学艺术思潮、流派的总和,现实主义则是有相应审美意识、艺术原则规定性的文学艺术现象。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相互不能替代、各具强健生命力的奇观,它们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总体生命律动大体有三种比较典型的情况。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倾向同社会变动有着带规律性的密切联系,我们能从中获得历史的、文化的、美学的启迪。展望新世纪,可以预见,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会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继续变换着花样活跃在文学舞台上。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围绕现实主义的讨论主要有“现实主义重构论”和“现实主义冲击波”两个批评话题。由于“现实主义重构论”阐释上的困境,且缺乏新的理论信息,因此,它在文坛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反响;而有关“现实主义冲击波”作品的争论虽然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关注,但其对文学观念的发展、新变却缺少足够的作用力。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现实主义话语更新的难度如果没有新的价值原则、艺术方式与文化策略的注入,现实主义就只能在自身封闭的系统中往复轮回。  相似文献   

3.
4.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消费文化进行了深入而充分的书写。关于消费情形和状况主要书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奢侈、豪华、铺排的,二是贫穷、困顿、窘迫的;关于消费资源受损、消费条件不足的群体维护,以及争取消费资源、条件的事实,既书写了其自身的维护和争取,也书写了企业领导和基层干部为维护其权益而采取的举措。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还集中呈现了一些官员、商人和女性对个人消费资源的贪婪攫取和大肆侵吞。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消费文化书写的意图在于审视、反思和质疑、批判消费社会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描述20世纪中国悲剧理论的百年历程,勾勒出中国现当代悲剧理论对于异域文化多次选择的发展轨迹。中国现当代悲剧在众声喧哗中开始,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继粉墨登场,经过历史的选择,现实主义逐渐确立了主潮地位,其过程却充满曲折,经过伪现实主义,又回归传统现实主义,最终走向开放的现实主义,清晰地呈现出由多元到一元、又由一元到多元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汪曾祺是一个既在潮流之中又在潮流之外的独特存在。评论者在谈到当代小说的“游戏”性质时,主要始于“现代派”、“先锋文学”,而忽略了汪曾祺的小说。笔者试图从游戏姿态、游戏心理、游戏手段和游戏取向四个方面分析,表明汪曾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进行了结合小说与游戏的最初尝试。  相似文献   

7.
寻根文学虽然表现形态十分复杂,但它却是与时代一起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现象。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激进主义是这个时代的思想主流。这种时代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寻根文学,无论是它的发生还是文化选择,都与这个时代的精神息息相关。寻根文学与其他知识生产一样,都是80年代的精神产物。只有立足于这一点,才能够比较容易厘清寻根文学在文化背后隐藏着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8.
营造历史的典型环境、塑造典型的历史人物,是20世纪40年代现实主义史剧家创造性思维运作的产物。以人物为中心进行“史”与“剧”的有机整合,堪称20世纪40年代史剧家把握历史真实、重建艺术世界的创造性突破。  相似文献   

9.
伍尔夫是一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但她最初却是以创作传统小说登上文坛的,她的早期作品基本上恪守19世纪小说的传统模式,有着从现实主义到意识流过渡的明显痕迹.伍尔夫虽推崇现代主义,但对现代主义在试验阶段的不足有着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创作现象,是作家陷入个人遭遇和社会前途双重困境下而出现的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也是作家长期思考的一个创作母题。1930年代的“京派”文学和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20世纪“寻根”思潮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大重要的文学流派,二者在乡土体验和文化重构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然而又因创作主体的文化心态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新文学流程中 ,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没落和现实主义的崛起 ,根本原因是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历史选择。这种选择所导致的使命感使中国的现实主义区别于欧洲的现实主义。西方文学的输入和传统文学的继承使中国新文学充满了对峙和张力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从恢复现实主义观念开始,对社会现实给予极大关注,对人生矛盾的正视和对生活情感状况的深入反映,使电影艺术再一次跃上新的高点。现实主义审美观和表现手法重新占据主导位置,基本表现为对社会矛盾和人心情感深度的现实关照以及维护真实之美感。对历史的反思已经超越了就事论事的层面,而深入到对人的命运和人的心路历程的表现上。审美观念的位移使直面现实的尖锐问题和揭示问题实质的立足点都放在人的情感与心灵的震荡层面,造就了电影成为一个时代艺术成熟的最重要标志。对现实的真实表现使中国电影走到了世界电影共同的轨道上来,从而走向现代电影。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及其推崇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主导中国文坛近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现代派进入中国,引起争议。文章用“接受理论”的观点分析争议的原因,并据80年代中国对现代主义的推介和研究形成热潮这一事实,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现实主义地位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实主义理论自晚清民初引进中国以来,历来是聚讼纷纭的话题。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的确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至70年代,现实主义历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两结合”、“三突出”的“浪漫化”与“左化”演变,其内涵逐渐被政治话语架空,遂发生变奏;与此同时,邵荃麟、秦兆阳等理论家也在坚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80、90年代,现实主义呈现复兴之象,并在同现代主义、先锋派的竞争中曲折发展;而后因“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崛起,现实主义再次走向写实。进入21世纪,现实主义继续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支流“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和异流“神实主义”。回望百年中国现实主义的演化进路,不仅有助于厘清现实主义的发展逻辑,而且也助于烛照当下的文艺创作。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工业小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相对于其他题材,工业文学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工业题材小说也是如此.而90年代的现实主义冲击波,似乎给工业小说的复兴提供了机遇.而一度喧嚣之后,当我们回头审视之时,就会发现这一现象并未达到他们宣传中的预期效果.工业小说仍然未能成为文坛重头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6.
从叙事学的视角考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的朝鲜族小说可以发现,以20世纪70年代末为界,朝鲜族小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叙事特征,因此可以认定为是叙事方式的分界线,并以此分为前期和后期。叙事时间上前期为“顺叙”的“故事时序”,后期为“顺叙”和“倒叙”并用;叙事视点上前期较单一,后期较多样化;叙事文体上前期叙述与对话明确区分开,后期“描写”超过了“叙述”,叙述和对话的区别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对本世纪20年代末到70年代里与政治革命发生了紧密联系的(泛政治化语境中的)现实主义思潮给予考察。“革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选择是出于文化重建的需要,它浸染的浪漫色彩在根本上源于当时的浪漫文化语境。3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由于与其时的社会制度和政治意识形态错位,显示出了它的虚蹈性,一如当时的无产阶级文化实践在某种程度上的非自足和不成熟状态。至5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具体操作方式,产生了一大批具有特定审美形态的作品。“两结合”的可能性与合法性则是因了当时的社会本质,同时又强化了这种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和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写实小说创作是在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中形成的,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学在特定的时期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和深化。然而,新写实小说创作在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又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创作观念与法国的新小说派甚为相似,在创作的手法中,又汲取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一些艺术技巧,使新写实小说的创作迥异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在显示了现实主义的强盛的生命力的同时,也展示了现实主义在当代文坛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历史书写元小说是上世纪中后期在欧美出现的新小说形式.它兼具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传统历史小说的部分特征,同时又颠覆它们固有的观念和前提,尤其是对现实主义的历史再现观和现代主义的文本主义提出根本质疑.在语言论转向和历史转向的双重影响下,历史书写元小说着意去探讨和揭示语言在再现历史和现实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一些被人们想当然接受的常识和观念去自然化、去神秘化,渴望以此来破除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幻觉,认清其作为话语建构的本质,进而引向现实政治变革的可能.因此,它也就不像詹姆逊等人所批判的那样是反历史、反现实和逃避政治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被压抑的族群身份认同逐渐复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对各族群文化的自觉追溯与探寻。这一文化寻根现象最初显现为文学表述空间由政治转向文化,后在寻根文学思潮影响下寻根意识与现代意识得以强化,又由于形式主义理论的影响,少数民族作家自觉探索艺术形式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潮流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