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尔雏诺从轻与重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关于小说重量的美学理论.“轻“在卡尔维诺的思维和小说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沉重“是他苦心追求“轻“的最重要的前提.其小说创作与美学理论之间具有非常鲜明的相互阐释性.<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刻画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轻的形象,该作品具有轻逸特色的语言风格和虚实相生的轻逸叙事结构,是卡尔维诺实践其关于小说重量的美学理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轻逸”在卡尔维诺的创作思维和小说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小说创作与美学理论之间也有十分鲜明的相互阐释性。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以轻逸的笔法构筑了如梦般轻盈的城市,以飘逸轻灵之美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沉重与人类生存的重负。在对“看不见的城市”的轻逸书写中,体现了卡尔维诺对当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关注。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有意打破小说美学的压抑局面,把读者从以前那种以“重”写“重”的沉闷而压抑的格局中解脱出来,让人们在这个越来越沉重的世界里放飞轻逸的梦想,以飘逸、洒脱的态度坦然面对生活的重负。这种以轻逸之美来表现沉重之思的美学追求,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界一直被誉为幻想大师的卡尔维诺在其作品中一直深切地关注现实人生.在《树上的男爵》中,童话传奇般浪漫书写的背后隐藏着深邃、凝重的主题,即“轻逸”的现实主义.卡尔维诺驾驭“轻逸”的幻想车轮,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把作家的时代诫命、社会责任与文学的作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轻逸”的现实主义在小说中体现在三方面:影射现代不和谐的生存处境;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社会理想;独特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4.
"致力于减少沉重感"是卡尔维诺对其小说理论"轻逸"的一种诠释。在具体的创作实践里,卡尔维诺通过讽刺手法直指人性的阴暗面,对人类生存的精神困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和卡尔维诺比较类似,王小波在创作中也坚定地反抗着所谓的"庄严滞重"。但王氏小说风格的特殊性就在于,他通过对"文革"这一历史事件的讽刺以及边缘化的人物塑造,表达了他小说写作上的"追求有趣"与游戏化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5.
西西自传体小说《候鸟》采用儿童视角,叙写了林素素一家为躲避战乱迁往香港的故事,其叙事结构具有细节化和碎片化的特征,语言具有鲜明的儿童化特色.儿童视角下的叙事态度较为平静,却蕴含了一种悲悯情怀.若借卡尔维诺所述的"轻逸"而观之,儿童视角下的语言和感受尽管表面"轻逸",但它却表现了历史之沉重,写出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卡尔维诺与米兰·昆德拉都是当代享誉世界的小说家,他们的小说独树一格,颠覆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传统。他们都倾心于小说美学的构建,且二者的小说美学在各具特色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对小说"轻"的召唤——简洁、精确的艺术,"思"的召唤——颠覆传统叙事性小说的思想小说,以及对"杂糅"的召唤——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打开了有关小说书写的新的可能性,为未来的小说发展指明了独特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小说家金宇澄在其长篇小说《繁花》中减轻了作品结构和文学语言的分量,刻画了上海城的迷人细节和上海人的生活趣味。在客观冷静的轻逸笔法背后,是金宇澄对生活世相的沉重记录。轻盈的叙述使苦难深重的生活变得可以承受,这与意大利文学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轻逸"小说美学不谋而合。"轻逸"不仅是文学的一种呈现方式,也是作者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根本方式,更是生命的本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轻":卡尔维诺小说美学中的诗性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作为卡尔维诺(Calvino)小说美学的关键要素,不仅意味着一种轻松的表达方式,而且代表着人类存在的最高智慧——诗性智慧,这种诗性智慧既表现为小说创作中想象性的创造和超越,又表现为借助科学知识对精确性的追求;"轻"既不是非理性的,也不是理性的,而是超越二者之上的诗性.  相似文献   

9.
潘颂汉 《百色学院学报》2014,(2):119-121,125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中国作家王小波影响颇深。文章以人物塑造为切入点,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视域观照王小波小说对卡尔维诺的接受与重构,在作家自我诉求、知识结构以及"投射作用"等因素作用下,王小波的创作体现出受卡尔维诺影响下的启发、认同与接合,更呈现独具个性的再造、重构与偏移。  相似文献   

10.
"意象"这一古老的美学范畴,在当今的文学批评领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对意象概念进行理论辨析的基础上,从魔幻小说中意象的审美创造和美学特征两个视角,探讨了魔幻意象的象征性和诗性特点,并尝试从视觉、想象、赋情、传达四个方面,描述魔幻意象的"美学空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逸"字的词源考释入手,认为对中国古典美学中"逸"之审美范畴的研究应该从超脱的涵义开始,而不必溯源于隐逸之"逸"。进而以"逸气"一词为线索,探讨古代书画品第中"逸品"的思想渊源和内涵演变。最后将"逸"的美学特征归纳为超脱、自然、不拘三个方面,由浅入深阐发其美学意蕴和内在联系,试图对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逸品"作出新的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传统小说理论家认为小说视点在小说整体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认为小说创作和批评的重点在于要加强小说内部成分的创作。这一观点受到福斯特的质疑,他认为小说批评不应该局限于一些构思精巧的程式。福斯特强调小说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小说内部结构与读者审美之间的关系,应该从形式技巧与读者阐释的关系入手来探讨小说美学。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及背景结构的美学研究是叙事性小说研究的中心问题,只有从这些方面着手才会最终展现出小说创作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逸”从隐逸人格向审美范畴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逸"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它最初是作为主体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而存 在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审美范畴,这是一个从评人之"逸"发展成为评艺之"逸"的历程.作为评人之"逸" 主要用于对隐逸之士或具有隐逸精神的主体的品评,作为评艺之"逸"则主要用于对山水艺术(山水田园诗、山水画、园林山水)的品评.随着山水艺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人们对"逸"的理性分析也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4.
从"穿"衣到"写"衣,张爱玲与服饰的关系由身体滑移至文字,成为她本人生存体系和生命图景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散见于张爱玲创作中的服饰书写,表明其对衣服的迷恋已然超越了一般女性的物质装饰意义,这些文字既有个人的生存智慧,也蕴含着人类普遍的生存哲学。她的小说艺术又是其服饰理论的美学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她的服饰美学与小说美学"互相发明",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相似文献   

15.
微型小说无论从形制抑或内涵方面,处处体现其"微"特点。考察近年来马来西亚华文微型小说,呈现出三个特点:其美学特征在于"微摄"与"微雕";其美学品格属于"微讽"与"微笑";其美学内涵则堪比"南洋镜"、"万花筒"。  相似文献   

16.
清代画家恽南田的画论著作<南田画跋>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南田画学以阐发山水画理为主,其中蕴涵着丰赡而渊深的绘画美学思想.其美学思想主要关涉山水画的创作主体、艺术本体、审美标准以及山水画的多重境界观,形成了以"逸"为主的绘画境界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徐念慈的小说美学研究 ,对近代小说美学理论有突出的贡献。他以公允的态度对小说与社会、人生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而辩证的论述。其小说社会学研究 ,开中国小说社会学研究之先河。他参考黑格尔等西方美学家的理论 ,对小说的艺术特性进行美学研究 ,发表了一些颇具学术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其具体表现在对小说、戏曲、诗文、音乐的评论方面.其美学思想强调"自然"、"发愤",反对假道学,要求抒写真性情,突破僵化的格套.其理论思维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不仅对于整个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前人一直关注对创造社诗歌美学的研究,却忽视了创造社独特的小说美学思想。前期创造社在五个方面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美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一、提倡为艺术而小说;二、高扬主体性创作原则;三、丰富了"自叙传"的审美内涵;四、开启了小说"向内转"的艺术方向;五、确立了接收外来文学美学思想的开放格局。  相似文献   

20.
《太子晋解》虽是杂史类著作《逸周书》中的一篇,却呈现出与史学著作不同的特征,其文体性质值得探讨。首先,《太子晋解》虽然存在与赋体相类似的特征,但总体上看应该被视为小说,而不能被视为赋。其次,《太子晋解》虽然与师旷相关,但由于中心人物并非师旷而是太子晋,所以不宜被视为"师旷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