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人信箱     
《女人世界》2007,(1):12-12
编辑你好!偶然机缘,我接连阅读了最近的两期杂志。“报纸卖新闻,杂志卖观点”,从《女人世界》里,我感到这是本观点“够分量”、“够真实”的杂志。尤其是贵刊十月期发表的封面文章《整形,美丽还是陷阱?》,看后让我明白很多问题。真的很喜欢贵杂志这种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相似文献   

2.
同样的骄傲     
王志国 《可乐》2010,(3):M0003-M0003
近日,逛书摊翻看《可乐》时。我“一不小心”看到了自己的“文章”!好激动!好兴奋!好可乐啊!没想到我的文字能在杂志上变成铅字!虽然寥寥数语,却让我狂喜了好久:虽然只是以书信的形式发表,我却一样骄傲!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新少年》2010,(4):48-48
妈妈爱看“健康即时贴”我上三年级时开始订了《新少年》杂志。每到新一期杂志发下来的时候,里面的内容就吸引了我们。在老师的催促下,我们才恋恋不舍地收进书包。回家后,我把杂志推荐给妈妈。妈妈特别爱看里面的“健康即时贴”。  相似文献   

4.
多年的《山西老年》垒起来几乎与人等高,是我家中最多的刊物,也是我们全家人最爱读的杂志。每月杂志一到.我便爱不释手地从扉页一直看到最后一个栏目“夕阳看台”,其中,“文史丛林”、“文苑漫步”和“养生保健”的全部文章都要篇篇细读,并用铅笔勾画出来,让家人翻阅时多加注意。我家祖孙三代都抢着看,老伴儿爱看“真情人生”,女儿、媳妇爱看“文史丛林”,儿子、女婿爱看“共同关注”,孙辈们则喜欢“休闲驿站”,总之,一本《山西老年》全家人共享,各取所需。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新少年》2010,(7):88-88
小读者来信说: 我是阜蒙县沙拉蒙古族学校五年二班的武文慧,是《新少年》的忠实读者,每期新杂志都非常认真地读,连过去的旧杂志也时常找出来读。我发现2009年1—2期第88页中,在回答一封读者来信时,说是“把81变成了18”。这里应该是“把18变成81”吧?  相似文献   

6.
李新建 《可乐》2010,(11):M0003-M0003
我和好友去逛书店,她一进大门就朝杂志区跑去,翻了很久。 我走到她身边问:“找什么?” 她说:“找《可乐》。” 我一愣:“这是什么杂志呀?” “超好看的。我每期都买。这期怎么找不到了呢?”  相似文献   

7.
我叫邓恩焕,86岁,运城稷山县人。1949年,从西北军政大学毕业后,南下四川开展革命工作直到从四川省司法厅监狱局离休。我偶然间看到《山西老年》杂志刊登的“追寻南下的足迹”文章,不由地回想起我南下四川后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尤其是我们活捉“国大代表”、  相似文献   

8.
乔晓慧 《可乐》2011,(1):M0002-M0002
我是中学语文教师,看过半年杂志之后,《可乐》成了我教学的好帮手。首先,《可乐》内容阳光、积极、向上,可以放心推荐给学生看。《可乐》中的许多文章,如“流行童话”、“心灵阳光”、“为人处世”等栏目的稿件,富有哲理,观点新颖.能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当年,我到西双版纳去,很大原因是我对北京的“文革”联倦了。1967年,红卫兵已退出“文革”主流,我以最后的热情和朋友编了一本杂志——《准备》。尽管这刊物已从犯乱的政治转到了文学,尽管我在其中的小说《站在最前线》中极力讴歌了第一张“大字报”的诞生(据说《城市采风》一书称此篇关红卫兵文学先河),但还是被中央“文革”的某位大人物定为“反动刊物”,于是我微底厥倦了。于是1968年春节刚刚过,我上路了。坐了三天三夜火车,又坐了四夜五天汽车,西餐版纳到厂。出续前,北京的冬天造未遇大,然而一路南行,春季就被省略了。中…  相似文献   

10.
爱的接力     
儿子在家里乱翻我的杂志。突然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他说:“咦,你为什么不表态?难道不觉得我很勇敢吗?”我说:“是啊是啊,很勇敢。可世上有些事并不单是勇敢就够用。比如这件事吧,还得有钱。”他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举办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建筑的创意征文比赛。金牌获得者,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说着,把一本海外刊物递给我。  相似文献   

11.
袁大令 《人生与伴侣》2007,(2):M0003-M0003
上个月我生病了,医生嘱咐我要静养。正巧,朋友送来2006年的《人生与伴侣》,好几期,供我随时翻阅,以消闲,解寂寞。于是,我这才知道有本叫《人生与伴侣》的杂志,但还认为是“野”的,放在床头的案桌上,没有很当回事儿。然而一读上,我就一篇一篇地读下去,大有爱不释手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出现在杂志文章结尾处、一般占一个字符大小的小图标在本文之与未进入杂志编辑排版命名和认识的范畴。杂志“尾标”概念的提出,即是为有意识利用和规范使用提供一个前提,以杜绝由于“尾标”使用不规范而引起的杂志的法律与诚信危机,同时更具建设性的应用于杂志品牌文化系统的构建和表现。  相似文献   

13.
《中华魂》2013,(4):61-61
我在首发的《开卷文丛》中,发现有九十高龄的王辛笛先生的《梦馀随笔》。在《梦馀随笔》中,又偶然发现作者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写的《小杂志与新精神》这篇文章。我们因此知道,所谓“小杂志”完全不是开本上的概念,而是一种文艺精神领域的标示。上个世纪前叶的欧美国家的“小杂志”,是关注文艺新人新作的、可以不发稿费的一种杂志,编者和投稿者都不是为了求利的动机而存在的,双方都可以不在乎杂志的发行,可以说是毫无功利性;  相似文献   

14.
苗向东 《社区》2010,(35):18-18
在北京的大街上.看到这样一条标语——学习是一种信仰。与此如出一辙,在杂志上看到刘若英的一句话:“我曾经说过我是一个信徒,既然是信徒,就必须忠于自己的信仰,而音乐本身就是我的信仰。”  相似文献   

15.
许燕 《阅读与作文》2007,(10):31-33
今天上午我的工作效率特别高,当第四节课铃声敲响的时候,作业已全部批改完毕。“终于可以看看这本借来已久的杂志了。”我暗自庆幸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肖笛 《21世纪》2010,(9):68-69
洪晃的留学轨迹,正如其著作《我的非正常生活》一样,有着“非正常的路线”。1973年,12岁的洪晃同27个孩子一起,以新中国第一批公派小留学生的身份赴美读书。后来,因为“太懂事”和美国文化产生分歧,她被送回中国。19岁重返美国,以奖学金学生的身份,自费留学美国久负盛名的七大女校之一——纽约州瓦瑟学院。4年后毕业,沾着一身“艺术细菌”,回国工作。洪晃说:我们这所学校培养的人大都像我一样沾点艺术气质,比较独立,也比较自由散漫,包括后来回国进入文化圈子办起中文杂志,也是母校所赐。  相似文献   

17.
定位是一个市场营销学术语,一份刊物的定位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决定其内容选择和风格特征。本文以哲学的对立概念为依据,通过对中国男性杂志定位的文化考察,将目前中国男性杂志定位中存在的“受众定位之平民和精英的二元对立”,“主题定位之时尚和心灵的二元对立”,“文化定位之本土化和西化的对立”进行分析和论述,希图找出中国男性杂志文化整合的文化路径,为中国男性杂志的健康发展找到更好出路。  相似文献   

18.
戴瑞吉 《老友》2014,(12):16-17
幼时的我就喜欢音乐,读师范后更加迷恋音乐。1953年师范毕业前夕,我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居然被江西《教育工作》杂志刊登了,从此,我就有了一个“音乐梦”。从事教育工作后,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不仅努力学习音乐理论,还坚持歌曲创作,陆续在《赣江新歌》《广播歌选》《长江歌声》等刊物发表过作品,其中有3首还被广播电台播放了;更让我惊喜的是,1956年5月间,县政府派人通知我去参加江西省召开的“音乐创作座谈会”,由此更坚定了我的“音乐梦”。  相似文献   

19.
吴敏 《社区》2014,(12):46-46
那天,我去看望姨妈,在她家客厅的一角,我发现了许多报刊,近前翻看,有日报、法制报,还有老年、健康、花卉类的杂志,足有10多份。我好奇地问姨妈:“您一个人订这么多报刊,是要开图书馆啊?”  相似文献   

20.
吴晓波 《社区》2012,(26):42-43
前日,有杂志给我发问卷:“如果你能穿越,最喜欢回到哪个朝代?”我想了一下说:“宋朝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