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京英  何强  于洋 《统计研究》2012,29(12):18-23
本文介绍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探索和研发的生活质量指数(YBLI),包括其构建背景、研究意义、指标体系以及测算方法;利用OECD公布的其成员国生活质量指数得分数据,深入研究了OECD成员国生活质量指数、物质生活条件指数和生活品质指数的统计特征,以及三者与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关系。结论表明:物质生活条件指数随收入的上升而提高,但生活质量指数和生活品质指数随收入上升的趋势却呈非线性特征,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较GDP更好的测算社会进步的方法,推动统计报表制度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方法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水平、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实证考察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并对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生活水平的评价,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生活质量达到程序的刻划。因此生活水平或生活质量评价一般是宏观意义上的概念。在微观意义上也有生活水平评价概念,但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因为在国家或地区宏观评价确定后,一个具体家庭或个人的生活状况如何是显而易见的,其生活水平的高低可以具体地与其他家庭或个人相比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其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如何,要想作出准确的描述则是较为复杂的问题。本文拟从探讨生活水平概念和评价方法入手,以国际上评价生活水平标准为背景,测度现阶段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状况,试图以此研…  相似文献   

4.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建立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若干思考 (一)生活质量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生活质量,是指人们对自身发展、对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为保证这种需求得到满足的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5.
北京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依据北京市居民幸福指数调查的问卷数据,根据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相关理论选取变量指标,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因素及其变动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主要受到六个生活评价指标的影响,并且发现物质条件状况满意度的评价对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基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为探索主观幸福感的形成因素提供一种研究方法,并且为进一步提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如此,地区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极大地提高该国或该地区的竞争力,而其竞争力的提高也将促进其经济更快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是否具有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目前,国际间地区间产品和服务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本的竞争。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投资发挥着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的作用。国民素质竞争力所反映的对象就是一国或地区在人力资本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国民素质竞争力作为反映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  相似文献   

7.
生活质量一词来源于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1958年在《丰裕社会》一书,他定义生活质量是人们对生活水平的全面评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形成了“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生活条件的优劣程度”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在使用恩格尔系数评价某个国家或地区某个阶段的生活贫富状况时,要结合恩格尔系数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清其下降的真正原因。论文从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出发,认为它的基本影响因素是物价、品种数、各种消费品或劳务的购买量。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导致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五种可能的原因,并联系实际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9.
恩格尔系数的适用性与居民生活水平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恩格尔系数提出以来,就在居民生活水平评价应用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又由于其局限性,用恩格尔系数评价的居民生活水平高低与实际水平状况不大相符,导致人们对恩格尔系数的适用性产生了怀疑。文章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居民生活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将因子分析评价结果与恩格尔系数得出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经分析表明,与恩格尔系数相比,用因子分析方法则能更好地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状况。  相似文献   

10.
王巧英 《统计教育》2009,(12):49-53
本文运用2007年统计数据及spss软件对内蒙古地级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行实证分析。在指出现行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不足的同时。用因子分析法对居民生活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内蒙古地级市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排名结果。最后,根据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内蒙古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一、文化生活质量的内涵及构成文化生活质量就其内容而言,包括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与结构状况,居民文化生活方式的合理化构成以及居民文化生活质量供求程度,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感受状况。文化生活质量的主体可由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结构、文化生活方式、文化生活感受四类要素构成。其中,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结构是一种基础性和可以合理调节的投入因素,居民文化生活方式、文化生活感受是文化消费  相似文献   

12.
关于幸福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与社会》2006,(4):38-38
一、何为幸福指数幸福指数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幸福感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它是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主要生活领域的满意感;其二,它是人们所体验到的快乐感;其三,它是人们由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因此,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因此,民众对生活境遇、工作境遇等的满意度都是构成幸福指数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家计调查,亦称居民收支调查或居民预算调查.它是以研究居民收支为目的的,在统计方法范围内是一种抽样统计观察.职工家计调查是居民家计调查的一种,它的任务在于调查工人、职员占有的属于生活资料方面的物质财富数量、生活条件、全部收入和支出情况,从而取得资料以便研究工人职员的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14.
恩格尔系数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明 《中国统计》2008,(4):49-50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用恩格尔系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方法,同时许多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历史资料也证实了恩格尔定律的强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用恩格尔系数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少飞 《统计研究》2002,19(6):19-22
由于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料表明恩格尔定律是正确的 ,因此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就成为一种非常普及并且易被接受的方法。但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消费理念的巨大改变 ,这样一个根据经验规律所获得的指标是否还能够合适被用来判断居民生活水平 ,值得我们认真考虑。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对上海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重新进行探讨。  一、恩格尔系数的意义首先 ,从长期来看用恩格尔系数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 (或家庭 )的居民生活水平变化情况。笔者以 1992~ 2 0 0 0年上海市居民的恩…  相似文献   

16.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统计指标,其值越低表征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它的变化是诸多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表现,除收入外,物价波动、城市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体系、金融体制、住房、医疗等因素都会对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孙靖 《山东统计》2007,(1):26-28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人口健康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最重要的综合指标之一。随着居民生活质量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山东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2005年达到75.02岁.“十五”期间人均增寿1.6岁。  相似文献   

18.
居民生活质量是用来反映居民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衡量标准,幸福感是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商品数量的增加,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从单纯注重物质因素转移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从片面强调生活中商品货物的数量,转移到强调工作、消费、政治和精神生活中的意义和满足感,追求生活质量的协调与全面提高。本文分别站在生活质量、幸福感这两个角度,对哈尔滨城镇居民进行问卷凋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地区购买力平价计算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区购买力平价(即地区PPP或地区间价格差异指数)作为2011年最新一轮国际比较项目(ICP)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宏观经济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实施方案、方法特点、适用性和优缺点等角度,对国际上较为常见的篮子成本法(包括价格法和单位值法)、Hedonic回归分析法和拓展的恩格尔曲线法等地区PPP编制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用科学的发展观审视GD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生产总值,即通常所说的“GDP”,是以价值形式表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上世纪50年代到1985年以前,我国衡量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是国民收入,其核算范围仅涵盖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不包括对社会和居民提供服务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自1985年开始试算国内生产总值,1993年正式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替代国民收入核算全社会总产出。很长一段时期以来,GDP增长的变化情况,对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