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践思维"即"关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形上之思"未分化独立之前作为现代哲学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形上之思"作为现代哲学的理论理解样式,是对形而上学传统思维的超越,是在"解构"逻辑理性中心主义的同时积极建构人类未来意识形式。作为"形上之思"初始阶段的重要思维方式,"实践思维"试图揭示人类的哲学意蕴,认为实践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就是哲学的本性,因此"类哲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形上之思"是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新发展,是对古代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近代认识论的思维方式的彻底颠覆,由"形上之思"作为核心与基础的现代哲学也是古代实体哲学、近代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发展。"实践思维"与"形上之思"二者,由于前者直接来自于马克思思想,后者则是大陆哲学(主要是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产物,呈现出各自不同特点,从学理上看,实践思维是"从大到小",而形上之思是"从小到大";从合法性上看,实践思维认为哲学就是人学,形上之思则把自身看成哲学的当然样式。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之思与禅宗精神存在共通和相似。海德格尔批判主客二分的西方形而上学思维传统,倡导一种主客二分之先的前逻辑思维;禅宗力举顿悟,这是一种不必借助逻辑程序和语言文字仅凭直觉体验的、神秘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象思维是与源自西方的概念思维截然不同的中国传统思维的主要形式。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全面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文化,也包括其产生的思维方式。经过一百多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已经西化了,现代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时使用的也是西化的思维方式。由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使用这种西化的思维方式严重地误读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在方法论上实现自觉地摆脱西方思维的影响,成为正确理解中国传统的前提。因此,必须终止概念思维,进入象思维。  相似文献   

4.
"取象比类"句式具有由此及彼的逻辑关系特点,这种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通过"取象比类"句法关系的探讨,结合西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就可以透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古汉语句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找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古汉语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理解都立足于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之上,这是二者的共同点,它首先把人们对虚无主义的流俗之见排除在外。但是,按照海德格的理解,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只是一种倒转而不是对柏拉图主义的一种克服。而任何对形而上学的倒转最后又稳稳当当地落到形而上学之中。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思考仍然是一种"价值之思",而任何"价值之思"都是以某种主体性形而上学为前提。由此出发,海氏给出了自己克服形而上学的"道路":"存在之思"。海德格尔以"存在之思"统摄尼采的"价值之思",这构成二者对虚无主义理解上的基本差异。海德格尔在存在之思的道路上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其结果如何?作者给出了一个不同于国内研究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学受道家哲学的观念、方法影响最深,若从思维方式看,则主要表现在整体之思、对待之思和象喻之思三个方面。其中,对待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同时所有对立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的。它以整体之思为前提,更强调相互参照的二元对待的彼此依存,彼此包含,彼此转化,乃是一种二元协同之思。对待思维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之一,也成为了中国诗学的重要思维路向。中国诗学中的对待批评将具有传统哲学智慧的对待思维模式内化为运思方式,在话语言说方面有着独特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和合思维是中华和合文化传统的内在精髓和灵魂,与西方注重矛盾思维的传统相比,它以对立和谐与系统和谐为其观测视域和理论致思,体现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智慧。建设和谐文化和确立和谐思维方式,必须以继承中国传统和合思想为基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继承和创新的历史实践中开创中华文化复兴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理解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术语的关键在于对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以及他切入艺术之思的独特视角的掌握。存在与真理之思是海氏艺术哲学一以贯之的主线。海氏从其存在论出发思考艺术,从而跳出了传统艺术之思的认知论模式,特别是摈弃了近代技术理性对象化、主客二元对峙的思维方式,从而使艺术现象置于另一全新的理论视野之中,并通过其独到的术语使其在存在论意义上逐步展开和得以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是在以往整个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变革基础上的真正革新,它改变了以往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对人本身及其所在世界的抽象认识,从实践这一根本原则出发去科学把握现实的人及世界。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不仅完成了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局限性的克服,而且实现了对它的超越。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并不是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简单的批判继承与改造,而是以实践为根本点展开对哲学前提、哲学本性及其价值立场的反思,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拒斥形而上学与确立无产阶级价值立场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原则性超越。  相似文献   

10.
《奇葩说》的一期现场讨论内含了中西方关于"生死担当"的分歧,其中所强调的"有所不为"是中西方共有的价值理念。西方传统文化基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其"生死担当"精神主体以神为主,以人为辅,是由人向神的内在超越,止于"不作为"的境界。先秦儒家的"生死担当"则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下,以人为唯一主体的内在超越,既须"有所不为"也要"有所作为",内含了担当之勇、之智、之乐,其现代转化既要有世界眼光,也要有中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禅宗思维与诗性思维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思维,那种所谓"诗学等禅宗,千古渊源共"、"论诗如论禅"、"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是把禅宗思维中渗透的诗性思维也当成了禅宗思维.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表面上看都追求"自性"和"个性",也都有对"空"、"无"的独到见解,但实质上两者的"自性"观、"空""无"观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因此禅与诗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关于滑稽和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笑具有悠久的历史。人为什么会笑,笑的原因主要在于主体,抑或在于客体,还是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世界上已有的研究笑的专著,比较著名的和有影响的,就有数百种。然而,到现在为止翻译成中文的并不多,这实在有点遗憾。中国人是一个善于笑的民族,中国有着十分丰富的笑的材料,我们期待着有作为的美学家来总结我们民族的笑和滑稽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思维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思维内容具有全人类性。正由于思维内容的全人类性 ,各民族之间才可以通过语言的翻译进行思想交流。不同的民族因为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 ,历史发展各异 ,再加上语言本身的差异 ,导致了人们对统一客观事物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因此在翻译中 ,翻译工作者不能只忠实于字面意义上的机械对等 ,而应用意识意义替代原语意义 ,使译文更符合译语习惯 ,更易于被读者所接受 ,因此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在所难免。对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进行的探讨便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孔子复礼, 老子复道。然其政治理论的基本倾向则是一致的, 都是追求民利、民朴、民安, 使社会重归和谐。二者的不同在于:老子主张让民自正、自化、自富、 自朴,推崇无为, 反对干涉。孔子则倡导正之、化之、教之、富之,强调德教风化。他们对现实的批判则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治传统中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思想与制度,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各有侧重和利弊。前者关注共同的福利,后者则强调多数的权力。两者对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无论是民本还是民主,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在具体借鉴过程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的文学研究界 ,常见没有思想的学问和没有学问的思想。除了道德的层面、技术的层面 ,“学术规范”更重要的是应当指向学理的层面、思想的层面。如果一篇论文经过寻章摘句 ,旁求远绍 ,能求一义 ,征一理 ,也算是有思想有价值 ,但连考据的功夫的都没学到或不愿烦劳 ,嚼人剩饭 ,还要多谈“学术” ,那可真是奈何不得也么哥了。相反如果是冠之以“酷评” ,社会评论派的文章若能有理有据 ,又何以不能作为有价值的学术看待呢 ?  相似文献   

17.
人间佛教思想与儒家人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历史不断发生变迁.在中国历史大转变,中国佛教日趋衰落的严重时刻,被誉为近世新佛教领袖的太虚大师(1890-1947)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脉博,倡导"人间净土"说,并相应地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此外,印顺(1906~)、赵朴初(1907~2000)等也对人间佛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考察了不同学者的看法,并将人间佛教说与中国儒家人学思想进行比较,探寻其异同,这对于探讨人间佛教的建设,推进佛教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加入WTO后,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新形势下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从分形思想的产生过程、分形思想的经典数学观点两方面去认识分形这门新兴学科 .  相似文献   

20.
我们时代的学者都有责任关注环境哲学问题。环境哲学的目的并非是要描述环境变化,而是要探讨伴随环境危机而产生的哲学问题,它们主要涉及的是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各类问题。环境哲学必定需要研究环境伦理问题。当前最紧迫的是要解决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认为个体可以扮演多样化的社会角色,面对不同的角色和境遇,他或她有能力做出恰当的选择,相信全社会的成员终将能够自觉遵守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