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行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出生率和死亡率方面取得子巨大成就。但是,由于人口的巨大惯性,我国人口仍然以每年净增1600万人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大陆总人口已于1991年年中达11.5亿。巨大的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对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  相似文献   

2.
自70年代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中国的人口控制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十几年来生育政策的社会经济背景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这种大变动中,中国的计划生育能够持续执行,并取得显著成效,是值得思考的。本文着重考察在政治经济大变动背景下,80年代中国生育政策的变迁和发展,以求更好地贯彻执行现行的人口政策。 一、生育政策转变的背景 进入7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问题日趋严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育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特别是在70年代,中国经历了急剧的生育率下降。总和生育率从60年代末的6左右下降到1981年的2.6,到1990年又进一步下降到2.3。这样迅速的生育率转变引起了国内外人口学界的广泛关注,一度成为研究的热门题目。没有人会怀疑中国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对降低生育率起了重要作用,问题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对生育率的转变也起了促进作用。由于可获得的资料的限制,早期的研究大都限于全国水平的分析,并普遍将生育率下降归功于计划生育政策。这类研究没有涉及中国生育率的地区差异,而正是这些生育率的差异,仅用计划生育政策是难以完全解释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计划生育经历了70、80年代近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概而言之,70年代实现了由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的转变;80年代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形势下基本实现了生育政策从调整到稳定的转变.这样,就为90年代实现人口控制的法制化系列化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一、七十年代政策控制成效评估70年代,全国计划生育以“晚婚晚育”号召为起点,逐步向“晚、稀、少”转变,“二胎加间隔”则在上述前提下提出一对夫妇间隔生二个孩子,并在晚育基础上加强胎次间隔控制,这项政策在强有力的行政控制、宣传舆论和骨干带头的推动下,有效地控制了第二次人口高峰的增长势头,实现了控制人口激增和调整人口结构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5.
山区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1%,人口占55.7%。山区开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山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揭示山区特殊地理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当前和今后中国农村扶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二中国农村贫困主要是由于生存环境不利导致的区域性贫困.7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推行了市场取向的改革,整个社会逐渐恢复了活力,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大多数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因此,经济增长被认为是缓解和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这种观点在中国政府80…  相似文献   

6.
中国分省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就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政策。早在50年代;中国人口的死亡率就开始迅速下降,并在此后持续下降。到70年代后期,大部分年龄的分年龄死亡率都有明显的降低。80年代初进行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中国已成为一个低死亡率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缓人口规模的过快膨胀,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根据各个时期人口增长各指标的不同特点,可将中国人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历史轨迹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人口增长由快速向慢速转变阶段;人口增长的波动与反复阶段;人口规模的惯性增长和人口内在增长趋势阶段;2000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仍然保持稳步下降趋势阶段。虽然中国人口规模的增长在21世纪前30年还不会停止,  相似文献   

8.
时期生育水平指标的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应用TFR′指标与TFR指标比较 ,在中国历年生育数据和计划生育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以往的生育史和计划生育史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结果反映出 :70年代的计划生育使时期TFR持续大幅度下降 ,但逐步积累了很大的由生育推迟所形成的生育势能。 80年代初TFR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70年代积累的生育势能的释放 ,而由新婚姻法公布所产生部分早婚早育只是次要原因。80年代尽管存在多次生育政策变化 ,计划生育并没有出现大的失控。其间的TFR波动与政策多变和工作状况不稳定有关。 90年代开始新一轮TFR持续下降 ,但同时也在积累新的生育势能。这一分析量化地揭示了常规TFR的一些缺陷 ,TFR′指标则能够较好地提供生育变化趋势的信息 ,而两者的比较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生育状况  相似文献   

9.
进入70年代后,我国的计划生育由城市推广到农村。整个70年代的人口控制,使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几乎一直呈大幅度下降。进入80年代后的1981年和1986年,人口出现了两次回升。比较分析与研究这两次人口回升的原因、特点、差异,对于完善、稳定生育政策,正确认识当前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工作,对于统一思想认识,有效控制人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通市自上世纪 70年代初期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 ,努力构建新型生育文化 ,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稳定在正常值范围内 ,这是各种主客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中总结了南通市在强化行政管理、宣传教育、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1.
"双独政策"影响下北京市人口生育水平变动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马小红 《人口研究》2004,28(1):75-79
1 研究背景与调查方法70年代北京开始实施计划生育 ,1 979年 1 0月《北京市计划生育暂行规定》首次提出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 ,对终生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妇给予表扬和奖励”(以下简称“一孩政策”)。在“一孩政策”为主导的情况下 ,2 0余年来 ,北京市人口生育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作为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市较早进入了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总和生育率自 1 974年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1 44后 ,一直呈持续下降状态 ,80年代中期为 1 4,90年代初下降到 1 3以下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进一步下降到 0 72 ,远远低于…  相似文献   

12.
再论“四二一”结构:定义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二一"结构是中国低生育率背景下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的一种特殊表达,既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广泛推行对中国家庭的深刻影响,又揭示了中国现阶段婚姻家庭乃至未来人口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系列的进展,但在概念界定与使用的方法上仍缺乏共识,导致研究结论的分歧和研究拓展的迟滞。在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形势下,"四二一"结构是研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问题,以及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变动的一个良好的载体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流动人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流动人口 :我们了解多少 ?改革开放以来 ,在我国城乡出现了一个格外引人关注的人口现象 ,那就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 70年代末 ,这一流动人口的规模尚比较有限 ,因为当时的人口流动还受到严格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 1984年 10月 1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和 80年代中期政府及学术界大力提倡的发展小城镇战略为广大农民参与流动提供了政策上、理论上的依据 ,从而中国人口流动进入了历史上罕见的高峰时期 ,人口流动问题也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尽管流动人口问题如此引人注目 ,但我们对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14.
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它早在全国强化计划生育初期(当时的生育政策,先是“两个正好”,随之推行“晚、稀、少”),全市生育率已迅速降到更替水平以下,70年代,平均总和生育率为1.9,比60年代平均水平下降了51%.进入80年代,又率先在市区里普及了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往后,在坚持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的约束下,出现了全市生育率、自然增长率持续保持在低水平上波动的好形势.这不仅为首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并且为全国、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发展起到示范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口生育政策的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 70年代初以来的人口生育政策在短短的 2 0年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人口生育政策的具体内容、执行情况和最终生育水平等方面可以系统分析与评价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人口政策的形成与完善,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它在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下,几经沉浮,几经周折,在我们失去了一个个控制人口增长的时机以后,当我国的人口问题日益暴露再也无法回避之时,它才艰难地站立起来。从70年代初我国的人口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健康问题综述郭维明中国妇女的健康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社会对生育健康诸问题的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政府和学者对生育健康这一在妇女健康中居重要地位的中心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妇...  相似文献   

18.
文章依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数据和地方文献资料考察20世纪30年代以来法定婚龄、政策婚龄对农民初婚行为的约束作用.文章的基本结论是20世纪70年代之前,法定婚龄并非刚性原则,具有相当大的弹性.迄至80年代初,尽管各个时期都有一定比例低于法定婚龄结婚者,但多数民众却遵循了这一原则.晚婚年龄政策虽未被多数民众所恪守,但却将低于法定婚龄结婚者的比重降到最低.80年代法定婚龄以下结婚率上升与集体经济组织制约降低有关.90年代农村晚婚率上升是社会经济初步转型力量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婚育龄妇女节育率已达70%以上,避孕节育措施的实施对于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和生育率的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各种避孕措施的续用率还不尽人意,尤其是现用率一直最高的宫内节育器,其续用率明显低于其它国家,因此中国总体的避孕效果低于国际推荐标准。7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广泛而切实地展开,研究这一时期避孕措施的分布、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的60年代的情况进行对比,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将探讨不同时期避孕续用率的总体状况,深入分析影响避孕续用率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程…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有计划控制人口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50年代中期政策的提出到70年代初。 1949年解放时,我国有人口54,000多万,到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已增加到6亿多。人口这种自发地、无计划地迅增,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更快地改善。为此,政务院早在1953年就指示中央卫生部帮助群众节制生育,并批准了修定的避孕及人工流产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