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蠡是春秋后期人,生于楚国,出身微贱,后到越国。据《国语·越语下》的记载,他与文种是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发愤图强,灭吴称霸的谋划者。据《史记》载,灭吴后,范蠡为上将军,自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乃弃越去齐,变姓名在齐国海畔治业致富。齐国想用他为相,范蠡辞相印,散家财,移居当时的商业中心定陶,自称陶朱公,从事贸易,“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又致大富。从范蠡生平来看,他是一个政治家和大商人,又是  相似文献   

2.
离骚浅谈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出现,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光彩;他的诗篇,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宝库,在文学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离骚》是屈原的主要作品。本文仅就《离骚》的产生、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和它给我们的启示等方面谈点体会。一、《离骚》是屈原用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乃至生命写成的,是他为理想而斗争几经失败的怨愤经过极度压缩后,所爆发出来的伟大诗篇。屈原任左徒期间,楚国的力量在七国当中仅次于秦国。当时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对峙,相互斗争着想完成中国的统一。屈原积极地将楚国的兴亡和完成中国  相似文献   

3.
归谬法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反驳方式,它的反驳过程是:反驳者先假定被反驳者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对这一观点进行合理的引申,以最大限度地暴露对方观点的谬误与荒唐,进而达到驳倒论敌的目的。这种反驳的好处是干净、彻底,但在论辩实践中,还有一种与归谬法极为相似,却又更为有力的反驳方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引导式正反比较归谬法。为了说明这种方法,我们先看两段完整的反驳。这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段对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问齐宣王:“您的臣下把他的妻子儿女托给他的朋友,自己去楚回游玩,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已经挨饿受冻了,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同他绝交。”又问:“狱官不能断案,该怎么办?”宣王说:“罢他的官。”孟子又问:“国家没治理好,应怎样对待国君呢?”宣王无言以对,只好看着左右的人,用别的话题来支吾了。  相似文献   

4.
《读骚十论》是戴志钧同志十年治骚的结晶。关于他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张志岳教授在《序》文中已作了介绍,说他“每撰写一篇论文,都能在全面进行史实考核和作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印证,触类旁通。稍有疑滞,冥思苦索,往往数易其稿。”本文则试图通过其研究特点,方法的分析对该书作一具体介绍。始终把屈原放在战国中期社会变革而引起的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和楚国内部矛盾历史条件下加以研究,是该书的重要特点。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  相似文献   

5.
和任何思想的出现一样,理学的产生尽管有极为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但在理论形 式上,它要以以往的思想资料作为出发点。这个成了封建社会后期官方统治思想的理 学,是打着继承孔孟道统的旗号的。其主张无论有怎样的创新,形式上总要依傍六经, 从中找出立论的依据。他们所依傍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傅夫根 《江右论坛》2007,8(5):54-56
作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子是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一方面继承了法家思想,主张严刑酷法,以吏为师;另一方面,韩非的学说却本于黄老无为.两种不同路径的学说在韩非这里得到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韩非的思想只能是一种政治学说,韩非学说的主要部分是他的"法术势",是为维护君权统治的一种政治学说.他的人性论和公利私利之辩共同构成了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从韩非的理论路径来看,具有鲜明的伦理思想的部分是人性论和公私之辩.  相似文献   

7.
善恶美丑对立统一《离骚》的显著特点,是政治抒情诗。它以浪漫主义方式,自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为之奋斗过程和失败的结局。诗人的理想是做为楚国现实政治对立物提出来的。它是产生于现实,又是理想化了的。说它理想化,是指它带有浓厚的超现实的理想色彩;说它产生于现实,是指它主要是战国中期社会大变革中楚国新旧两种对抗社会力量激烈斗争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矛盾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著名军事学家吴起是一个成功的人。 吴起,战国时期军事家,卫国人,喜欢兵法,曾拜曾子为师,学习文化知识与治国理论。他在鲁国国王手下做事,齐人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为统兵将军,但是由于吴起以前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担心吴起因这层关系而心向齐国,暗中帮助齐国。无奈之下,吴起只好杀了妻子,用这种形式取信于鲁国,同时与齐...  相似文献   

9.
庞骏 《阅江学刊》2014,(4):68-73
储君的名号称谓自秦汉以来通称皇太子。西晋武帝在立储问题上的三个失误:立愚子、立悍妇、立庶孙导致太子司马衷即位后严重失权,由此引发八王之乱。在八王之乱中出现了两个新的储君名号:皇太弟与皇太孙,它们皆是宗室诸王争夺最高皇权的重要政治手段之一。西晋出现的皇太弟制、皇太孙制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补充,也是统治集团对最高权力转移机制的适度调整,从客观上而言,对于丰富和调整秦汉以来的皇位继承制度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九歌》中的十神(五男五女)系统,具有一种相当整齐有序的内在结构,它暗合于先秦流行于中原地区的阴阳五行及五方十神学说,所以其来源乃是战国末季始创于齐国的东、南、西、北、中五方十神系统。因此,那种认为《九歌》中的十神与中原的诸神关系不大,是楚国所特有的观点,是荒谬的。《九歌》名九,却有十一篇,其原因即在:“九”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之数,因此,九歌实际上就是“天歌”,亦即“九天五宫十神之歌”的缩略语。  相似文献   

11.
<正>战国策派是四十年代初在国统区出现的一个文化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林同济、陈铨、何永佶、雷海宗等人。它以林同济主编的《战国策》半月刊和重庆《大公报》《战国》副刊而得名。四十年代初正是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处在最艰难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的反日斗争处于最困难的时刻。如何战胜法西斯侵略者成了全世界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林同济、陈铨这些大学教授们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也从单纯的教学与研究中走出来,办起了刊物,发表自己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他们的观点在当时的中国政治学术界别具特色,他们以尼采的“强力意志”学说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极力鼓吹战争,主张实行独裁统治。这种思想在客观上迎合了法西斯侵略者的暴行,助长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因而遭到进步文化界对它的猛烈批判。受此影响学术界对战国派的思想一直缺乏整体的把握和研究,从他们的各个思想侧面进行详细的深入的研究也显不够。本文试通过成国策派对于传统文化与现实政治的关系的主张来探讨一下战国策派的政治文化观。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连年混战,政局动荡。为了达到强大自己并统一天下的目的,各诸侯国对人才的需要极度膨胀,而这一时期,以好客喜士而闻名的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为其所处诸侯国的人才储备与供应做了巨大贡献。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四公子的行径描述详细。在这里,分别从“四公子何以进入《史记》”“四公子之好客”“四公子之疏误…‘从生活环境窥探四公子的性格”和“太史公笔下的四公子”等方面浅显解析战国四公子之异同。  相似文献   

13.
即位诏书是帝制时代政策阶段性继替、关联的重要资料.文章将洪武至正统六位皇帝的即位诏书加以排比分析后提出如下判断:所有这些即位诏书都以申明新君即位合法性为要旨,并皆宣布大赦、新政条款,可见皇帝政治仍须取得与民心、普遍文化价值的契合,并非造成既成事实即可;建文帝即位诏表露出从威猛严苛转向文治宽仁的政策意向;明初诸帝中朱棣即位合法性最成问题;洪熙即位诏与建文政令相通.以宽仁休息为核心,朱棣、朱高炽父子之间的确存在重大政见分歧;宣德以后基本维系洪熙政令大轨.可见建文时期社会政策基本精神在洪熙、宣德时期得到部分体现;赋役沉重、军民逃离、司法严苛是整个明前期突出的社会问题和政策难题;杨士奇在明前期政策基调转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洪熙到正统初年可能是士大夫群体在国家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4.
朱丽丽 《学术交流》2012,(Z1):102-103
周立国之初,周公把《韶》为宗庙祭祀之乐,当时"自卿大夫师瞽以下,皆选有道德之人,朝月习业,以教国子,学歌九德"[1]。姜太公封齐后,《韶》乐传入齐国。先齐音乐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加之齐人天性豁达自由,齐文化有较强的开放性、兼容性,因此,《韶》乐在齐国被改造、俗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富国养民思想探析齐春晓康有为是中国19世纪末期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的中心人物,他的许多改革主张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倡导变法维新的过程中,康有为不仅提出了一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纲领,而且还提出了一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主张,他在...  相似文献   

16.
《求是学刊》2019,(5):64-71
先秦诸子的政治哲学以儒墨道法为大宗。其中,儒墨道皆有复古主义思想倾向。儒墨两家同尊封建,不同之处在于孔孟复古以阐扬经典文物的精神为主旨,墨家复古则流于空泛。道家复古的实质是反对一切社会制度,主张复归于自然和人的天性。法家反对将古代道德混入当世政治,试图构造一种更为纯粹的政治哲学,但是缺少政治人格的"先天不足"导致其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缺陷。总体看来,先秦诸子的政治哲学缺少纯粹的逻辑原点,不得不依托理想典范的历史预设进行历史和逻辑相混合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要重实践、重政绩、重公论王匡友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于部”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提到了全党面前.为了保证把那些能够适应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的优秀人才真正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如何坚持重实...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兀术不死,兵革不休”,其实是一种误解。金兀术并没有一味主战,而是经历了一个由主战到主和的转变过程。在天会八年(1130年)以前,他是一位积极主张攻宋的“狂热”分子,之后,开始向主和方面转化,到了金熙宗即位以后,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转化。天眷元年(绍兴八年,1138 年)宋金初步达成和议以后,兀术又撕毁和约,重新发动侵宋战争,其目的是为了收回河南陕西一带土地,并非是在对宋议和的目标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主张在有利于金朝的条件下与宋朝达成新的和议。“绍兴和议”以后,兀术主张与宋朝保持和好。兀术这种并非一味主战,也非一味主和的两手并用的对宋政策,使他获得了成功,但也损害了宋朝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王莽是西汉末世家豪族大地主和奴隶主残余势力的代表。他自比周公,师承孔孟,依据《周礼》,法古改制,用孔孟之道大耍阴谋诡计,篡夺了西汉政权,建立了所谓新朝(公元八年──二三年),历史上出现了孔孟之徒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复辟倒退政权。然而,王莽推行“克己复礼”反动路线,进行“制礼作乐”的美梦未醒,农民大起义就把他送上了历史的断头台。今天,我们把野心家、阴谋家、复辟狂王莽拿来剖析批判,对于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是有益处的。 王莽上台是西汉后期尊儒反法的恶果 王莽篡权不是偶然的,它是西汉后期尊儒反法的一个必然恶果,…  相似文献   

20.
《理想国》和《商君书》政治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主张君主政治、追求国家公义,主张公共权力全面支配和管控社会生活;《理想国》有“正义—理念—哲学家王”的内在结构,《商君书》也蕴含有“义(公义)—要(理)—明君圣王”的潜在框架,相似度高得惊人。两者还有许多不同之处,《理想国》的政治思想体现的是城邦公民的自由,奴隶和外邦人不在其中;《商君书》的刑赏主张则体现了对境内齐民应尽义务的要求,具有普遍适用的性质。《理想国》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处于长期混乱之中因而企盼复兴以保持独立的雅典城邦思想家的产物;《商君书》则是正在形成中的齐民社会且不断追求天下统一的秦国思想家的产物。两书政治思想有同有异,表现了作者的个人偏好,但更深刻地反映了各自所处社会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