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州古村落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同时也是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场所.其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学界持续关注的问题.论文首先从空间的角度阐述了文化因素和物质环境共同构成空间活力;然后通过对徽州古村落空间形式和文化观念的回溯,反映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式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最后以民俗节庆活动为例揭示徽州古村落中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关联性对延续其空间活力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于被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切实地延续其文化生命力,还需进一步挖掘其价值与功能。把社区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结合起来,是一条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社区文化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目连戏在开展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中所具有的文化娱乐性、文化参与性、文化寓教性和文化认同性四个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及工作回顾》,谈的不仅是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也作了简要介绍。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均是特色鲜明的徽州文化。《徽州民俗概况》和《也谈徽州方言》让你进一步了解这些特色。《徽州古代建房匠事外传》更有许多轶闻趣紊,让你一饱眼福。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徽州人曾经创造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由于徽州山多田少,使得徽州人不得不出外经商谋生,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商人在明清两代的市场上极为活跃,他们在获得丰厚商业利润的同时,也广泛接触和吸纳了各地的文化营养。有力的经济支撑和不同文化要素的融入,使得具有独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徽州获得了孕育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的契机与可能。内涵丰富的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朴学、徽州工艺和戏曲,以及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村落、祠堂、牌坊等大量文化遗存,数十万件徽州契约文书和各类文献,既反映出徽州文化在历史上的繁荣昌盛,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遗产:徽学正是以此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5.
自黟县西递、宏村作为“中国安徽古村落”,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徽州文化遗产”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成为“徽州文化”研究保护的重要内容。当然,对“徽州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先要弄清整个“文化遗产”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黄凯  朱米娜 《江淮论坛》2009,(6):158-161
本文解析了徽州三雕所具有的深刻思想文化内涵,并对徽州三雕的发展、传承和保护以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依托黄山、白岳绝佳自然环境,由丰厚徽州物质文化遗存和丰富徽州活态文化遗产共同构成的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是出色承传中华文脉的徽州文化赖以安身立命之所。这一特色文化生态空间在时代风雨冲刷之中濒临消失,保护情势紧迫。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加强徽州文化生态空间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依托黄山、白岳绝佳自然环境,由丰厚徽州物质文化遗存和丰富徽州活态文化遗产共同构成的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是出色承传中华文脉的徽州文化赖以安身立命之所。这一特色文化生态空间在时代风雨冲刷下呈何现状?该如何保护、开发利用?本刊新年之初特推出由市社联组织的课题组所调查撰写的《徽州文化生态报告》,以与识者商榷,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相似文献   

9.
征稿启事     
《徽州社会科学》2006,(1):24-24
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再度靓丽展示.吸引世人目光。近日徽州文化的非物态文化遗存徽州胡开文墨制作工艺、歙砚制作技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徽州日连戏、徽州三雕、徽剧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我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遣产名录(19个)项目的1/3。徽州珠算文化、徽墨、歙砚,万安罗盘还将赴京参加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成果展。  相似文献   

10.
8月11日下午,市内徽学专家、学者、各相关单位负责人齐聚市政协会议室内,共同研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之计,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策。市政协主席张开南出席研讨会并强调,各级政协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发挥优势,做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为我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1.
一、非遗文化生态链的概念 徽州自古是一个人文富集的地方,非遗文化十分繁荣,尤其是明清时达到巅峰,成为程朱理学最活跃的地方,号称“东南邹鲁”。文化传承或文明延续形成文脉。许多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传承永续,就在于有徽州的灵魂,徽州的精神,徽州的文脉。  相似文献   

12.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7,(12):14-14
黄山学院重视徽州文化的宣传研究和普及,除在有关各院系开设徽州文化专题课之外。科研处加大了对徽州文化科研项目的立项力度。今年校级课题立项中,一些大学生纷纷以“徽商”、“徽州建筑”、“徽州古村落”、“徽州方言”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有不少毕业生毕业论文也选取了徽州文化作为论文主题,反映了大学生对徽州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3.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8,(2):37-37
我市徽州民歌、齐云山道教音乐、徽州漆器技艺、徽州绿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徽派盆景制作技艺、徽派民居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等八项徽州文化特色活态文化入选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祁门口舞入选相关扩展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4.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8,(6):21-21
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国家有难时大义凛然、慷慨奉献、积极赈灾的中华优良传统教育着当代徽州人,5.12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共克时艰之时,故园徽州网等广大徽州文化研究者、爱好者自发组织捐款活动、撰写文章,参加网上公祭,用各种方式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用实际行动承传和弘扬忠心报国、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徽州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徽州文书作为水云深处的历史记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重要文化财富”——这是著名徽学专家王振忠在《徽州文书与传统中国研究》一文中提出的看法,自然也给了我们徽州本土的后学来者增添了一份历史自豪感。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黄山市沿革于古徽州、古新安。自秦初置黟、歙两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徽州卓然独特的自然、地理、历史的单元特征,这里孕育、造就了曾经称雄中国商界三百年的徽商,产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并且迄今保留着异常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素有“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文物之海”的美誉。  相似文献   

17.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后期既有典型性、又具普遍意义的地域文化.明清两代是徽州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该时期徽州文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明前期,从明初洪武年间开始,约在嘉靖、万历年间告一段落,期间徽州文化整体风貌彰显的主题是求变与创新.二是明后期,大致从万历中期开始,到明末结束,该时期徽州文化在传承与深化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三是清前期,从明季开始,至清康熙、乾隆之交告一段落,此期的徽州文化经历了一段顿挫与复苏的历程.四是清中叶,大致从康、乾之交开始,至道光年间告一段落,该时期徽州文化体现的特征是博大与精致.徽州文化在明清时期出现的阶段性发展,既与历史环境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与其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徽州社会科学》2006,(10):59-59
本刊顾问张脉贤教授,近三年为宣传徽州文化,不停奔走。集中表现在应邀讲学上。如高等院校有清华大学上海班、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研究生班,有上海新华旅游学院、南京金陵旅游干部管理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专修班、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北京语言学院的外国留学生班及北师大附中黄山夏令营等,都请他讲徽州文化。  相似文献   

19.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6,(6):38-38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关心徽州文化世界遗产。 2006年5月21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偕夫人娜内兴致勃勃地访问参规了世界文化遗产地徽州文化古村落黟县西递。  相似文献   

20.
汪华是隋唐时期歙州的历史名人。由“汪华信仰”衍生的古徽州“抬汪公”民俗丰富多彩,和贵州屯堡“抬注公”民俗交相辉映,是徽州文化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繁荣之际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