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古学堂是清季官方在“新教育”中保存国粹的主要形式.其中张之洞首创并倾注大量心血的湖北存古学堂规模最大,有较深远而重大的寄托,是各省仿办的范例,过去对此研究不足.张之洞力图以不失其故的新式学堂办法保存国粹,并未着力宣扬该校办学“不失其故”的一面,而是在彰显其“新教育”属性的同时,试图静默地将其认同的传统办学取向“见之于行事”.对该校独特地位、学脉传承及其在招考录取、中西课程配置等方面具体运转的考察,可以增进我们对清季“新教育”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当时保存国粹办学努力这一复杂历史图景的认知.张之洞兴办存古学堂的观念和作法有些“曲高和寡”,也算不上成功,却是我们理解和思考“国粹”及其保存方式时相当值得注意的面相.  相似文献   

2.
清季官方以存古学堂为主要形式的保存国粹办学努力,是当时"新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而非其对立面.但在日益激进趋新的世风中,官方的努力遭到了在野一方的质疑和批评."迂腐庸陋"、"窒塞新机"等皆成为存古学堂的常规"形象",影响着时人对官方办学旨趣的认知,尤其左右了很长时间里后之研究者对存古学堂的理解和定位.实际朝野双方的主张有明显的共性,多数时候是分享共同的思想资源,趋新士人的批评也与官方保存国粹的办学旨趣及其实际办学运作有相当的距离.重建清季在野一方质疑和批评官办存古等保存国粹学堂的相关史实,可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增进对清季停废科举后官办"新教育"的全面理解;以回向原典的方式考察当时朝野双方因趋新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对立,应能推进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从清末起,近代中国人开始有意识地传播西方伦理道德思想以变革传统道德及其教育,但直到20世纪20—30年代,近代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才系统地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伴随着国内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杜威、涂尔干和康德等人的道德教育理论相继传入,从而促进了民国德育观念的变革。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传播使传统的修身教育向着进步主义德育转变,而几乎同时传入的涂尔干道德教育学说和康德伦理道德思想及其德育观,不仅对此进行了修正,而且也使国内德育观念趋于多元化。民国德育观念的变革构成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均为当前中国德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要变道德说教为制度建设,以规则、规定来规范人的行为;道德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自身利益出发培养学生"利他"的行为;道德教育在凭借制度的教化作用的同时,还要把对学生的服务作为德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存古学堂是清季官方在"新教育"体系中保存国粹的主要形式,且被纳入"筹备立宪"的办学规划中。各省兴办存古学堂的相关事项通常要交咨议局审议,咨议局则通过提案和议案介入实际的办学运作。过去对此研究明显不足。考察当时闽、鲁、湘、苏等省官绅围绕存古学堂的冲突和论争,尤其是各省咨议局反对兴办该校的提案及其引发的争议、博弈和对立,应能从特定视角增进对清季咨议局议事纷争的全面理解,并为进一步认知清季"筹备立宪"中官绅之间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提供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  相似文献   

6.
书院改学堂是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改革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晚清社会变革是书院改学堂的根本动因,书院自身积弊丛生是内在动因,而新式学堂的出现则是重要的外部动因。这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给我们教育改革留下了诸多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政作为一个改革整体,对新政的经济政策起了三方面负面影响,这些影响是导致清末经济政策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原因很多 ,其中道德教育内容实用性、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是重要的原因。德育内容需要重新构建和整合 ,要以《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为根本 ,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 ,广采博纳古今中外道德资源之精华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 ,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安东强 《学术研究》2012,(3):97-109
清朝原设的各省学政,如何与清末新兴学堂系统从共存到逐渐并轨,是困扰朝野的难题.1905年9月立停科举后,清廷通过参照日本中央视学官的设置,保留学政办理各省学堂事务,却因职能、地位及出身等问题,被迫不断调整改制方案,旨在重新划分学政权限,在学部、督抚和各省学务处之间寻求平衡.检讨清末学政改制方案的演进及纠葛,既能反映枢臣、部臣、疆吏、学政及在野舆论的角力,又可以凸显清朝统管学校与近代教育行政的设制差异.  相似文献   

10.
道德示范群体往往同一定的职业群体、社会阶层或团体等相关联,以群体的形式出现,是其群体固有道德、稳定道德的总体反映.传统社会道德示范群体的形成,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一是得益于家庭道德教育;二是得益于学校道德教育;三是得益于浓重的社会道德氛围;四是得益于世代相传的职业道德教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