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台湾问题”专题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其理想的教学目标应是情感目标与实践目标的有机结合。当前,由于大学生群体信息来源多样化以及涉台政策环境复杂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在对台湾问题保持高度情感投入的同时,对国家涉台政策的理解呈现简单化、肤浅化倾向。基于此,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台湾问题”专题时,应充分把握情感目标与实践目标之间的关系,采用集体备课、专家示范课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相关教学技能和理论水平,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课程参与度,以此助力“形势与政策”课“台湾问题”教学实现以理服人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鉴于现有教学方式存在无法适用于“00后”学生群体和无法满足课程思政教学需求的问题,文章在深入分析“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课程思政教学需求后,论证了PBL教学模式与二者的契合性,并以“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针对“00后”大学生特点和课程思政教学需求进行基于PBL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表现越来越突出,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亚健康”群体的表现、成因以及健美操运动的特点、功能,从而说明健美操对大学生“亚健康”群体的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界对“弱者”概念的界定存有主体认识不足和理论分析不透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标准的浅薄。考察灾民和难民、特殊群体、“少数群体”、“LGBT”群体、贫困群体、“社区特殊人群”以及存在“弱势心态”的群体等七类主体,发现这些所谓“弱者”,由于在个人属性、占有资源、所处环境、具体处境四个方面具有差异,而存在能力、权利或尊严上的不同表现形式。一些我们惯常称谓的“弱者”并不能在严格意义上得到确认,每个人都蕴含一种“强弱”的转换可能。  相似文献   

5.
“酷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发生于特定的个体或群体之间。在虐/被虐的二元对立结构中,呈现特定个体或群体的现实处境、生存状态、生命状态和精神状态。处于二元对立结构中的个体或群体往往以强/弱、施虐/受虐、杀/被杀等主动/被动浑然一体的形式出现。“酷刑”作为“酷虐”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更着重于施刑者使用特定刑具和行刑手法,通过一定的刑罚程序,实现对受刑者肉体的惩罚、戕残乃至毁灭,从而在观刑者及更大的社会范围内达到对身体、思想、心理和精神的警戒、规训和控制。“酷刑”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艺术文本中呈现出不同的存在形…  相似文献   

6.
在三十年代独特的政治文化氛围下,因其成员共同的政治文化意识,使三十年代文学群体事实上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呈现出“亚政治文化”形态,或体现出“亚政治文化”特征。在这方面,对三十年代自称为“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群体来说,也未能成为例外。本文通过三十年代“自由人”、“第三种人”文学群体所呈现出的“亚政治文化”特征的揭示,论证了在三十年代特殊政治文化语境中,文学组织或文学群体的政治化趋向的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以一种新的言说社会理想、奋斗目标的方式表达了当今中国的重社会理想,“中国梦”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价值观引导和激励作用。在“中国梦”的社会理想引导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中国梦”赋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历史责任;“中国梦”对大学生价值愿景的丰富;“中国梦”提供了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对“两课”教学产生的逆反心理入手,对这种逆反心理的表现方式及由此引发的消极效应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相应措施,以期最终达到提高“两课”教学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使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关头,作为这场社会革命的直接后果,便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至价值观念的激烈变革、更替、冲突与震荡。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大学生群体已以其特有的姿态,形成了中国当代社会“特殊的”“准社会阶层”。 当光明而又曲折的民族振兴步伐迈入九十年代的今天,回顾一些年来大学生群体中步步升级的学潮“震荡”,使我们不得不在紧迫应付之余坐下来沉思:这一代大学生究竟怎么了?当我们在探寻大学生中纷纭复杂的思想行为的源头踪迹时,总会发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辐射”与“裂变”。“自我”意识犹如一股  相似文献   

10.
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两课”教学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应顺应形势,积极参与大学生民族的培育过程,从中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角度来探讨“两课”教学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意义,为“两课”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重在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纲要”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评价历史,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刁娜 《东岳论丛》2024,(3):134-140
在先秦儒家学者中,荀子最为明确地提出了其群体观:“人生不能无群”且“人能群”。荀子“合群体”思想所探讨之“群”是相对于孤独的个体而言,指由人结合成的、有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有秩序有规模的群体。具体而言,荀子之“群”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群”由人结合而成,普遍的作为类的人具有能结成群体的群体性或社会性;二、“群”有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即作为统治者的君上、圣王,能够利用人所具有的群体性或社会性,以及外在的社会控制手段,将人类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有秩序有规范的群体;三、荀子所要建构的群体是一个人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职,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稳定的“和一”的群体。这三个方面亦构成荀子“合群体”思想的理论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村官”已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群体,这一群体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其关键在于大学生“村官”是否能够真正投身农村建设从而激发出积极的工作行为.现有相关研究中,大多学者关注制度政策对工作行为绩效的影响,忽视了个体心理认知层面.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研究必须深入到此群体本身的心理过程,本研究从认同构建过程角度出发,分析并构建了身份认同与自我效能感对其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激发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感会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从而更有助于产生组织公民行为.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悄然进入了“微时代”,它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一些人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自己构筑的“信息茧房”之中,这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信息茧房”的特征主要包括信息空间的封闭性、信息获取的片面性以及信息格局的割据性.“信息茧房”易导致大学生个体出现思维定势、群体间出现观念极化,以及大学生的片面发展等危害.文章针对“信息茧房”的危害,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以帮助大学生“破茧而出”,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生中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要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加强教材和资料建设,扩充教学内容,以达到开设此课程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城市外来人口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公共政策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主流的“制度建构”研究范式在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问题上渐现偏颇与不足.实现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的前提并不是“制度建构”研究范式所诉求的政府相关政策、制度的变革,关键在于通过强化既有内群体身份或创生新的“共享内群体身份”,实现其自我及社会的现实认同.相关研究应由“制度建构”范式向“文化实践场域”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7.
张红梅 《理论界》2007,(7):123-123
“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了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切实加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微时代”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培育,是推动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培育与时俱进的现实之需,也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容之要,更是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爱国奋斗精神最基本的特征是在家国情怀的牵引下,将“爱国”同“奋斗”两个价值主题转化为奋斗报国的实践主题。高校必须把握“微时代”特点及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秉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理念,把握其方法论要义。从“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角度出发,分析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下的行为样态和“微时代”烙印特征,通过创作“微内容”、抢占“微阵地”、净化“微环境”、营造“微文化”,探索“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王学静 《理论界》2006,(6):130-131
为了使“两课”教学改革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必须进一步明确“两课”教学应有的地位,坚决转换“两课”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构建“两课”、“生本”教学新模式,不断完善“两课”、“生本”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使“两课”成为深受大学生欢迎的精品课。  相似文献   

20.
龚志伟 《理论界》2006,(3):151-152
社会变迁与转型带来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日趋多元化。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把握“小观点”,融入“大思想”;围绕“小教材”,拓展“大社会”;立足“小课堂”,走向“大生活”,即坚持由“小”及“大”的原则,是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