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要]“观照”是东方佛学术语,也是东方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近代日本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们较早使用“观照”来阐发自己的美学理念,其中岛村抱月提出“观照的艺术”是“为人生的艺术”,是艺术的“大乘之境”,强调“观照”所具有的“东洋趣味”;长谷川天溪站在现代社会“幻象破灭”与“幻象重建”的角度阐述“观照”美学,提出了“幻象观照”和“自我静观”论。同时,有评论家用“观照”论评论夏目漱石的作品,也有美学家用“观照”来对译西洋“aesthetic”(审美)一词,其中竹内敏雄把东方“观照”与西方“审美”加以融合,冈崎义惠在“感动”与“观照”的概念关联中阐发“观照”的东方特性。由此种种,“观照”在日本现代美学中完成了由传统东方美学概念向现代美学概念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藏族母语作家德本加的小说饱含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积淀,但是作者并不追求神奇意味与魔幻色彩,而是倾力于对人生的观照、对生命的关怀、对民族文化与现代性的深刻思考,其创作构成了藏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寄寓着作家对民族未来发展的深情关注.  相似文献   

3.
早期鲁迅的宗教观是具有辩证性的悖论。他从宗教原始起源来肯定形而上的人类精神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获得了评价人生、批判社会的价值尺度;又从对宗教教义的怀疑而否定其神学价值体系,显示出理性主义的时代光彩。在鲁迅思想发展和人生行为的整个过程中,其早期宗教精神表现为内外两种转化形式。一是将宗教意识的追求与宗教徒的献身精神内化为实践性的个人品格:自我牺牲式的救世精神;一是以宗教信仰的价值意义为尺度,批判物化、虚假和马虎的病态人格和社会,前者表现为道德人格上的真爱,后者表现为心理性格上的真诚。从而全面表现了鲁迅对社会改造和民族人格重塑的整体思考  相似文献   

4.
审美活动是人的形式感战胜质料感、观照欲战胜占有欲的活动。人对形式进行审美观照 ,造成人生命价值的超升 :它爆破了各种现实的束缚 ,带来人生的自由与解放 ;爆破了各种狭隘的人生局限 ,带来人生境界的提高与扩展 ;它把注重现实利害的拖泥带水的感性生命 ,创造成一种不沾不滞、无挂无碍的审美感性 ,它自由的形式满足人受压抑的愿望 ,使人由灰色的日常现实进入到诗意境界  相似文献   

5.
在《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中,斯蒂芬的思想变化与发展通过颇具象征意义的宗教静修表现了出来.斯蒂芬的宗教体验可谓一种古老叙事模式的再现,因为乔伊斯笔下的宗教静修带有《圣经》叙事模式的痕迹.另外,尽管乔伊斯分别在《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开头和该书第三章对斯蒂芬的五种感官体验进行了精彩描述,但他改变了这几种感官体验的排列顺序.斯蒂芬感官体验顺序的变化暗示了他的身体发育过程与其精神发展历程之间的差别:前者显现出一条笔直上升的直线,而后者则呈现出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可见,乔伊斯聚焦个体,彰显个性,观照理性,突出了人之为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信仰有价值共契也有本质差异,由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对宗教信仰借鉴的合理性以及超越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宗教信仰,实现教育目标终极性与层次性的和谐统一,实现外部的社会观照与内部的人生观照的结合,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目标宗教化与实现手段科学化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超越宗教神灵论的世界观代之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超越彼岸世界的幻想代之以现实的观照,超越宗教的神秘体验代之以理性实践。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对宗教的借鉴与超越,将会获取更多经验和文化资源,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古卜书<周易>的文学价值是自在的,最早对这一点予以关注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但是,此前人们对<文心雕龙>与<周易>的关系多有曲解,比如认为<文心雕龙>在结构上与<周易>同构、在语言使用上对<周易>多有称引、附会等等,这些并未构成<文心雕龙>对<周易>的文学观照.<文心雕龙>对<周易>的文学观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修辞原则与修辞技巧的观照;文本建构与谋篇布局的观照;情感内蕴及情感表述方式的观照;形象思维与形象表述方式的观照.  相似文献   

8.
“原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类“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形象。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的丰富人生阅历和中西文化积淀,以及作家“返身观照”的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文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亦使其家园情怀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既非宗教研究学者,亦非<圣经>解经专家.但是,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对宗教的批判,以及由此对人类社会罪性的反思与批判,其为迄今为止所有宗教思想家和批判家所无法企及的深刻性,恰好源自<圣经>对神一人关系的故事叙述.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序曲",把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研究,视为回归古典(犹太-基督宗教传统)的另一种启蒙;第二部分指出,马克思如何用现代的方式重新"叙述"<圣经>的"救赎戏剧";第三部分分析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渎神"与<圣经>的"敬神"之间的价值张力;第四部分从中国革命语境出发,简略考察<圣经>"救赎戏剧"的逻辑展开;第五部分"余音",用马克思和<圣经>都传达出人类对未来得救的期盼,回应"序曲"中对古典的回归.从犹太-基督宗教文化的角度,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与<圣经>的"救赎戏剧"叙事进行内在价值的比较,有助于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梦如的诗歌由感叹身世漂零的孤寂情怀到以“复眼”观照世界.最终达到禅悟人生的境界,真正体现了将自我生命与诗歌创作融为一体的人生追求.取得了“言在笔中而意在纸外”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明确法律移植主体问题既是我国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法律移植秩序化和我国法律体系完整性要求的基础上 ,从狭义的法律移植角度和宽泛的法律移植角度对法律移植主体构成进行阐述 ,认为法律移植主体应依法拥有法律移植权 ,而法律移植权属于立法权的范畴 ,故法律移植主体应具有专属性。就我国法律移植的现状而言 ,我国应尽快在法律中明确法律移植权的归属 ,使法律移植主体合法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国外意义协商研究三十年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义协商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国外已经有30年的研究历史。意义协商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定性描述阶段(1980-1984年);(2)理论创建阶段(1985-1995年);(3)理论修正阶段(1996年至今)。本文分别对三个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指出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意义协商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对性质命题的定义、种类、性质命题与性质命题形式、性质命题的对当关系做了全新的研究和解释。性质命题的定义不能以"性质"为种差,以"命题"为属概念;单称性质命题没必要与全称性质命题合并;性质命题与性质命题形式必须严格区分;主谓项分别相同的性质命题之间不存在真假不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当事人取证能力的薄弱,法官倾向于将客观证明责任转化为主观证明责任来加以使用,笔者得出客观证明责任的重要性更多地体现在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取证方向的指引。而由于我国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在法律中规定的极为不明确,导致二审改判率的上升,因此笔者主张在实体法的制定过程中,要注意将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规定得更为明确,给法官以明确的指引。  相似文献   

15.
法治层次论主张法治由治理方式、制度形态、秩序状态和价值理念等4个高低不同的层次组成,这4个 层次,从宏观上又可分为制度法治和观念法治两大部分。法治建构论强调的是制度法治的建立方式,进化论针对 的是观念法治的衍生过程,二者不仅不相互排斥,反而是紧密相连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学校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种管理特色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政治、经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高校的这种特色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必须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着力提升高校党委的法治能力,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努力培育现代大学法治文化,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法治制度。  相似文献   

17.
科学界定信息范畴,必须着眼于本体论,着手于认识论,并使二者相辅相成。从认识论视角看,信息是物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表达出来的内在逻辑的时空序,表现为实体态信息、运动态信息、基因态信息、反应态信息和思维态信息等五个层次。从本体论视角看,信息是标志物质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信息与物质具有对等性,信息是全面的、浓缩的,是潜信息与显信息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对研究型教学理念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阐述了做一个研究型教师的条件以及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制定标准.  相似文献   

19.
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改进税式支出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税式支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总结国际上税式支出管理的主要经验及做法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与改进我国税式支出管理,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结合我国财政职能的转换及国情,重新界定税式支出的范围与活动领域;加快完善税收立法,特别是税式支出管理法;建立税式支出分析评估监督制度;逐步把税式支出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等.  相似文献   

20.
权利穷竭的前提是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被合法地首次投入市场。权利穷竭不等于知识产权穷竭,而是指相关知识产权权利群中的某一项子权利的穷竭,并且被穷竭的权利是为法律所明确规定的与商品的流通和购买者的使用有关的特定权利。商品自由流通和利益平衡是权利穷竭原则赖以成立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理论支柱。有关权利穷竭的空间效力范围包括领土、区域及国际三种情形,前两种已经获得内国或区域的立法和司法的承认,具有了确定性,国际穷竭由于涉及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至今尚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