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12年12月底安倍晋三第二次担任日本首相以来,大力调整日本大战略。他秉持政治右倾化的理念,将"夺回""强有力的日本"作为日本的大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安倍全面改造提升大战略手段:经济上通过内部增长战略和外部经济外交重振日本经济;政治上以转变安保体系增强军事行动力、以战略性的外交活动提升外部影响力;意识形态上以政治右倾化思潮取代和平主义的主导地位、为大战略调整提供精神动力。经过此轮战略调整,日本政治右倾化更加明显,对东亚地区的安全威胁进一步上升。  相似文献   

2.
张景全 《日本研究》2003,2(1):72-77
18 74年 ,日本发动了入侵我国台湾的军事行动 ,这是步入近代的日本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外用兵。虽然后来双方签订了《北京专约》(又称《日清两国间互换条款及互换凭章》) ,日本不得不从台湾撤出军队 ,但是 ,如果我们从日本大的外交视野重新审视此次武装侵台 ,会发现它对刚刚踏上国际舞台的日本外交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一  我国的台湾地缘位置得天独厚 ,它处于西太平洋弧形岛链的中央部位 ,东控欧亚大陆 ,西制北太平洋 ,南视东南亚 ,北临东北亚 ,这种令人怵目的战略位置 ,自然在日本对外大战略中不容忽视。但是 ,台湾究竟在日本对外战略的…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大战略:地区主义还是双边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的大战略:地区主义还是双边主义?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曹云华在整个冷战时期,日美联盟一直是日本对外政策的支柱。冷战结束后,全球的战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以1990~1991年发生的海湾危机为契机,日本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日本未来的外交战略的争论。争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大战略的角度探讨在当代日本居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战略思想。笔者认为,在本世纪内,日本决策集团将只能在政治现实主义流派与军事现实主义鸽派的主张之间作出战略选择。在本世纪内,日本将在军事上谋求地区性军事大国地位,其防务费将不会超过GNP的1.5%。在外交上,日本将继续加强日美同盟,并谋求全球性政治大国地位,以确保其在21世纪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日本外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文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一国外交模式的特点 ,是当前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种视角。分析日本国民性与日本外交的非理性、假想受害的特点 ,探讨日本人交往中的“协调一致”与外交“暧昧”特征以及“amae”心理与日本外交政策的制定之间的关系 ,可从人文层次理解日本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战后,日本在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前提下,进行了全面改革。经过经济恢复和飞跃,到1970年前后实现了现代化。日本经济腾飞原因很多,我们认为教育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日本对教育事业极为重视,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说过:“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基本”。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表明:发展教育确实是迈向现代化的捷径。本文试就战后日本各时期的教育改革来探讨教育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1955年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GATT)后,日本对外贸易有了迅速发展,在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贸易结构也日益升级,贸易格局日益多样化,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与日本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有着密切关系。 (一) 纵观战后,尤其是1955年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后,日本贸易自由化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和实行贸易自由化(1955——1967年) 1955年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时,出口额仅占世界出口总额(除中央计划经济国家  相似文献   

8.
张作霖统治东三省期间,与日本帝国主义相勾结,以镇压人民反日斗争,换得日本对他的支持,积极充当日本侵略“满蒙”的工具,使日本侵略野心逐渐得以实现。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占领东北三省,长达十四年之久,这是和张作霖勾结日本,引狼入室分不开的。张作霖与日本有勾结和利用的一面;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的一面。这种矛盾到后期表现极为突出。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日本炸死张作霖,就是这种矛盾激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就张日关系的问题,谈谈看法,欢迎批评指正。一、张作霖成为军阀,是日本侵略“满蒙”政策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日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中吸取滋养,以中国儒学的发展为原动力而逐步成长的。公元5世纪初的日本应神天皇16年,百济人王仁将《论语》携入日本,揭开了日本儒学的发展史。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早期儒学,主要受到中国原始儒学和汉、唐经学的影响。进入镰仓  相似文献   

10.
日本会议的存在,是日本近年来政治右倾化的根源之一。日本会议对当前的日本政治有很深的渗透。它起源于宗教色彩浓厚的"保护日本之会"和"保护日本国民会议"两组织,其渊源是右翼宗教"生长之家"。日本会议被日本右翼组织"日本青年协议会"操纵,因此可以认定是一个右翼组织。日本会议与安倍晋三互相利用,安倍实际上成了日本会议在日本政界的代言人,日本会议也是安倍依赖的政治基础之一。当前日本会议面临困境,该组织的右倾思想和民族主义主张与当今全球化的大趋势并不一致,与安倍的内政与外交目标也并非完全趋同,甚至与其宗教"母体"生长之家的新理念背道而驰。如果今后日本会议与安倍内阁的结合出现松动,不但安倍的右倾政策将不得不有所收敛,日本政治右倾化也将受到一定遏制。  相似文献   

11.
一、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可能吗? “世界上的日本文化”这个题目很难回答。原因有多种。从实践上说,我非常关心日本和日本文化,感到它有很大魅力,并且认为日本和日本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是我也比谁更清楚,我对日本只不过是一知半解。对这个题目使我感到没有把握的原因还有理论上的。对日本文化要想谈出具有权威的看法,即使终生研究,也不会绰有余裕。  相似文献   

12.
一、日本行政法的国际源流行政法,是战后日本的重要法。日本行政法,除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外,在国际上,还与中国法、法国法、德国法、英国法、美国法等有着某些渊源关系。其中,中国法、德国法和美国法对日本行政法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尤大。  相似文献   

13.
中日恢复邦交以后,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了很大发展。在我国,介绍和研究日本的书刊不断问世,最近,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武安隆、王家骅两位先生又把他们主编的一套《日本人与日本文化丛书》(渤海湾出版公司出版)陆续奉献给我国的广大读者。这套丛书对了解日本的历史、民族心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人?日本文化的特征、日本社会的性质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 各种各样的研究从各种不同角度回答这些问题的所谓日本文化论现在极为盛行。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家倍夫·哈鲁米教授曾指出,日本文化论既是一种大众消费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在日本文化论的流行中,文化人类学家起了重要作用,几乎主要的日本人类学家都同它有着某种联系。著名的学者石田英一郎、冈正雄、梅棹忠夫、中根千枝、山口昌男等人对日本文化论影响极大(虽然他们各自的研究角度不同)。但离开了美国人类学家露丝·贝涅蒂克特的著  相似文献   

15.
未被认识的远方国家——日本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涉及日本的章节为数不多。“日本”这个名称,最初是出现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其中有两处关于6:1或8:1的金银比价“在中国和日本一直保持到十九世纪初”的叙述。这是马克思为研究古代金银比价问题从法国历史学家杜罗·德·拉·马尔的著作《罗马人的政治经济学》中引用的。两年后,这一引文在正式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日本学会和全国日本经济学会是中国研究日本问题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广大从事日本研究的专家学者通过这一平台,推出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中日两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相信本次会议的召开,也将为深入了解日本、促进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日本保险事业是支撑日本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为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日本人曾经十分自豪地声称日本的保险公司是最保险的,不会破产。然而,在亚洲的金融风暴袭击之下,在日本经济萧条持续的严峻形势下,在银行、证券公司倒闭的风潮中,到底日本的保险公司有无卷入的危险?本文拟对日本保险业发展的过程、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其21世纪面临的新课题作一展望。一、日本保险业“固若金汤”的神话在泡沫经济中的破灭(一)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长期经济不振80年代中后期,日本乘战后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东风,使各行各业…  相似文献   

18.
吴怀中 《日本学刊》2012,(5):65-80,158
中日复交后,日本对华大战略的核心概念由"接触"和"防范"构成,并经历了如下演变:在20世纪70~80年代意图通过接触使中国接受合作、推进改革开放并靠拢西方世界;冷战结束后,欲以"大接触"战略辅以战术性防范来引导中国接受西方标准并融入其国际体系;21世纪头十年,面对中国崛起,接触多舛、防范加剧,对华战略紊乱,中日关系由此波动;2010年之后,接触与防范围绕使崛起的中国"守规则、负责任"展开,对华战略重心向防范与体系之争倾斜。这预示着今后的中日关系可能面临更大的博弈和震动。  相似文献   

19.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当时,向西方学习,引进和消化西方近代文化已成燃眉之急,因而,作为学习西方的一条重要途径——向西方各国派遣留学生大受重视,很多有志青年被选送国外深造。 然而,“我们如果把注意力仅仅局限于明治时期,那就不可能理解明治时期日本近代化的秘密。……明治时期日本的发展只有立足于过去日本的遗产之上才有可能”。实际上,在幕末时期就已随处可见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萌芽,向西方学习已成为幕末志士的共同要求,到外国去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与日本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梅原猛所长1988年10月21日,在公明党讲演会上的讲演,内容丰富,立意新颖,语言风趣,提出了在日本文化、日本人研究中的作者的独到见解。征得讲演者同意,现发表于此。梅原猛先生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辽宁大学名誉教授,1925年生于宫域县,毕业于京都大学哲学专业。是著名的文学、历史、宗教学家,著作甚丰,其中《隐秘的十字架》获每日出版文化奖,《水底之歌》获大佛次郎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