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汉代南方降水充沛,江河湖泊众多,成为一片水的世界,是著名的水乡泽国。水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汉代南方丰富的水资源对生产生活乃至社会风俗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汉代的南方社会。但是,汉代南方人也不是被动地做水的奴隶,他们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利用“黄金”水道发展水上交通,综合利用水资源,对水的利用和改造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2.
汉赋与汉代奏议属于不同的文体,前者属于纯文学范畴,后者为应用性文体,它们都是汉代高度发达的文体。这两种文体看似毫不相关,但在汉代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汉代文人基本上都能兼擅奏议与赋;从这两种文体对汉代政治强烈关注的角度来看,二者内容上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汉赋与汉代奏议在写法上也互相渗透。汉赋与汉代奏议齐头并进、互相渗透,形成汉代一种繁荣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粮食是农业生产部门的产品,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粮食管理的了解极为重要。本文旨存对汉代粮食管理进行探讨。一、粮食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汉代经济结构的基础是小规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在这个经济结构中,农业居于支配地位。农业生产状况如何,粮食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局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汉书·食货志》载晁错  相似文献   

4.
宁可同志在《汉代农业生产漫谈》(《光明日报》1979年4月10日)一文中,用了三个数字来说明汉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每个农业劳动力年产粮两千斤,每个农业人口每年口粮四日八十六斤,全国每人每年占有粮食六百四十斤。”据此,他得出一个结论: “从汉以来的两千年,我国农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农业劳动生产率、每个农业人  相似文献   

5.
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古代,农业的丰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十分重大。因此为了农业的丰收人们要举行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如每当旱灾发生的时候要祭祀求雨。祭祀求雨是古代人民生产、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本文以汉代文学中的农业祭祀求雨为研究对象,来展现汉代农业求雨这一神秘的宗教行为及其这种行为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古代,农业的丰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十分重大.因此为了农业的丰收人们要举行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如每当旱灾发生的时候要祭祀求雨.祭祀求雨是古代人民生产、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本文以汉代文学中的农业祭祀求雨为研究对象.来展现汉代农业求雨这一神秘的宗教行为及其这种行为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从风俗文化的角度出发,可以进一步挖掘汉代都市赋的文化内涵。从《两都赋》、《二京赋》等对汉代长安和洛阳风俗,《南都赋》对汉代南阳风俗,《蜀都赋》对汉代成都风俗的反映以及汉代都市赋中的地方神话传说成分来看,汉代都市赋具有深厚的地域风俗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论汉代田庄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田庄在汉代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汉代田庄的存在与发展,对于汉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田庄主是在地方上拥有较强的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名门著姓,控制着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乡村教化、稳定乡村社会秩序的作用。由于田庄是一个综合经营的实体,具有能够"闭门成市"和自给自足的特性,在国家强盛时期,田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在国家控制无力的情况下,田庄又会成为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支柱,表现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田庄对汉代社会所起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汉代国家控制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9.
河南郡是汉代农业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粮食日益增多,马牛羊等大牲畜饲养量增长较快。东汉时河南郡的农业经济明显超过了西汉。  相似文献   

10.
汉代是有载籍以来全面接受和传播屈骚精神的第一朝,汉代骚体赋又是汉人接受传播屈骚精神的艺术结晶。汉代骚体赋从文体特征到题材内容、思想情感,始终映射出屈骚的光辉。汉代骚体赋对屈骚的接受突显出“士不遇”的忧患,对忠君爱国精神、正直高尚品格的颂扬,同时又表现了对屈原以身殉国行为的批评。凡此种种,忧患、颂扬、肯定与批评,都反映了汉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和社会思想观念,并带上汉代大一统的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湖区一方面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又面临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需要选择恰当的农业模式才能充分兴利避害,促进湖区农业的发展。湖区农业模式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湖区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与农作物的关系、农业生物链、农产品效益等等,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这些因素,从而快速实现湖区农业模式的选择,进而节约模式选择的成本和时间,提高湖区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从农业发展的内部动因——资源禀赋入手,以弗农·拉坦的实证研究和农业发展理论为依据,分析了美国、日本、法国等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以此来探寻各国农业资源禀赋和现代化路径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提出农业现代化路径的选择要依据土地、劳动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时应完善农业经营组织方式,优化政策环境,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最后,结合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特点和各地的实践探索,设计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由于农产品贸易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显著,农产品环境贸易措施为各国广泛采用.深入分析国外农产品环境贸易措施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正确理解其内涵并有效利用此类措施以维护我国环境与农业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态效率是农业经济和生态环保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文章首先引入农业碳汇效应,构建农业生态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其次,基于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改进的超效率SBM测算各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然后运用面板Tobit模型探究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结果发现:2010—2019年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现平稳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北地区最高、东部次之、西部较低、中部最低的分布格局;财政支农程度、工业化程度、农业自然环境、农业机械密度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农业环境规制、科技支持力度、农业资源禀赋、农业人力资本和农业生产能力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影响。最后,提出合理投入农业要素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增长;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作为传统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优化了自然优势,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受到机制、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面临进一步发展的困境。因此,必须从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和实现农业法制化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业示范园区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选择必须符合中国农村的现实。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自然条件和气候等因素依赖性很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农民素质低下而过剩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学术界理论界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7.
河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世芳 《河北学刊》2002,22(4):52-54
河北省以水、土为中心的农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决定了河北省必须走资源深度开发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在资源上开源和节流并重 ;二是通过技术创新 ,达到增加农业总体效益的目的 ;三是市场引导、科技支撑、政府支持三管齐下 ,加快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 ;四是经济结构调整与城乡结构调整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张心淼 《河北学刊》2004,24(2):198-200
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从农民收入着手;而农民收入的下降,主要是因城乡资源的不平衡流动所造成.城乡资源的不平衡流动是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矛盾的表现.所以,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就必须在坚持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原则下,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知识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位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有效性。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动机,并据此从地区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具体路径。在地区层面上,应该以东南亚、南亚、俄罗斯等周边国家为投资重点,大力拓展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有针对性地投资发达国家;在产业层面上,应在利用境外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两端"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20.
罗丹 《河北学刊》2001,21(3):94-98
本文分析了持续农业的特征及其哲学基础 ,然后对其自然再生产过程和复合价值再生产过程作了具体的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 :持续农业本质是一个以主客观相融为基础的不间断的包括农产品再生产和自然生产力再生产的扩大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与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内省价值、遗产值、固有价值的扩大的复合价值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