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吴海林、李延沛编)第762页[黄遵宪]条云:“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任驻日使馆参赞。”这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驻日使馆主要成员的任命时间是1876年。黄遵宪便是这批成员之一,他是首任驻日大臣何如璋举荐的使馆参赞。何如璋的《使东述略》是一份“系日而记之”的关于赴日的正式报告,这份报告清楚地记载了他们这次出使,从任命到出发、到任的全过程。他说:“丙子冬月,如璋猥以疏陋小臣,亦滥假崇衔,充使日本。……丁丑春,副使张公斯桂至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梳理清代设于新疆的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基础上,从该任大臣卸任的情况、清政府对其素质的要求与官员自身素质间的差异以及清政府任官上的偏差等几个方面,对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履行职责的情况做了群体考察,得出在新疆军府制时期,专辖回疆的参赞大臣整体素质不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黎庶昌(1837-1898)两任清朝驻日公使,首任自光绪七年到十年(1881-1884),第二任自光绪十三年至十六年(1887-1890),为晚清驻日公使中任期最久者。所著原有《使东奏议》、《使东文牍》各两卷,今已佚,但在后世编纂的一些外交文件集中有片断保留。存世的著作《拙尊园丛稿》六卷及《黎星使宴集合编》有若干篇记述与日本文士的友谊及文字因缘。本文简述黎庶昌在日本的外交活动和文学活动,以见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日关系以及甲午中日战争背景之一斑。  相似文献   

4.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清末杰出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和著名诗人。他于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次年起先后出任驻日使馆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英同伦敦使馆参赞和新加坡总领事,被誉为“有清一代最有风度、最有教养之外交家”。他驻日期间潜心研究日本文化和明治维新历史,写成史著《日本国志》和民俗、文化诗作《日本杂事诗》,给中国的维新派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改革经验。甲午战争失败后,他与康有为、梁启超过从甚密,积极投身维新运动,倡导变法改革;后出任湖南长宝盐法道,署理按察使,积极协助湖南巡抚…  相似文献   

5.
论布彦泰     
论布彦泰朱明德布彦泰,颜扎氏,满洲正黄旗人,曾袭父珠尔抗阿骑都尉世职。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被清廷放任外职,在新疆先后任伊犁领队大臣、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乌什办事大臣、喀什噶尔总兵、哈密办事大臣、伊犁参赞大臣、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伊犁将军等职,一...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先生在《怀念金岳霖先生》一文中,不但对金先生逝世表示深切悼念,而且对金先生的著作与思想作了高度评价。冯先生与金先生,是中国两位同时代的哲学家,同在清华大学哲学系任过教(解放后又同在北京大学任教),同在三十年代后期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彼此之间在哲学道路上的甘苦,互相了解得至为深切。冯先生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  相似文献   

7.
《中法简明条款》签署后,李鸿章托福禄诺把该条约的复制本带回转交清驻法使馆。福禄诺抵达巴黎之前,“谅山事变”发生。在责任交涉中,茹费理内阁利用条约中文本的误译进行“谙法玩法”。茹费理担心清驻法使馆看出“为准的”条约法文本的“预备”性质,揭穿其“谙法玩法”,便扣留了福禄诺带回的、本应立即交还清驻法使馆的《中法简明条款》文本复制本。陈季同在福禄诺回巴黎后的第一时间段可能看到了条约文本,并看出了其中的蹊跷。但是,出自对李鸿章的忠诚和切身利益的考虑,陈季同没有挺身而出揭发条约中文本的误译并进而揭穿茹费理内阁“谙法玩法”的阴谋。  相似文献   

8.
史学上的全局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的部分与全局是同在的,正如人的手、足、耳、目等是与人的整体同在的一样。离开了手、足、耳、目等不能有整体的人,离开了整体的人不能有手、足、耳、目等。部分是全局所有的部分,全局也可以说是部分所有的全局。一部有系统的历史著作,常分析为篇章节目等:全书分为若干篇,篇下有章,章下有节,节下有目。就全书言,篇是部分,书是全局;就一篇而言,章是部分,篇是全局;就一章而言,节是部分,章是全‘局;就节与目而言,关系亦复如此。假如一本很大的史书,内容很丰富,却章节不分;一本很小的史书,内容很贫乏,却细分章节;这都不能算很好地反映了历史的部分与全局的关系。历史自身是复杂众多的统一整体,它的各部分互相联系着,互相依靠着,互相  相似文献   

9.
<正> 顾野王的《玉篇》是我国字书史上继《说文解字》之后的一部重要字书,也是用楷书传写的最早的字书。由于卷帙浩繁,传抄不便,到五代时就失传了,只有被来我国留学的日本僧人抄写回去并在东瀛广为流传的卷子本还保留下来一部分残卷。本世纪初,由黎庶昌、罗振玉等人先后用摹写、照像影印之法传回中国。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有卷子本和《古逸丛书》本两种原本残卷。至于明清以后学者们经常在著作中引用的《玉篇》,乃是宋代陈彭年等人在唐人孙强的增  相似文献   

10.
乾隆朝统一回部时,将军属下配置多位参赞大臣。统一后,参赞大臣舒赫德总理回部事务,其身份实为办事大臣。随着伊犁将军的设立,乾隆二十八年添设喀什噶尔、叶尔羌参赞大臣,两者尚无总理回部之权力。三十年因乌什事变,增设"总理各回城事务参赞大臣"总理回部。三十二年撤销喀什噶尔、叶尔羌参赞大臣。五十二年"总理各回城事务参赞大臣"由乌什移驻喀什噶尔。乾隆朝统一新疆前后,回部官制时有调整,官员任免调动频繁,只有使用多种文献,方能将某一职官设置的演变考察清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集中于义和团的起源、外国和教会、教民的暴虐无道等方面,而对于八国联军的作战,对八国联军内部的分析等研究尚有不足之处。近几年来,在中国研究义和团的书刊、论文集中,论述北京公使馆攻防战问题的文章只有一篇,即李德征、丁凤麟共著的《论义和团时期的围攻使馆事件》。该文认为围攻使馆并不是构成八国联军侵略的直接原因,把一切责任都推于西太后的阴谋,认为未能攻陷公使馆是由于西太后与荣禄的优柔寡断和媚外政策。该文还认为由于让精锐部队围攻公使馆才未能有力打击八国联军,对整个战局起了负作用。该文还责难正视现实的荣禄为狡猾的官僚。该文好像认为攻占公使馆,杀绝使馆  相似文献   

12.
一、最早的文集刻本就目前所见资料而言,最早的曾国藩文集刻本,当属清同治十一年(1872)刊于苏州的四卷分类本《曾文正公文钞》,黎庶昌编、张瑛刊.卷前有黎庶昌同治九年(1870)五月《序》,并载同治十一年三月十六日(1872年4月22日)黎氏《后记》.卷末《跋》为张瑛同治十一年六月所作.黎庶昌,贵州遵义人,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子”,据序中云,到幕之初即有意系统抄录曾文.曾国藩同治二年五月初九(1863年6月24日)日记:“观有人抄册,抄余文颇多.自以无实而享盛名,忸怩不宁”.黎庶昌于是年三月九日(5月6日)到安庆大营,曾国藩当时所见之“抄册”是否“黎本”,尚无确考.  相似文献   

13.
据笔者统计,孔尚任晚年两次去莱州留下的诗文,共计二十六篇。但为世人所知的只有其中的十二首诗和一篇记人散文,其余半数皆为笔者在《莱州府志》和《山东通志.艺文志一》中所新见。新见孔尚任莱州诗文不但让我们了解了他在莱州的风雅生活,同时也见出他对宦海无常、人情变迁的敏锐体察,对了解其晚年的生活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贰师泉赋》的作者及写本年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贰师泉赋》的作者及写本年代问题●颜廷亮《贰师泉赋》见伯二四八八、伯二六二一、伯二七一二,是敦煌文学中的名篇之一。然而,大约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敦煌文学研究界对敦煌俗文学特别重视有关吧,敦煌文赋中除个别几篇见于现存古诗文集者如《西京赋》等外,其...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古代思想,也不能不读《庄子》。就思想而论,《庄子》是一个真理与谬误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的矛盾复杂体。现存《庄子》一书共33篇,分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论者认为,内篇当属庄子自著,论庄应以内篇为主。笔者试图从分析内篇入手,参考外杂篇有关庄子的言行,追觅历史的轨迹,循着求实的思路,对庄子的复杂思想作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现代化》2005,(4):F002-F003
5月30日.由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商学院、天津保税区管委会和法国人文科学之家基金会(MSH)共同主办的“中法现代服务业发展论坛”.在天津保税区国际商务交流中心举行。中共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法国驻华公使燕保罗出席论坛并致辞。市政协副主席周绍熹.法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伯努瓦先生.法国中法文化交流中心主任让&#183;路兹&#183;杜密内克先生.以及法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专家学者、在华企业家代表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末,黎庶昌出使日本时,在他的幕僚杨守敬大力协助下,访求辑录了二十六种国内久已失传的极为珍贵的古籍,影印复刻了《古逸丛书》。李一氓同志去年在《论古籍和古籍整理》中谈到孤本、善本复印时说:“是否可以考虑在黎庶昌《古逸丛书》,商务《续古逸丛书》之后,选印《古逸丛书三编》。把不可多得的宋、元本古籍和明刊善本,都选编进去。”(见《人民日报》,1982年1月20日)因此,认真对《古逸丛书》进行研究,对我们今天整理古籍,复印孤本、善本,搜访校订古书,都有借鉴作用。黎庶昌,字莼斋,道光十七年(1837年)生于贵州遵义。〔注〕祖父黎安理、父黎恺,长兄庶焘、仲兄庶蕃都是举人。伯父黎恂藏书宏富,著名硕儒郑珍曾从其受业。莼斋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伯父、长兄督学甚严,他与次兄每日“并案读,属文必尽夜分”(《黎氏家集·黎庶昌仲兄椒园墓志铭》),又得郑珍指导,自幼即博览群书,长于诗文,讲求经世之学,“意气迈往,不可一世”(《续遵义府志·本传》)。有“思以瑰伟奇特之行,震襮乎一时”的非凡抱负(黎庶昌《拙尊园丛稿·答李勉林观察书》)。曾国藩曾赞叹云:“莼斋生长边隅,行文颇得坚强之气。”(薛福成《拙尊园丛稿序》,又见《续遵义府志·黎庶昌传》)“笃学耐劳,内怀抗希先哲,补救时艰之志,而外甚朴讷,不事矜饰。”(北京图书馆藏《黎莼斋先生手稿》抄曾国藩上奏)  相似文献   

18.
黄德明  冯栋 《东岳论丛》2006,27(5):14-18
使馆馆舍不可侵犯源于使馆的职务需要和代表性质。通过对国际公约和国内立法比较分析,结合国际和国内司法判例,对使馆馆舍不可侵犯的含义、关于为公用目的征用使馆馆舍、关于废弃的使馆馆舍、关于非法侵犯使馆馆舍、领馆馆舍和外交庇护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1863年春,黎庶昌因前一年应诏上书万余言切论时事,为清廷“加恩以知县用,发交曾国藩军营差遣委用,以资造就”.曾国藩很赏识黎氏之才华,“接庶昌延入幕”,即优礼待之.从此,黎庶昌与曾国藩朝夕相处十余年,受曾氏“以躬行为天下先,以讲求有用之学为僚友劝”思想言行的浸染和熏陶,成为“曾门四弟子”之一,俩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师生加父子般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20.
任不齐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过去,关于其人其事,史籍多语焉不详。最近,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孔子七十二弟子图谱》 一书中,除了一幅图,上写有“任不齐,字选,楚人赠任城伯”。“任不齐,姓任名不齐,字选,一作子选,楚国人”等短短的注释外,再也没有更详尽的说明。查阅《中国人名大辞曲》),亦只有“任不齐,春秋,楚,字选。孔子弟子(《尚友录》作子选,误)”的记载。史游的《急就篇》,亦仅有一句话:孔子弟子有任不齐。”近来,我们有幸从任不齐的苗裔任和琪那里,阅读到其叔任时夔先生(字克武)所纂修的《黎平任氏族谱》,发现其中有内容比较丰富的任不齐的生平事迹,现简述于后,以供研究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